模因学速成与应用(3):模因抹杀触媒,认知阻抗系数,以及更多其他东西
评分: +107+x

[记录开始]

人都到齐了吧?(看了一眼腕表)——呃,时间可能不够,得占用一点午休了。门口有咖啡粉和速冻三明治,大家热一热凑合着吃吧。本次讲座,我会简略地介绍进阶模因学这部分的两块内容,对于没有基础的初学者来说可能会略显艰涩。大家检查一下自己的PDA上有没有预先下载的讲义。

[短暂的沉默]

看来,诸位都准备好了?好——给没有听过前两节课的几位进行一下自我介绍。我叫Claire Einstein,首席研究员,加入基金会前在某大学社会系担任过讲师。本次访问Site-CN-06,一是为了参与学术交流,二则是为了举办这样的一系列讲座。在正式开始之前,我想请大家配合我一下。(Claire操作幻灯片,调出了图片) 请大家注视这张图片,十秒钟后举起右手示意。

(计时器响铃) 时间到。我看到除了第三排打瞌睡的那个家伙之外,所有人都举起了手。不过,好像有一小部分人的右手在抽搐——不要担心,情况在控制之内。这幅图片曾被作为标准化的安保模因抹杀触媒使用,设计意图是诱发癫痫使观察者失去行动能力,等待后续处理。现在的版本经过了无害化,最严重的影响也不过就是轻微的身体抽搐——比如右手上下摆动而已(笑)。可能会有朋友产生疑问,为什么一张图片就能有这样的效果?为什么同一种效应在不同的人身上会产生不同的实际作用?这就与我们今天的课题有关了——

[Claire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本次的课程标题]

如上所述,今日的第一部分主题是“模因触媒”。请大家在PDA上找到相关的讲义。

定义:模因触媒(memetic agent)是一种特定的信息载体,装载有经过预先操作的大量异常信息,利用巨大的信息量和强制性的反复输出造成大脑突触饱和以及神经损伤,进而产生癫痫,记忆损伤,甚至是脑死亡等效果。模因触媒可以通过多种感官产生作用,但由于可传递的信息量最大,一般以视觉途径为首选。通常而言,这些载体根据其作用效果,可分为非致死性触媒和致死性触媒两种。根据其作用时间,可分为瞬时性触媒,持续性触媒与永久性触媒三种。根据其作用原理亦可分为……

停,不管有没有看完都先这样。书上的内容僵硬死板,不如换个方式理解。

(用激光笔指着“模因触媒”四个字)“媒”,媒介,说明触媒必须是某种信息的载体;

“触”,接触,说明触媒必须利用感官方可产生效果。

“模因”,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阐明了触媒的运作机理。

那么接下来,其定义就一目了然了:一种将感官作为介质,利用带有异常的信息产生作用,让受害者的大脑过载的载体。换句话说,这里的触媒其实就相当于一幅附加了恶意程序的二维码——电脑读取二维码的同时也被恶意程序感染。恶意程序又不断增殖,不断占用内存,耗尽了电脑最后的一丝运算能力,于是它就在那一瞬间轰然死机——对于人脑来说,就是脑死亡。不同的恶意程序,攻击的硬件类型也有所不同。一些恶意程序能大规模占用电脑内存,造成常规程序无法运行;另一些则可以则可以删除硬盘中的重要文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触媒也是如此。不同的认知危害类型造成的效果显然也不同。一部分模因触媒所包含的信息危害能引起短时间的连续性失忆,另一部分能引起神经元的异常放电——也就是癫痫。除此之外,其作用效果也与其所承载的异常信息量有关,这也是大多数视觉触媒表现为分形几何图形的原因。之前展示的那张触媒用特殊的过滤机制去除了大部分的内容,因此最后的效果仅仅只是一小部分人右手轻微颤抖而已。假如把原图调出来,那我恐怕只能和一群扭在一起的植物人授课了。

另外,我还有必要补充一些内容。当诸位参与编订一些高级别内容时,上级会统一派发安保触媒的疫苗。这里的疫苗事实上也是一种触媒。其原理甚至也别无差异——只不过作用不同。通常而言,疫苗能限制部分脑活动,使得某种对应的模因触媒无效化。而为了尽可能地避免永久性损伤,大多数触媒疫苗均是有效时间较短的持续性触媒。此外,触媒疫苗与免疫学上的疫苗还有一个共同点:价数。价数越高的疫苗能够免疫的疾病变种越多,而同理,触媒疫苗的价数越高,能够免疫的触媒种类就越多。相应地,对脑功能的影响也就越大。

