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机械帝国史 其三
评分: +59+x

第五章 东征战事至锡韦雷克之战为止

前336年,腓力二世被刺,仅二十岁的亚历山大被重臣安提帕特荐举成为新国王,成为马其顿帝国的统治者。尽管此前他与父亲腓力二世存在诸多不和,他仍深爱着他的父亲,因此在听闻大流士三世为杀害腓力二世的幕后主使后他加速了征服波斯的谋划。尽管此前已有多次接触,年近五十的阿布德二世在腓力二世的葬礼上正式与亚历山大结识,此后这两位性格相仿的领袖成了他们彼此生命中为数不多的知音。前335年,在平定了底比斯的叛乱后亚历山大正式开始筹备东征事宜,他在赫沦斯滂海峡旁部署了约三万五千兵力与拥有一百六十艘战舰的舰队,同时奥姆耶的两万兵力已在安塔利亚等待命令。南方,他则将进攻埃及事宜全部托付给盟友奥姆耶帝国,部分马其顿舰队的控制权也被移交与奥姆耶水军提督哈罗德(Haloid)。希腊科林斯同盟军也已严阵以待,随时准备跟随亚历山大大帝向东进军。

E

前334年地中海沿岸局势。(点击放大)

公元前334年春,约定进攻时间正式来临。以解放小亚细亚半岛城邦与征讨杀害腓力二世凶手为理由的马其顿军迅速渡过赫沦斯滂海峡,开战前,亚历山大将自己所有财产尽分与将士,只将希望留与自己。接到信使的来信后,安塔利亚的奥姆耶守军陆军将领库拉古(Kwlgu)命令其下两万军队兵分两路,一路约五千人的部队(被称为第三军团)北上朝伊斯帕塔(Isparta)方向消灭马其顿与奥姆耶合围下的波斯守军并与马其顿军汇合。另一路约两万人则细分为三路:南方方面军约六千人(第五及第七军团),配备大量轻型运载机械及少量重型攻城机械,以最快速度沿小亚细亚半岛南岸一路攻入波斯,切断小亚细亚半岛与波斯其他部分的联系;中部方面则有一万余人(包含第一、第四及十一军团),由库拉古亲自带领,进攻小亚细亚半岛腹地,也是波斯人防守最严密的区域;剩下的不到三千人(第八军团)则直接登上船只,与海军(第二舰队)一同首先攻取阿达纳(Adana)一带。

表3-1 奥姆耶主要参与进攻小亚细亚的军团及编制

军团编制 人数 进攻方向
第一军团 约4000 中部军,由安塔利亚向东进攻
第三军团 约5000 由安塔利亚北上
第四军团 约4300 中部军,由安塔利亚向东进攻
第五军团 约2000 南部军,由安塔利亚向东南进攻
第七军团 约3500 南部军,由安塔利亚向东南进攻
第八军团 约2800 南部军,随第二舰队作战
第十一军团 约2000 中部军,由安塔利亚向东进攻
第二舰队 约1000 南部军,由安塔利亚港向东南进攻

在正式向波斯宣战后,北方战事首先打响。亚历山大大帝率军渡过赫沦斯滂海峡时波斯舰队竟未对他们进行封锁,由此错过了最佳防守机会。亚历山大亲自掌舵,在宰牛祭机械众神后首先踏上亚洲的土地。马其顿军从阿比杜斯出发,沿海岸线向东进发并与先遣部队汇合,部分奥姆耶军队在此加入马其顿军并由亚历山大统一率领。此时波斯总督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马其顿军有过交锋的总督门农深知马其顿人的战斗风格,希望其他波斯总督顺应他的间接战术,缓慢消耗马其顿人的信心与体力而非直接正面作战。但是其他总督似乎没有这样的远见,他们依靠中央大量拨款迅速扩张军队以求与马其顿一战。他们甚至应血肉信徒们之邀,在出征前为几乎每个士兵展开大规模的改造活动以增强他们的身体强度,事实上这样的措施似乎无济于事。经过各波斯总督的动员,在小亚细亚半岛一带的波斯军队已达到约四万五千人1,包括两万波斯骑兵、两万希腊步兵及一些亚洲当地武装力量。

