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机械帝国史 其一
评分: +156+x

第一章 早期机械信仰文明的发展

闪族从世界文明伊始起便以东方为活动中心,作为其后裔阿拉伯人仍继承了他们的祖先这一活动范围,并在半岛愈发强大起来。公元前1100年左右机神教帝国覆灭之后,除Amoni城邦以外,机械的理念也被传至阿拉伯人民的脑中。约在公元前九世纪,在流亡的机神教帝国的遗民帮助下,早期阿拉伯人成功利用地下的机械系统解决了取水问题。当干旱的威胁被彻底消除后,机神教帝国的遗民成功使当地部分阿拉伯人转而信仰机械。这种取水机械与信仰随即在前八世纪传至五分之三的阿拉伯半岛。

有别于齿轮正教,远在阿拉伯的信徒们除接受异常的机械化改造外,似乎热衷于将自身融于伟大机械本身。于20██发现的城墙遗址很能证明这一点。一开始基金会的研究员偏向于认为将人体嵌入城墙是一种严厉的惩罚措施,类似与迦太基将战败的将军钉死一般,残忍而又不得民心。后续的调查则揭露出这是一种对自发的,对“伟大机械”的献身行为。这些墙体内的人员大多接受大幅度改造,寿命达到了55岁左右,大大高于当时同时期平民的预期寿命1。这些改造包括但不仅限于机械肢体以及外骨骼2等。

公元前八世纪,相比于半岛中部的较恶劣环境,阿拉伯半岛西部,红海沿岸地区首先出现值得称为城邦的小型政权。Kaban城邦首先在半岛西南部兴起,其城市规模较小,控制范围相比于同时期的萨巴(Saba)与盖特班(Qataban)来说甚至不值一提。得益于其大幅改良过的机械化防御设施,其抵御了多次来自多方势力的攻击。地形的崎岖使建造工作变得异常困难,但丰富的矿产促使Kaban在此建城。城中高地被供奉给机械之神,相比于其他宗教,此庙宇显得十分原始粗犷,仅仅包含简单的神位。建筑风格也十分狂放,高约10米的支柱仅有四根却支起了沉重的穹顶。Kaban政权伊始时,城内约有五到六万公民以及数量相仿的奴隶。在此,信奉机械的公民大多接受改造,青铜与铁制的机械或多或少覆盖了他们的身体。阶级分化在此较为明显,体现在其接受改造的方式与部位。前文提到的士兵以及其他作战人员喜欢坚硬又抗打击的外骨骼,统治阶层与一般居民则喜好常规的辅助生活机械与机械肢体的改造,不同点在于其机械的材料:普通公民偏向青铜与铁,而统治阶层的机械有金的成分。奴隶则大多接受肢体改造3以适应其劳作需要。

据发现的公元七世纪信仰机械史学家法瓦兹(Fawwaz)的编撰的书籍记载,Kaban实施寡头政治,最高统治者被称为Al Qudum(阿拉伯语:القدوم,意为降临者),是Kaban城政治和宗教的绝对权威。不但负责管理国度,还负责宗教祭祀等活动。其下属有一团体,在多数情况下,此团体有25人。该团体被称为Yad Allah(阿拉伯语:يد الله,意为神的双手),主要职责是参政议政,并在统治者死亡后挑选下一任统治者(通常是神之手成员),而神之手团体人员补充自百人议团。对百人议团的记载有限,现用证据表明其人员大部分来自贵族,其余少量议员由统治者自普通公民直接提拔。

城内其余普通公民根据职责,可以主要分为维修师、工程师、制图师、商人、士兵、农夫与矿工,每种职业的公民都会选择不同的改造方式。在此,维修师乃是最重要者之一,其下又可以分为建筑维修师与机体维修师。负责建筑者在奴隶完成建筑之后定期检查建筑,维护与修复可能出现的防御漏洞与安全隐患。机体维修师则面向所有公民,在城中与医生职能相当。不但要为接受改造者检查外骨骼或肢体,还要负责替换患病公民的血肉部分以达到治疗目的。当然,以那时Kadan的技术还不至于能完全替换人体的所有器官,比如大脑。大脑被奉为人体最尊贵的部分——制图师与工程师无论如何深入研究都不能彻底摸清它的工作方式以用机械替换——即使是经验最丰富的维修师也不敢动它半下。所以维修师们也在探寻解决血肉毛病的良方。至于士兵、商人、农夫与矿工,更是其他世界中再常见不过的职业,除去矿工更多由改造的奴隶任职外,这里不再赘述。