好,有关触媒的内容就先讲到这里。讲完了刀枪,就要讲甲胄。请诸位整理好笔记,下一部分我会集中精力讲认知阻抗系数——CRV。先休息一会吧,两分钟之后再继续。

[Claire暂时走下了讲台,之后的部分被快进。]

两分钟时间到了,还请大家打起精神来。在开头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现在还剩下一个没有解决。为什么同一张视觉触媒对不同的人造成的实际效果会有偏差?这就与第二部分的主题有关了。老样子,请大家在讲义里寻找答案。

定义:认知阻抗系数(Cognitive Resistance Value,CRV)是一种用于描述个体对于认知,信息危害以及异常模因的抵抗能力的系数单位。通常而言,CRV以10.0为标准值。个体的CRV可能有所偏差。当前的统计资料指出,常态人类的先天CRV值一般分布在8.5到14.0之间。除此之外,后天的训练也会影响到个体的认知阻抗能力。

读完了?那,请诸位关闭文档页面,然后向我概括一下认知阻抗系数的三大特点。

[沉默]

没有人?(笑)看来我还是太高估你们了,先公布答案吧。CRV的三大特点分别是:先天性,可塑性,异常性。换句话说,认知阻抗系数是一种主要作用于异常进程的参数,同时也是因人而异的。那么,之前那个问题的答案就浮出水面了:每个人的认知阻抗系数不同,因此受到同一个触媒影响时的效果有所不同——这就是所谓的先天性。之前右手抽搐的几位,请再举手示意一下。 (停顿) 谢谢。诸位应该都是入职没几天的新人吧?模因部在安排员工正式参加工作之前,会进行基础的认知阻抗训练——对,那群人喂你吃奇奇怪怪的药,让你在清明梦里看到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东西,在你醒过来之后让你完成一大堆奇奇怪怪的测试题的目的就是让你的CRV在小数点后面添上那么两三个单位。这也就是之前说的可塑性。另外,我还得强调一点:CRV具有异常性,其作用范围一般仅限于认知危害,信息危害以及携带有异常的模因。把这点单独拎出来是因为在新员工群体里一直流传着一系列误区。特别提醒:高到令人骄傲的CRV不会让你接不到同事的脑残热梗。

目前为止,我们花了相当的时间来分析CRV的概念。认知阻抗的形成原因到底是什么?我相信诸位都很好奇。不过很抱歉——即使是在尖端的学术领域,这个问题也依然困扰着大部分人。目前较为流行的理论认为,认知阻抗进程是人类在适应自然的同时逐渐进化出的特殊能力。在自然环境内,对信息的接受能力直接决定了生存几率,同时也造成了高CRV个体的生存优势。一些前沿的研究小组利用功能脑电图指出,面对认知危害时,枕叶,也就是视觉皮层的聚集地格外活跃。相信进一步的实验能带来更多相关内容。

CRV的部分暂时讲到这里。接下来的内容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疑问。我会尽力解答。

[停顿]

看来大家都不太积极啊。一排二座那位留长发的女士,请你来。

我选修过禁律术的基础内容,在禁律术的知识系统中,模因触媒则被作为施放载体使用。这些与讲座所提的知识有冲突吗?

请坐,谢谢。这是个好问题,值得花点时间讨论。禁律术触媒最大的特点是搭载了一系列的异常概率场,扰乱对象的意识,同时使其失去违背禁律术的能力。此类触媒造成杀伤效果的方式主要是使得对象无意识地违背禁律内容,造成库丘林综合征引发严重的癫痫。而本次我们讨论的则是相对普遍性的触媒。由此可见,两者基本是平行存在的知识体系,并不存在冲突。顺便,如果大家有意了解禁律术的更多相关内容,并且权限允许的话,可以看一眼讲义最后推荐的那篇文献

下一个问题。4排3座的那位先生,请。

模因触媒能造成的效果一定是负面的吗?认知阻抗对于所有种类的模因触媒都有效果吗?

并不是。如前文所述,一些非标准触媒的作用还包括记忆损伤,利用这一原理制作的记忆删除触媒已经在测试中,可能过几年就会正式投入使用。第二个问题的话,是的。然而大多数触媒所包含的信息量都足以把这点优势消耗殆尽。所以,别干傻事。

[沉默]

好吧,看来大家没有别的问题可提了?(看了一眼腕表)刚好12点半,诸位应该还能赶上甜点时间。那么,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下课。

……另外,如果对自己的右手不放心,请到医疗室报道。不要替站点主管省钱。

[记录结束]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