如此看来,波斯军人数似乎多于马其顿军队人数,但他们需要从波斯各省赶来,长时间的部署成为了波斯人集结部队的重大障碍。五月,波斯人开始在格拉尼卡斯河对岸布防,亚历山大与其将领密谋,决定进军一举击溃他们。尽管一贯行事稳重的副将帕曼纽极力劝阻亚历山大的进攻,认为此时进军的马其顿军将会承受极大的风险,亚历山大仍然下达了进攻命令。奥姆耶的随行将领科利达(Kolida)在接到进攻号令后迅速命令机械战车渡过格拉尼库斯河,并在对岸架起坚固的防御板抵御波斯军可能的远程攻击,同时向后展开以麻绳连接的木板,构成可供步兵渡河的桥梁。马其顿军抓住机会,借助这来自奥姆耶的科技快速转移部队至对岸,避免了五月河水高涨带来的阻碍。而此时的波斯人还未准备完毕,大部分步兵队列仍在聚拢阶段。波斯人不愿也不允许看到马其顿军如此快速地渡河,便只能放出骑兵与部分大型血肉怪物予以回击。强大的波斯军很快摧毁了首先渡河的马其顿装备与步兵,于是科利达命令士兵停止前进,亚历山大也开始命令步兵摆出战斗方阵。波斯人开始将可用的骑兵分为三路,这些没有步兵支持的骑兵只能起到恐吓作用而无法有力打击马其顿人。马其顿军中,大部分骑兵、弓箭手与步兵被交由帕曼纽指挥,而亚历山大直接带领所有精锐骑兵,希望能直接一举击溃波斯右翼的武装较弱的弓箭手部队。科利达在简单与亚历山大协商后,同意交奥姆耶重甲骑兵于亚历山大一并领导,冲在最前方的奥姆耶重甲骑兵负责展开双手盾,负责保护后方具有高机动的轻甲骑兵与冲散敌方队形,而马其顿伙伴骑兵则会从奥姆耶重甲骑兵间冲出完成击杀。尽管第一波骑渡河兵的攻势被波斯人压制,但这些停滞在河岸的骑兵在等到第二波增援后迅速撕开了波斯的防线。

在先遣骑兵部队吸引波斯中路与右翼的注意的同时,马其顿中路与左路的步兵快速推进。寡不敌众的先头波斯部队被迅速击溃,马其顿军顺利攻陷了整条河岸防线。然而,波斯人并没有被完全击溃,被部署在后方的精锐骑兵径直杀向亚历山大所在骑兵部队,也包围了部分渡河的马其顿人。但多数马其顿贵族包括亚历山大在内都从小受过极严格的军事训练,于是在这次的交锋中包围马其顿骑兵部队的几位波斯将领反为马其顿人所杀,在瓦解这场攻势后马其顿骑兵阵列继续深入,反将围困马其顿步兵的波斯骑兵包围,成功赢得了完全的战场主动权。而前文所提波斯总督门农见形势已极不利于波斯便率部下撤退,这也让他躲过了之后的屠杀,随之赶到战场增援的是比晚于门农到达的一万余名希腊步兵。对战事一无所知且没有骑兵掩护的步兵根本没有准备好面对马其顿与奥姆耶的联军,而奥姆耶的战车此时已将这些步兵的后路截断,马其顿的步骑兵队也随之完成了对这支波斯增援部队的包围。在有条件的投诚被亚历山大拒绝后,这些波斯军中的精英被剿杀殆尽,幸存的不到两千人则被押回,等待他们的是余生成为矿工的悲惨命运。据希腊史学家阿瑞恩(Arrian)记载,同盟损失甚至不到两百人。

