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宗教表现部主页 » 部门历史
百年风雨
始于1924年,异常宗教表现部已经活跃超过百年。创立之初,ARED并没有如今的规模。
ARED在基金会创始人弗雷德里克·威廉姆斯的倡议下创建,首任主管则是杰出的物理学家约瑟夫·西格尔。为了纪念这些先驱,尽管目前ARED的工作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宗教表现的范围,我们还是保留了“异常宗教表现部”这一名称,并将其作为我们的常用称呼。
异常宗教表现部的历史很难被概括——百余年来,部门经历了太多曲折。这篇文章将尝试通过几任贡献卓著的部门主管的生平来串联起ARED的历史。
约瑟夫·西格尔:博物学的异常延拓(1924-1940)
约瑟夫·西格尔于1891年在康奈尔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在这期间通过一些学术活动结识了年长他近二十岁的比较宗教学家弗雷德里克·威廉姆斯,两人谈得很投机,几年间进行了长期的书信来往。1890年,威廉姆斯在美国筹建异常宗教表现研究所(IARE),这一机构很快因经费不足而解散,但其为稍晚的美国安保收容倡议会(ASCI)提供了经验,也成为异常宗教表现部最早的前身之一。这几年间,西格尔经威廉姆斯推荐加入了世界超自然协会(WOA),并致力于使用物理学框架解明异常的工作。ASCI-SCP团队成立以来,西格尔活跃在收容工作的第一线。作为威廉姆斯三十多年的好友和团队的元老,西格尔威望极高,当时普遍认为西格尔将接替威廉姆斯成为组织的下一任总负责人。
威廉姆斯一直试图解答驱使他开始进行异常研究的“原初超自然”问题,但徒劳无功。1924年,他进行了已知的最后一次尝试:他着手建立了异常宗教表现部,并让众人大为震惊地,任命约瑟夫·西格尔为这一新部门的主管。ARED创立几个月后,威廉姆斯就失踪了,原因至今不明。西格尔随即被指认为有动机杀害威廉姆斯的第一嫌疑人——“有希望成为下一任领导者的元老却被安排当上了与自己研究领域完全无关部门的主管”,这被认为是威廉姆斯对西格尔的某种惩罚或警告。然而,这一指控最终被证明毫无依据。西格尔顶着压力,开始推行威廉姆斯留下的最后一个计划,事实证明,他是一位尽心尽责的主管。
西格尔不仅仅是一位物理学家——他是博物学精神的继承者。这位学者曾在WOA受到过著名博物学家拉塞尔·华莱士的一些指导,并且拥有极为广博的各领域知识——这大概也是他能同威廉姆斯交好的原因之一。在西格尔的领导下,异常宗教表现部建立起了最初的研究体系。西格尔着手对SCP团队掌握的相关材料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整理,并推行了一套归类分级制度,用几个古西里尔文字母当作分类的记号(这也许是他的个人喜好)。这套制度成为了基金会实施项目等级制度的起点。
异常宗教表现部最早针对麦卡恩诸宗教、欲肉信仰、狄瓦民族教会等问题进行了考察。狄瓦问题显得极为重要,这支异常民族的宗教同族群本身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对其信仰的研究逐渐为异常宗教表现部民俗学方向的能力带来提升。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异常宗教表现部都处于活跃的上升期。
克洛德维希·冯·吕佐夫:战争年代的铁壁(1940-1945)
异常宗教表现部的第二任主管冯·吕佐夫拥有德国贵族爵位——然而他与纳粹当局并不投机。这位旧贵族是世界超自然协会的老成员,1933年希特勒上台时便移居瑞士,不久又来到美国,加入此时已完成改制的基金会的工作。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西格尔此时已经自觉时日无多,着手寻找继任者,但尚无合适人选。同样与威廉姆斯相识已久的冯·吕佐夫便成为了过渡时期托付重任的最佳人选。
冯·吕佐夫在战争时期稳住了整个部门的运作。当时整体结构已经基本定型的SCP基金会是一个亲美组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基金会高层一直存在是否介入战争的争议,时任监督者议会倾向于加入美军作战。冯·吕佐夫认为基金会人员进入正面战场将是极为危险的:不应该让异常世界与战争接轨,基金会的工作应该是对付轴心国的异常机构。同时,从战火中尽可能保全基金会的研究部门也是相当重要的任务,冯·吕佐夫便将异常宗教表现部的海外机构尽数转移至美国本土。1941-1943年间,数百名基金会员工在保护下来到相对安全的美国。
1943年八月,冯·吕佐夫在哥伦比亚大学遇到了一位受美国政府邀请访学的中国学者,他们的交流内容如何现已不得而知,但一般认为这是战后异常宗教表现部向中国发展的契机。那名学者名叫费孝通。
莫宏烈:改革与复兴(2014-202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严重的经济危机,基金会整体规模紧缩,异常宗教表现部也裁撤了大部分海外机构,逐步转型为小型专职研究部门。1950年代,随着基金会中国分部的成立和第一批站点设立,异常宗教表现部主体迁往中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这个民俗和异常民俗都极为丰富的国家。我们不再赘述基金会中国分部曲折的历史,总之异常宗教表现部在几十年间一直保持着较小的规模,直到二十一世纪,才迎来下一位值得一书的主管和他所带来的发展时期。
莫宏烈的职业生涯相当辉煌。他2010年左右加入基金会,最初在重庆的一个监控小站Site-CN-97担任助理研究员,由于奇术学方面的重要贡献被调往研究条件更好的Site-CN-10,并在Site-CN-10进入异常宗教表现部系统。短短四年半,他就在前任主管王南的直接指派下成为了史上最年轻的部门主管。事实上,他本人的研究范围和异常宗教表现部的关注范围重合度并不高,但或许是重走约瑟夫·西格尔的老路,莫宏烈也成为了部门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担任主管后,莫宏烈的主要兴趣仍在奇术学和强人工智能上,在相关研究中,他敏锐地注意到了异常中暗含的一些规律:这位此前从未阅读过威廉姆斯著作的年轻研究员独立发现了原初超自然存在的可能性,但他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去“证明”这一理论,而是建立假设模型,尝试预测异常。
莫宏烈将他的模型外化到异常宗教表现部的组织结构中。事实证明,王南的眼光相当正确,这个年轻人的能力远超期待。他利用基金会已有的资源建立了一整套研究和实地调查结合紧密的系统,并将人工智能引入了部门管理,大大提高了ARED处理事务的效率。最令人惊讶的是,模型对宗教学异常的预测准确率达到了97%以上,这意味着部门所处理的不同异常间,存在联系的可能性极高。
2021年,莫宏烈和几位副主管讨论决定离开Site-CN-10,建立以异常宗教表现部工作为核心的新站点。此时,原来的小型站点Site-CN-97已被裁撤,莫宏烈便申请使用空出来的这一编号,很快得到通过;这位主管也参与了新Site-CN-97的大部分前期规划事项,甚至连建筑结构都有过问。这期间,莫宏烈仍然在Site-CN-10继续他的研究项目:一个范围性时空异常的实用化。该项目最终在关注组织潜入人员的干扰下失败,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Site-CN-10主体被摧毁,莫宏烈在事故中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