自前785年到前720年间,Kaban持续在阿拉伯西南部一带活动并扩张,很快已囊括五个大型城市及十余个小型城市。前718年春,觊觎Kaban技术与矿产已久的萨巴(Saba)将军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沿山路进犯,向丝毫没有防备的守军发起进攻,具体位置位于今艾卜哈城(阿拉伯语:أبها),时任守军将领阿拔丝带领其守军约一千步兵仓促应战。两方人数差异悬殊,Kaban的一千步兵显然不敌萨巴约五千人的部队。萨巴人很快于几日包围老艾卜哈城,并扬言要在Kaban援军到来之前将老艾卜哈城守军全灭。守城军队此时才感受到了城市过于分散的压力:最近的援军到达城市也需要半个月,只是得益于城墙足够坚固,萨巴人凭借现有武装无法快速突破城市防御。守军将领阿拔丝(Abyss)在被包围的第五天率两百步兵冲出城门,在城门吸引萨巴军队的注意力并展开一场恶战。由于明显的人数劣势,阿拔丝并不能有效杀灭敌方军力,城门的一次作战虽取得胜利,但守城方也损失惨重。城门作战的守城两百人死伤约四分之三,而其歼敌数约为五百。萨巴对此大为恼火,继续围攻城市,并从国内调来重型攻城机械。该机械十分巧妙,原理与抛石机类似,却大大减少了操作人数,以求最大的进攻效率。对城市的轰炸持续到围攻第三个月,又因萨巴人在半路(今Ad Darb城,阿拉伯语:الدرب)阻击了Kaban的增援部队,老艾卜哈城被攻破,阿拔丝战死。忙于赶路的部队甚至没有注意到埋伏的存在就被多于自己三倍兵力的敌军全部歼灭。幸存的士兵逃回Al Quhma一带(阿拉伯语:القحمة),此次战役被描述为“大失败”。五主城之一被萨巴人占领,他们视机械改造人为恶心之物,几乎将城内的公民屠杀殆尽。Kaban第一次蒙受如此大的损失,群情激愤,除城市必要的守军外,其他全部出发征讨得胜的萨巴人,甚至奴隶都自发参加对萨巴的战斗。

前718年秋,在几次先遣部队对老艾卜哈城攻击均落败后,近万人的主力军到达城市外围。这些重甲士兵行动缓慢,却全身披挂及其坚硬的外骨骼。重甲士兵之后是可进行远程攻击的弩兵与被称为“狐爪”的战争机器,其高约五米,可伸缩的结构为攻城战做好了准备,可配备士兵5名,底层却需要20人进行驱动,随后萨巴的军队与该部队在今海米斯穆谢特一带发生冲突。萨巴人显然没有想到他们会面对这样先进的武装,在发现使用的冷兵器均无法对其造成显著伤害后,作战的萨巴人开始向后撤退,妄图使用投石机械从老艾卜哈城墙上击毁“狐爪”。且战且退时,萨巴兵竟成功击退了Kaban人主力的第一波攻势。Kaban军队撤退的同时,因其部分人员行动缓慢,许多士兵又被飞来的箭矢夺去生命。时任Kaban副将的穆罕默德认为不能拖延到萨巴援军的到来,于是当晚没有顾及主将哈德斯的命令,直接下令组织了第二次攻势。重新整顿的部队趁着夜色分为两拨进行攻击,而在深夜时第一批“狐爪”机械上的士兵登上了旧日属于他们的城墙,披着重甲的嘶吼声从城墙上传遍战场,大大鼓舞了Kaban军的士气。尽管哈德斯对穆罕穆德的行为十分恼火,却也只能组织他的直属部队援助穆罕穆德的攻城军。战火再次烧到城内,登上城墙的Kaban人数量逐渐增加。在短兵相接的情况下,Kaban士兵可以说是占据绝对优势。他们如同犀牛一般冲撞,撕裂着萨巴人脆弱的防线,机械再一次战胜了血肉之躯。至翌日清晨,守军已被逼至城市东北角的原商业区。之后两军在城中对峙的局面持续了整整两天。穆罕穆德无论如何发起攻势,已被逼到绝路的萨巴人都尽最大的力反抗。为最小化损失,穆罕穆德选择先休整部队,给随行维修师充足的时间对军队进行整顿。第三日傍晚,被围困的萨巴人全数投降。萨巴首都的讯使则在五日后赶到求和。自此 ,战争告一段落。机械的信徒们高呼着踏入昔日的领土,亲吻着阔别已久神庙的冷峻金属。时任最高领导者的Al Qudum三世这一天与萨巴人在老艾卜哈城正式签署合约,人民激动地迎接着他们的王,记载着有史以来的最伟大的胜利。尽管之后的战争规模远远大于这次,艾卜哈之战对Kaban来说却意义非凡,在其历史中被用极其重要的地位所描述。Kaban在苦战得胜后继续向北沿红海岸进发,像内陆的探索却迟迟未拉开序幕。根据Kaban史籍记载,前702年一支探险队被派往阿拉伯半岛内陆,之后五年却杳无音讯。Al Qudum三世亲自在神庙纪念这支探险队,从此向内陆的探索被延期。