首战告捷的消息马上传到了中路与南部的奥姆耶集团军,这极大地鼓舞了奥姆耶和马其顿方面军的士气。听闻这个消息后,北上的第三军团根本没有给波斯人喘气间隙,在六月份迅速发起了对伊斯帕塔城的进攻。同波斯军或马其顿军不同,奥姆耶军大多军士均从北非的奥姆耶本土招募而来,而希腊、埃及雇佣兵只占到不足一千人,这样的编制无疑增强了奥姆耶军的凝聚力,也让他们相比前两者更容易被指挥。这支装备精良的五千人部队以极快的攻城速度闻名,他们在五天内消灭了城外的波斯守军,逼回波斯残余武装力量后便开始进行对城市持续一周的轰炸。奥姆耶此时的空军已不再像当年那样简陋而又弱小,大量的掷弹飞行器出现在了伊斯帕塔城的上空,从不到五公里外的临时基地补充炸药后持续飞临城市进行轰炸,配合攻城射石炮,竟在轰炸开始的第五天摧毁了部分城墙。但此时的奥姆耶军似乎并不急于一拥而上取得城市的控制权,担心残存的波斯人会奋起反抗的奥姆耶人按兵不动,只是对伊斯帕塔城继续进行局部轰炸以尽可能扫除敌方有生力量。约在轰炸开始九天后,伊斯帕塔城守军全数投降,奥姆耶军接管城市,北军统领拉维耶(Rawiya)采取了一种强硬的管理方式以避免起义的发生,城中曾帮助波斯方面的血肉信徒被尽数杀害。此举随即招致阿布德二世不满,他在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这位领导者似乎觉得这种过于严厉的控制措施极大地损害了奥姆耶帝国的形象,认为这是在为日后的统治埋下祸根并准备宣布将拉维耶撤职。幸于这位大将在宫廷中的人际关系较好,加之他精明的战争思维才拯救了他的仕途,不负众望的拉维耶在两个月后成功按照部署计划与马其顿军汇合,此后对他颇有微词的阿布德二世才收回对他的负面评价。

