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模因:传播的“强噪音”

评分: +138+x

前言

逆模因(antimeme),一个在基金会里发扬光大的概念,为许多人所演绎。只是,目前文章里,有很多逆模因文都是从记忆方面入手,而这个题材本应该还有更多可扩展的方向。

因此,本文将简要谈谈一下个人的理解,试着说明一下逆模因是什么、逆模因效应是如何形成的,以期为该题材的感兴趣之人,明晰在创作一个逆模因项目时,如何安排其异常效应。不过,在了解什么是逆模因之前,首先要明白何为模因。

模因

现实中的模因(meme),是文化的基本单位。模因效应则是,思想、行为、风格、观念、习俗等文化现象,通过诱发受传者模仿的方式在人际间传播的这一现象。此概念最早出自理查德·道金斯所著的《自私的基因》,道金斯对其的描述是:“正如基因通过精子或卵子从一个个体转移到另一个个体,从而在基因库中进行繁殖一样,觅母(即模因)通过从广义上可以成为模仿的过程从一个大脑转移到另一个大脑,从而在觅母库中进行繁殖1。”

而道金斯又称,模因会抢占“无线电和电视时间、广告面积、报纸版面以及图书馆里的书架面积2。”这显示了模因的另一些特性:依靠媒介、主动性、扩散性、排他性。另外,在现实中,人们从媒介中主动或被动获取模因的时候,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就去曲解模因或改变/增加了模因的内涵,使之产生差异的迭代。

总之,模因承载着某种可诱发受传者模仿复制自身的文化、思想、理念之类的信息体,其特性会促使其被积极地通过各种渠道对外扩散,以让某种文化为其他人所接纳,然后对方也成为下一个人的传播者,而其中的所指内涵则可能在扩散和人与人的多级传播之间产生了差异。显然,这就涉及到了信息传播的相关理论,我们可以引用一下传播者-媒介-受传者模型来清晰地看一下其流程。

传播

SYT-communication.png
传播流程

由图可知,一个信息的传播,需要传播者首先整理信源的信息3,在明确传播信息的目标4后,将这个信息加工成某种形式的资讯,将其编码入诸如文字、颜色、声音、体势等符号之中,接着通过某种渠道,利用某种媒介扩散开来。然后受传者用感知器官接受资讯后,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并结合伴随文本),将信息的表现形式(资讯符号)进行解码,然后在此基础上解读信息,并对其作出反应5

用现实的例子便是:某人想到了一个辱法笑话,然后做成了一张关于法棍的梗图6发布到微博上。沙雕网友一看到法棍就知道是个辱法笑话,觉得有趣,便将梗图发给Q群里。Q群里的其他沙雕网友认为太有趣了,便模仿梗图的构图,做了新的梗图。然后有的人看到不知道是几手的梗图后,因图片太模糊而看错成是色情笑话。

正如上文所说,信息可能在传播过程中因各种因素发生差异,令自身内涵(/意义)改变。在这里,我们把这些干扰信息传播的因素统称为“噪声”。其就像是英语广播中干扰考生听力的喇叭电磁音一样,干扰着信息的传播。而如果噪声过于强烈的话,考生就会根本听不清楚听不明白广播里到底讲了什么,然后满脑子里都在想着这件事反而想不起知识点,或者看漏了知识点,只好在出了考场后就跟别人吐槽自己听成了什么什么7。而若噪声听多了,甚至还可能习以为常,不觉得噪声突兀了,乃至下意识地当噪音不存在。

简言之,听力原本所广播的内容被无意义的噪声所掩盖,且该噪声严重干扰着考生的思路,甚至其有时会不以为意——显然,这种“噪声”与基金会里的“逆模因”的表现形式很相像。如果说模因是文化的传播的话,那么逆模因就与此相反,是信息的收敛。所以现在,我们可以依此给逆模因下个定义。

逆模因

定义:

逆模因就是严重影响原信息在传播中的完整性,乃至将传播直接打断的“强噪音”,及其所形成的附加在原信息上的干扰信息8

逆模因特性:

逆模因能挤占原信息的传播生态,使之被消溶9或遮蔽;也可在污染原信息后,及所衍生的干扰信息一样扩散10,传播相对某些受传者来说的无意义或实在危害11的干扰信息。同时,其自身及其影响下的原信息,多具有不被察觉或令人不以为意12的特性。

逆模因效应:

逆模因特性令原信息在原传播流程中,出现失真、遮蔽、丢失、消溶等的情况,就是逆模因效应。

逆模因实体:

发出这一“强噪声”的实体,就是逆模因实体13

了解到逆模因的定义后,我们可以针对传播过程中的每一阶段所产生的噪声的表现,来给逆模因分类。各位可以在创作逆模因相关作品的时候,可以想象自己的逆模因项目将干扰传播的哪一个环节,这样或许对于文章要写什么怎么表现会更加清晰。

对象

传播者一开始就能完全收敛自身的信息,或是遮蔽其他事物的信息,使之不对外扩散,则会形成完美的逆模因。当然,完美逆模因不好写,因为这样会陷入一个困局:既然它可以完全消失在世人眼里,那么它是怎么被发现的呢?不完美的逆模因,会在干扰传播环境的过程中,产生新的信息,留下蛛丝马迹。