前690年夏,Al Qudum三世暴死,尸检显示其机体严重老化。这位统治者的死亡充满着疑点,其机体快速老化的原因与御用维修师的消失都成了未解之谜,而一月前的例行检查认为这位统治者身体不论从机体还是血肉来说都十分健康。争论持续了许久,随后Al Qudum三世被葬在了机械之神神庙的墓室中,在一世与二世统治者的旁边。人民仰慕着三世的功绩,便在翌年为他单独修建了墓室,饰以纯度极高的金属边框。墓室的构造极为精巧,机械驱动着可活动的墙面,循环播放着这位最高统治者的一生功绩。

前690年秋,群龙无首的Kaban各城邦准备进行下一任选举,但猜忌与不信任充斥了神之手团员的心智,他们彼此仍争吵不休,选举陷入了僵局。冲突以Al Qudum三世生前尤为器重的候选人艾哈迈德(Admad)与同为团员的主将穆罕穆德(Muhammad,即前文所提在艾卜哈一战中立功者)为主,辅以百人议团的三股势力的明争暗斗。其中,艾哈迈德在议团的支持者不断夸大着其为城邦做出的贡献,另一面又宣传艾哈迈德如何得到三世统治者的赏识。而穆罕穆德的功劳人们有目共睹,他虽不列候选人之位,却公开指责艾哈迈德的虚伪,并宣扬Al Qudum三世的死极可能为艾哈迈德所为。第三方势力则是另外两位候选人布尔罕(Burhan)与加利卜(Ghalib)的支持团队,虽支持的候选人不同,但相似的低支持度与共同的对手艾哈迈德使他们短暂地走在了一起。长久如此,两个月后神之手与百人议团竟沦为骂架和互相攻击的好去处,而Kaban人民还未得到他们的新主。这年秋末,布尔罕的主要支持者之一阿里依也被发现死于家中。凶手不明。对于艾哈迈德来说他没有理由刺杀一个候选人的支持者,于是面对民众的怀疑他拒不承认。穆罕穆德则丧失了所有安全感与对国家的信任,并于前689年率二城市(塔巴布与艾卜哈)独立。由于穆罕穆德在军中的威信已无人能够撼动,将近一半的军队跟随这位将领流入此两城。Kaban城邦从此陷入分裂状态,而自立为王的穆罕穆德建立的新邦被称为Alamaid。至于这边,艾哈迈德则在争议中上位,成为Al Qudum四世4,尽管其在位期间并无足以载入史册的建树,他仍帮助Kaban度过了分裂初期的艰苦时光。


第二章 拜迪恩同盟与阿拉伯机械帝国雏形

机械的理念不仅仅孕育了Kaban一枝独苗。与此同时,半岛其他地区的机械教国家也在发展自身,并在不久的之后第一次接触怀着同样信仰的彼此。几位杰出的代表有位于今巴哈城一带的城邦Amr,位于麦加一带的城邦Bishr等。因受到同一批机神教帝国遗民的熏陶,他们的思想大同小异。值得说明的是只有极少的城邦位于阿拉伯半岛的内陆沙漠,而大多数簇拥在西部红海沿岸一带与南部地区(位于今也门境内)。