尽管拥有便利的行军装备,北部中军在突袭过程中仍受到了高涨河水的影响。为了应对这些来势凶猛的机械化军队,波斯人也自有对策。他们让暴涨的河水卷携着由血肉教徒控制的鱼类伏击者流下,企图在半路尽最大可能对奥姆耶军展开攻击并迫使他们慢下行军脚步。库拉古对此极为恼火,其对此的记录可见库拉古所著《东征诸事》。不堪这些残暴生物骚扰的他最终选择带领部队尽量避免水路以最小化损失。在阿克塞基(Akseki),两军正式展开第一次交锋。阿克塞基原为一哥易克(Geyik)山间聚落,因其在近几十年间的贸易中充当中转站而逐步发展壮大。在宣战后阿克塞基便作为离奥姆耶定居点较近的城市被波斯人第一批按计划武装,原属吕底亚的阿克塞基在波斯统治下仍发展出了独特的防守措施。波斯原以为这一近奥姆耶的据点可以有效地拖慢奥姆耶的进军速度以集结部队同奥姆耶军决战,但在六月二十四日晚第一次大规模的交锋后,阿克塞基的守军便损失过三分之一。奥姆耶人的损失其实不少,但在悬殊的军力对比下,纵使阿克塞基守军都能以一当五,也不能阻碍奥姆耶的军队顺利开进城内。二十四日当晚阿克塞基城内守军各指挥便召开临时会议,主和派认为作为前沿阵地的阿克塞基城迟早被攻破,而波斯不过在利用这些吕底亚当地武装为他们争取时间。而这些吕底亚武装同奥姆耶人一样信仰机槭,而波斯主流教派为血肉教,此时各指挥已心照不宣,总指挥亦有投降想法。于是在二十五日,阿克塞基守军全数投诚,奥姆耶军几乎毫不费力地夺下此城,而此举亦惊动波斯小亚细亚总指挥阿迦汗(Aga Khan),他妄图通过在各城驻扎波斯本土士兵以镇压可能出现的投诚情绪。七月,这只奥姆耶北部中路军在短暂驻扎后沿哥易克山脉前进,山路对于奥姆耶的庞大机械化军队来说艰险异常,于是在初次的登山尝试失败后选择向东北方的博兹克尔(Bozkir)以及塞伊迪谢希尔(Seydişehir)分别进攻以避免山路的艰险。对于奥姆耶乃至拜迪恩的将军来说,陆军自始至终就是为了平原或丘陵之战而生,在山区的战斗是极为不理智且不传统的。这种思想从古老的拜迪恩时代便延续下来,以至此时在山路行军都显得尤为危险。可能的情形是步兵攀过了,辎重车队与机械设备却无法爬过哪怕并不陡峭的山路。随即库拉古命后方补给队修军道以备快速运送军队,这些军路以穿山隧道为主,辅以在较平坦山路上的坡道。基金会考古人员于2001年在哥易克山脉间发掘到的道路遗迹可以证明这一点,除此之外,奥姆耶军还发展出独特的简易升降设施以快速将辎重运至较高的山坡以营造下坡道路,加速物资与人马的运输2,这无疑使得奥姆耶军的持续作战能力大大提高。波斯方面亦不能坐以待毙,阿迦汗亲自率军由安卡拉一带南下以抵御这可能的进攻,而北方的马其顿军则被留给其信赖的将领涅齐洛(Nethlor)。安卡拉方面留存约两万五千名士兵中约五千名为吕底亚当地步兵,他们熟知四周地形并在亚历山大可能的进攻路线上修建防御工事,多层坚固防线显得安卡拉更加不可征服。阿迦汗所率一万余名士兵一路沿山谷向南,同时大型血肉怪物开始沿山路探索奥姆耶军行迹以进行拦截。波斯前锋为三千轻甲步兵,他们身着血肉怪物皮制轻甲,同时身体强度经过大幅增强,运动能力远优于常人。在收到情报表明奥姆耶军已行至阿赫尔勒(Ahirli)时,他们作为先遣部队开展对奥姆耶中部军的拦截行动。七月五日,奥姆耶探空部队发现这支波斯军队,这些探空气球在粗略估计所来敌军后返航。库拉古命两千中甲步兵前去抵敌这些来自波斯的先遣队,却不想因空军的严重疏忽3,这支奉命前去破坏敌人防御计划的两千人部队被敌人截断,半数成为俘虏。向北进发的库拉古没有回收到这支部队,派遣另四千人攻打博兹克尔后,意识到后有强大追兵的他仍在七月十六日攻下塞伊迪谢希尔城,企图在城中占据有利防守条件反击波斯军队。不出其所料,十八日晚阿迦汗的部队抵达塞伊迪谢希尔城,双方在城南丘陵上展开战斗。方才经历完一场攻城战后正在休整军队的奥姆耶人明显处于下风,同时人数也处于劣势的奥姆耶军在七月十九日下午丧失了城南、城东战场的主动权。库拉古在权衡局势后主动撤出塞伊迪谢希尔,波斯重新夺回这座短暂落入奥姆耶的城市。而在中南部战场,博兹克尔仍被奥姆耶所攻占。几乎溃不成军的库拉古所率中军军心大乱,开始向西北方逃窜,而库拉古则开始向安塔利亚的作战部请求增援。