正如暗物质一样,虽然其本身不能被人类直接观测到,但可以通过引力透镜效应等旁敲侧击的手法推测出其存在。在基金会里,很多逆模因文的表现形式是,有人在“熟视无睹”中忽然感觉到不对劲,然后从大量物资消耗、MTF永远不满员等地方,意识有什么东西迫使基金会产生额外的损耗,进而突破信息茧房,推测出逆模因的存在。

传播途径

封死信息可能扩散的途径,便可阻止信息传播,兹不赘言。

媒介

媒介是传递信息的中介之物,或者现代一些,媒介即信息。逆模因实体可以改变媒介的性状,让媒介上所附带的信息不被各类仪器及工具观测到。就像电磁干扰信号,使电视机花屏;又像砸坏手机屏幕,让人得不到里面的东西。有些逆模因实体,就是通过直接摧毁任何记录其自身信息的事物,诸如储存器、纸质文本、乃至受传者的记忆或肉身,来做到其信息不传播。

注意,逆模因实体封死传播途径、破坏媒介的行为,本质上不属于逆模因效应,掩盖这些行为痕迹的行为才是。也就是说,正如对象一节提到的,遮蔽、消溶原信息过程中会留下痕迹信息,而逆模因则会进一步将这些痕迹信息遮蔽或抹去,以避免潜在的传播。

接受信息

认知危害

人通过感知来接受信息,并将信息导入大脑去进行处理。此时,若信息过大而录入不及时、信息附带认知危害或者别的什么等等,都可以造成人对其忽略、忽视14乃至无法察觉或其他情况,导致信息的流失或失真等结果,从而形成逆模因效应。

PS: 此处的认知危害一般不是指标签所说的认知危害。

认知危害(cognitohazard) - 被传统五感感知到时带来危害的SCP。应与听觉影响,味觉影响,嗅觉影响或视觉性配合使用。

事实上,按标签指导的解释,标签的“认知危害”应该翻译为“感知危害”。在感知到信息的那一刻中招,和在知道或理解信息(认知)后再中招是有区别的。认知可以通过感知形成,也可以通过记忆什么的形成,所以认知危害和感知危害是相交而非包含的。而模因按理来说,相比感知危害更接近认知危害。尽管如此,在实际写作中并没有严格地体现。

记忆危害

记忆比较特殊,可以看作是接收信息后,对信息的映射之物。其也是原信息在大脑里被部分储存、调用、处理、再储存的过程中,产生了变化后所形成的迭代信息痕迹。以梦境为例,日有所思,而留痕迹。在睡眠中,大脑会(无心地)整理破碎的思绪残余,而其整理过程则具象为梦境。然后梦醒之时,大脑会将这些“无用之信息”,从临时活动内存中删除,让人难以想起来。此时,梦境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带有逆模因效应的记忆信息,其大部分会自我收敛,被大脑这个既是梦境信息源又是逆模因实体之物,当做无用信息处理掉了,尽管有人会认为梦境是某种神秘学启示

记忆影响,是基金会里最为常见的逆模因效应表现。以逆模因开山之作SCP-055为例,明明人都可以直接或间接观测到它,且文件上都能记载它的信息了,但人还是在离开观测后,疲惫地失去对其的认识。人员接受了信息,但无法留存或调用相关记忆。

提示

此时的逆模因具有认知危害/记忆影响,但不代表具有认知危害/记忆影响的事物就是逆模因。逆模因首先是一种主动扩散的干扰,其本质上是信息传播的反面,在群体间相互传播“噪声”以遮蔽原信息,或者直接消溶原信息;而一般的认知危害/记忆危害,直接点对点地作用于特定的受害者,大多情况下不会同时具有主动性、收敛性、指向性、扩散性。

另外,逆模因和模因一样,并不是会现实扭曲的东西。也就是说,逆模因可以让别人彻底遗忘掉一个人15,但不会将对方的存在性抹杀。要抹杀的话,请直接当做是逆模因实体的另一个能力16

编码解码

信息熵的繁复度与编码形式的繁复度,是影响人们理解信息的重要意义之一。正如一篇文言文,既不分段也不断句,还用诘屈聱牙的句式和生僻字多义字,这无疑给阅读者造成很大的障碍,乃至解读错误。

逆模因实体可以将自身外散的信息,进行某种加密/伪装,将之逆模因化,让接收者无法理解,或不对其重视而在失去刺激后“遗忘”,乃至可以像发一个带有病毒的压缩包,一经解压就烧掉人的“中央处理器”——没错,说的就是所谓的“不可名状”的存在。

超模因

超模因,即是同时具有逆模因和模因的特性之物,听起来很矛盾不是?这个在不安马戏团里出现过,表现为喜欢马戏的人会看到马戏团海报知道其要来,而怀有敌意的客体如基金会则会被屏蔽——说白了,这就是种对信息、对受传者有选择性传播的事物,可以归到此类中去。

为什么呢?举个现实的例子,以前有过图片“种子”,就是一张图片里面可以在解码后获得种子链接。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就是一张普通的图片,但对于老司机来说就轻车熟路了。

反应

信息不可避免地被人知道并理解了,但人未将其表达出来。比如你知道了一个惊天大秘密,你不打算说,乃至强迫自己忘记,以免造成什么不良后果。又比如,你想说,但无法组织语言,别人根本不知道你到底想说什么,就像是中了什么咒语一般。等等。逆模因实体可以阻碍别人对其污染的实意信息做出反应,在文中多以认知不协调出现。

脚注


扩展索引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