前649年,北进至Amr的Kaban人第一次正式与Amr城邦建立联系,尽管两邦的商人很早以前已有交流,但在此之前并没有官方上的交涉。此后的五年中Kaban人逐渐结识更多的机械教城邦与国家。相比于Kaban,这些城邦规模更小,发展时间也相对较短。相似的教义与对机械的崇拜使它们对彼此产生了天然的亲近感,而匮乏的军事力量以及对技术交流的渴望使得它们团结一致。同时,为了抵抗将机械视为异教的敌人,如亚述帝国5等对机械教持否定态度的国家,众机械教国家在三年相处后决定组成共同防御联盟,称为拜迪恩(Baydian,也被译为班迪恩)同盟,而它也成为了阿拉伯第一机械帝国的前身。

A.jpg

前630年的拜迪恩同盟领域,包含大部分阿拉伯机械信仰国家的领土。(点击放大)

同盟的建立极大缓解了各城邦国家所面临的多方压力,机械人民也终于再次有了征战四方的底气。此时同盟的领土已囊括大部分的红海东岸的土地。虽然仍有城市过于分散、经济实力落后的不足,拜迪恩同盟为周边各觊觎机械教国家的势力施加的压力乃是有史以来的最强。扩张的欲望在成员国们的心头滋长,向半岛内部的探索被再次提上日程。但同盟军队此时也面临着编制不一的难题:纵观几个主要城邦,Kaban精于制造可变形青铜外骨骼,其部队成员上肢大多被机械所覆盖;而Amr则善于将步兵改造成为人形战车,其士兵可以维持坐姿,腿部被加装小型木轮以求更好的机动性;Bishr邦则以可伸缩的高强度护盾扬名整个同盟;Hadias虽已亡国,却在积极向同盟各国传授可进行移动、更容易防守的机械城墙技术。于是在同盟成立之初,其并没有统一的军事编制和指挥部,战斗全靠各邦独立领导。这样的情形直到亚述内战之后才有改变。

前629年,探索队再次组建并向内陆进发。根据记载,此次探索队由来自多个城市的约百名配备轻型外骨骼的士兵、二十名骑兵(充当讯使)、十几位制图专家与百余名自愿跟随的矿工与农夫组成。为他们送行的人数则约达到探索队人数的十倍之多。人民们欢送着他们即将出征的勇士,却不想一个月后仓皇逃回联盟的旅人们身上布满了不受控制的齿轮等异物。民众惊恐万分,皆以为神降罪于探险者们的身体来惩罚他们的越界行为。幸存的探险者们甚至没能讲完在半岛中部的经历便撒手人寰,紧接着接触他们的人出现了机械化症状。各机械教国家的人们开始祈祷,祈求机械之神不会降罪于自己。机械的病毒没有因此停止传播,所幸在彻底毁灭三个城市后它便停了下来,给了信徒们喘息的机会。据统计,这次的齿轮病毒一共夺去了近万人的生命,使几座城市完全瘫痪。联盟无奈弃城。从此阿拉伯内陆再无人进行探索,信徒们也愈发确定半岛内部存在强大而又残忍的某一机械神祗,供奉机神的活动也从此多起来。

联盟人的扩张之心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前626年,亚述内战打响。巴比伦尼亚首先宣告独立,亚述帝国统治下的米底人向亚述帝国发起反抗。拜迪恩同盟成员本虽无意参与亚述帝国内战,Hadias人却宣称这是攻击异教徒,扩张领土的好时机。Hadias人奔走四方,集结能够召集的所有力量组成临时武装。前624年,米底王基亚克雷萨斯即位后击败斯基泰人,准备进攻亚述的同时再次向拜迪恩同盟发出结盟邀请,于是在前616年,来自拜迪恩同盟的增援应米底人的求助堂而皇之地参与战争,同年巴比伦王那波帕拉萨尔加入米底人的同盟,共同进攻亚述及其盟友马纳。前615年11月,同盟军攻进亚述阿法拉省,紧接着在前613年同盟灭马纳。此役直到前612年联军攻进亚述首都尼尼微才宣告结束。新巴比伦和米底接管了亚述的遗产,自然的,拜迪恩同盟也分到了属于他们的一份羹6。Hadias光荣复国,并携部分信仰机械的新巴比伦人加入拜迪恩同盟。此一役虽壮大了同盟的声势,但也反映出拜迪恩兵种的诸多不足,骁勇善战的亚述人赢得了他们尊敬。在战争中,过于笨重的机械面对亚述轻骑兵方阵严重处于劣势,同时众多的弓箭手极大抑制了联军的进军,使一面披甲的步兵进退两难。缴获的装备与俘获的亚述兵在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之后拜迪恩同盟的军事编制。此后,拜迪恩同盟一个单位的正规作战陆军的编制大概如下:

  • 五十名重甲士兵。配备重型青铜或铁制外骨骼,通常能抵御一般的砍击与箭矢射击。右手通常被改造为锋利的铁刀,可轻 易切开一般的皮革。腿部除关节连接处全部覆重甲;部分士兵会考虑将其直接改造成机械义肢。重甲士兵通常位于队列最前端,因其行动不便,在攻城战中抵御完攻击后会退后。
  • 一百名轻甲步兵,头部,胸部覆盖铁甲,左手小臂配可伸缩的铜制盾,配备普通铁剑与射程较远的金属制弓/弩。轻步兵一般列于队列中间及两侧,负责保护队列中央的主力器械。因其机动性不差,可以适应多种阵型变换而被广泛使用。
  • 六十名骑兵。四人骑乘一台机槭四轮战车,两人负责驱动,两人执可伸缩矛与弓箭进行进攻。一般位于阵列侧翼,必 要时可发动冲锋冲散敌人队形。同时此战车也因其良好的机动性被用于追击溃败的敌军,达到全歼的目的。
  • 四架重型弩车。通常位于队列末尾,弩车长约五米,宽四米左右,一次发射三根重型木桩(特殊场合会使用金属桩),弩车可进行高度的上下调节以快速击毁城墙。每架弩箭需要十人操控,其中三人负责装填,两人负责复位,剩余五人中三人负责运输弩箭,两人站在弩箭左前方与右前方负责防卫。
  • 两台改进型“狐爪”式伸缩攻城设施,可搭载五十名作战人员。三十人位于机械底层负责驱动,二十人位于类似于云梯的可伸缩的结构,这种结构使士兵能够直接登上城墙进行战斗。
  • 五十名轻甲标枪手,位于队列两侧,负责压制敌方冲锋,也兼具近战能力,可以适合多种场合的作战。

此外,拜迪恩的重甲步兵方阵也在中东地区远近闻名。这种方阵极其适合推进,五十名步兵护盾连成的巨大屏障几乎不可能从正面被攻破。除去后勤人员等,一个正规作战陆军单位包含约四百名作战人员。这种分工明确的作战编制帮助拜迪恩同盟获得了多次胜利,而此种编制在随后的三百年除装备更新外都基本保持不变。至于拜迪恩的海军则通常不被重视。至前590年,其红海海军提督也只率约十艘的中型战舰,其中两艘甚至还被用作与埃及的通商用途。由于长久以来基本没有海上战斗,拜迪恩同盟基本没有发展海军。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中型战舰上配备的武器较同时期海军来说最为先进,坚硬的金属撞角可以轻易击沉任何其同时代的对手并且根本不需要使用远程奇术武器。

商人们在此刻短暂的和平中嗅到了机会,大量的商人从同盟总部艾卜哈出发,四下流向各邻邦。他们带去了各式的精美机械,带回了粮食与更多的异域佳品。据众阿拉伯历史学家所著《机械阿拉伯》一书,在前610年到前550年左右同盟与埃及的关系很是暧昧,从埃及等地进口的粮食极大缓解了拜迪恩同盟的压力,促使了其前602年开始的人口激增7。前596年,Kaban人第三次发出同盟合并的提案,此时的Kaban仍是同盟中实力最强声望最高的领导者之一。同盟百人议会以53:47的比例否决了该提案,但在前588年,出于各种已知的及未知的原因,同盟仍然合并,从此拜迪恩同盟不再以国家集团的方式呈现,拜迪恩成为了中东新生的一个中型帝国。帝国的政治制度理所当然地沿袭了作为联盟大头的Kaban那一套,首都定为帝国中部的麦加。为体现公平,百人议团改为包含来自拜迪恩帝国疆域内各城市的约三百人议会,紧接着Al Qudum六世上任,成为帝国至高无上的神权统治者,而拜迪恩作为一个政教合一帝国的时代从此开始。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