尽管北部中军仍面临波斯军的合围,陷入困境,来自攻占博兹克尔的奥姆耶军支援已经向他们奔来,这无疑会大大缓解这一局面。但即使有空军的情报支援,最近的奥姆耶方面军也至少需要整整十天才能部署到库拉古所处地区。七月下旬,被切断补给线的库拉古方面军不得已丢下辎重,登上气球进行转移以最大化保全军中的有生力量。借着夜色掩护与重型步兵构建的防御工事,大部分军队才得以与气球一并撤出,对波斯战争的北部中路正式宣告失败。阿布德二世紧急召集麾下主要将领进行会议,库拉古被处以降职惩罚,其作为副将被部署至北部南军实施下一步进攻计划。既然中路已弃,奥姆耶军决定将战略重心完全转移至小亚细亚半岛南部,为与马其顿军形成对半岛的合围做好了万全准备。取得初步胜利的阿迦汗虽成功击退库拉古的军队,却没能够全歼其有生力量,他们除了能够击落部分低空飞行的气球以外对这些远去的奥姆耶人束手无策。但征服博兹克尔的奥姆耶军似乎并没有了解库拉古军已撤出的消息,在库拉古副将耶律阿(Yelia)带领下对阿迦汗的波斯军队发起了猛攻。正计划下一步反击策略的波斯人并没有做好抵敌的准备,不到四千人却装备精良的军队反将阿迦汗的大军在山脚围困。与库拉古防御的方式类似,占优势的耶律阿所率奥姆耶重甲步兵轮番上前抵御攻击,不断压缩包围圈。阵脚打乱的波斯人没有第一时间反击,大型作战单位的尸体无疑为其防御提供了便利,而人数的绝对优势使得波斯军能在做好准备后立即突围。本以为可以里应外合消灭波斯军队的耶律阿在没有找到库拉古方面军后方才意识到主帅军队已经被全歼或已安全撤出,此时的行为只是徒劳。相比波斯此时被困的八千余名战员,自己的三千多名进攻手显得毫无胜算。最终在三天后耶律阿权衡局势,主动解除对波斯的包围并迅速向安塔利亚撤离,没有留给波斯人追击的机会。

前334年九月,奥姆耶人彻底扫除小亚细亚半岛南部沿海的波斯势力,作为前沿阵地的阿达那此时俨然成为奥姆耶的强大堡垒,三面环山的险峻地形使得波斯人再难以夺回这座战略意义重大的城市。而马其顿军此时已将前线由春季的赫沦斯滂海峡移至埃尔津詹(Erzincan)一带,与奥姆耶人一同牢牢将小亚细亚半岛中部波斯守军合围。尽管此前波斯人曾短暂夺回过科尼亚、塞伊迪谢希尔等城市,奥姆耶人都未曾做出反攻,严格执行守卫阿克塞基的任务。十月末,阿布德二世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亲自乘上帆船赶到前线,与亚历山大三世会面。到场多方4在衡量目前局势后均认为第一阶段战术部署可以结束,遂达成冬季攻克小亚细亚半岛的一致意见。会议期间马其顿代表曾提议在埃尔祖鲁姆(Erzurum)或宾格尔(Bingöl)将军队进行汇合并完成对小亚细亚半岛的合围,但最终被奥姆耶人说服。在审视包括军队人数、机动性、地形以及对波斯的压力等多种条件后,东征联盟最终将汇合点挑在了锡韦雷克附近。锡韦雷克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南部较平坦的平原,是小亚细亚半岛与波斯本土间的交通要道。同时相比宾格尔,抑或是埃尔祖鲁姆,锡韦雷克对于东征的主力——奥姆耶与马其顿来说都不失为一个公平的选择。各方都深知此地的重大战略意义,阿迦汗也将大量兵力部署于此以应对可能到来的猛烈进攻,若此地失陷,不单单意味着小亚细亚半岛将完全落入马其顿与奥姆耶之手,同时波斯的腹地也将门户洞开,任由这些来自希腊和北非的侵略者宰割。战略部署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同年十一月底,马其顿方面大部分部队已经临近宾格尔,而阿迦汗早已命副将巴赫曼(Barham)在此伏击经过的马其顿军队。为确保伏击的成功,这支军队完全由轻甲步兵与小型血肉怪物组成以尽可能降低被发现的可能性。冬季的来临给交战的双方都带来了不便,因补给的不足,辅以确保隐蔽的缘由,奉命进行伏击的巴赫曼方面军甚至不能保证士兵的日常消耗,热量的不足带来的危害也逐渐显现:巴赫曼的七千六百余人5中,饿死冻死的人数甚至达到了三分之一。同时前334年的这场大雪无疑拖慢了进攻方的行军速度,奥姆耶人的垂直运输装置在低温与雨水的作用下纷纷开裂,据被遣至北路南军的库拉古记载,翻越Demirkazik峰的情形尤为惨烈。“我看见我勇猛前进的士兵在上升时随着断裂的木板掉下,生生摔在坚硬的山崖上。再坚硬的装甲都没法拯救他们,但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尽力进军。工程兵与战士同步前进,我们一面扫雪开路,一面向着山那边前进,每个人都被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只有伟大的库诺洛斯6能保佑我们平安抵达目的地。”7

反观北路马其顿军,较为平坦的地势和结冰的河流为其行进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然而急于推进的亚历山大所率领的马其顿骑兵已将步兵甩在了部队的后方。重甲骑兵则因其较差的机动性选择跟随步兵与辎重车队,被交由帕曼纽与随行的科利达率领。亚历山大深知速取西韦雷克方能将剩余的波斯军围困于小亚细亚半岛,若不能在阿迦汗及其军士撤出前将其拦截,其势必会对无论奥姆耶还是马其顿方面进行反击从而重创东征军侧翼。十二月初,马其顿先遣骑兵队抵达宾格尔并与波斯巴赫曼方发生冲突,亚历山大八千先遣骑兵显然没有预料到宾格尔竟会有此数量的伏兵,在攻城战中乱了阵脚,死伤惨重。辅以血肉怪物与奇术陷阱的攻击,亚历山大损失过半,幸而其及时勒马,没有选择继续与巴赫曼进行正面交锋,开始围困宾格尔营地并于十二月中旬击破巴赫曼的防线,俘获波斯偏军将领巴赫曼,但此人于被俘三天后为友军所救出,以夜色掩护逃回锡韦雷克。与此同时,库拉古所率奥姆耶军抵达博佐瓦(Bozowa),过长的补给线因大雪不得不进行多次的整修以确保畅通,同时为保证前线士兵第一时间得到补给,库拉古甚至命令用于攻城的战车及空军部队运送物资。翌年一月初,两军在锡韦雷克附近会师,而阿迦汗及其军队已将城市充分武装以迎接对手攻势,期间双方曾进行谈判,但不了了之。波斯方面为保证锡韦雷克的控制权,甚至从波斯本土调来大流士三世最为精锐的长生军8。顾名思义,这些不死军士均是波斯军中精英。经过的严苛训练,辅以欲肉教徒的改造使其的确难以被杀死,传言这些不死之人曾参与温泉关之战,能轻易撕开斯巴达人引以为豪的防线。他们的武器也十分独特,既可以适应远程作战,也可以应对肉搏,这使长生军可以根据敌军的排布灵活转换阵型,无疑给进攻方带来了极大阻碍。

前333年一月七日,马其顿与奥姆耶联军正式对锡韦雷克发动进攻,由于缺乏护城河,外墙成了锡韦雷克最重要的一道防线。无休止的轰炸成了此次进攻的重点,奥姆耶军的空军部队、射石炮倾巢出动,而马其顿人则只使用经由奥姆耶工程师改造过的大型抛石机对锡韦雷克城墙进行攻击,巴赫曼令外墙士兵全部躲入城墙内,而总指挥阿迦汗则命血肉教徒尝试加强活体城墙间的连结以应对猛烈的炮火。一月九日晚,轰炸短暂停止,联军向城下逼近。波斯人误以为奥姆耶与马其顿即将登城进攻,急遣外城士兵回岗组织反击。此举随即招来更猛烈的炮火,不等波斯士兵部署完成便将大部分士兵击倒。一月十日,马其顿攻城塔在方阵掩护下向城墙进攻,奥姆耶则只对方阵士兵进行了简单的火力支援。先遣攻城塔部队被证实不可能登上波斯人牢牢控制住的城墙,活体城墙上的血肉部分通过改变形状轻易阻断了攻城塔继续上升的希望,随后波斯军通过制造射击孔一举击溃攻城塔及其卫队,联军只得用炮火掩护四散而逃的士兵,第一次试探性的进攻以失败告终。此时的锡韦雷克城虽被围困,却并没有面临补给短缺,城下四通八达的地下网络很大程度上为运输物资做出了贡献,因此阿迦汗并不惧怕联军的围困,准备尽可能拖延时间,与波斯本土军队寻求恰当时间歼灭奥姆耶及马其顿主力军。亚历山大则心急如焚,准备一举攻陷安纳托利亚的他经不起如此消耗,反观奥姆耶军众将如库拉古则同波斯军一般,已做好进行持久战的准备,因此亚历山大不止一次要求库拉古一同发兵却屡遭拒绝。随后双方继续僵持十三天之久,一月二十四日晚联军才得以破墙拿下锡韦雷克城南地区,随后两天内战线被波斯守军短暂推后。而二十七日波斯约八千援军赶到,切断了城中的联军与仍在城外的军队联系,重创城中进攻方左翼以投矛手为主的远程部队,这支波斯援军的统领为波斯皇戚拓尼亚(Troney),此人年少无能,时常在决断性时刻犹豫错失良机。他的重骑军队在刺入联军包围城内敌军的同时,他的军士也被夹在了马其顿与奥姆耶军间,此时他选择指挥骑兵向敌军的后方辎重与攻城车队冲去,妄图以此最大程度缓解守城军的压力。此举随即被证明是一个极大的错误,重骑兵的冲锋虽有力打击了奥姆耶及马其顿的后方主力军队,却也让被包围的联军有机会重整残部撤出城市。奥姆耶前线副将巴勒(Barle)在重摆攻击阵型后向后——拓尼亚所率骑兵部队——发起冲击。而后联军以死伤约三千人的代价换取了约七千波斯军士的生命,同时被俘虏者约有两千人。拓尼亚亦殒命与这场冲突,八千人的援军只剩不满三千逃回城中。联军与波斯的对峙继续四日,地下通道随即被巴勒发现并堵死。尽管承受了约一个军团的伤亡,奥姆耶军终将锡韦雷克的最后补给线阻断。耗尽补给的波斯守军最终于一月底与民社一同发动叛乱,暴民们在夜里突入阿迦汗的营帐,随即向城外的敌军献出了阿迦汗的头颅以示忠心,投靠了马其顿与奥姆耶人。副将巴赫曼则在长生军亲卫队的掩护下率仅存的约八千人败走,联军终在二月前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战略任务,紧接着,北非战事也将迎来终声,庞大的波斯已处在被肢解的边缘。

表3-2 前333年,奥姆耶主要参与进攻小亚细亚的军团损失

军团编制 人数 进攻方向 损失情况
第一军团 约4000 中部军,由安塔利亚向东进攻 损失约三千人,与第四军团合并
第三军团 约5000 由安塔利亚北上 损失不到千人
第四军团 约4300 中部军,由安塔利亚向东进攻 损失过半,与第一军团合并
第五军团 约2000 南部军,由安塔利亚向东南进攻 全灭,军旗被缴,编制取消
第七军团 约3500 南部军,由安塔利亚向东南进攻 损失约一千人
第八军团 约2800 南部军,随第二舰队作战 损失不到五百人
第十一军团 约2000 中部军,由安塔利亚向东进攻 全灭,主将战死,军旗被缴,编制取消
第二舰队 约1000 南部军,由安塔利亚港向东南进攻 支援作用,损失约三百人并已得到补充

第六章 宗教与信仰

早在最早的阿拉伯定居点兴起时,严格的宗教信条就将阿拉伯人压在束缚下,现实是一个人的地位愈高,他便愈不灵活,愈被教条限制在狭小的灵魂里。这种情况直到城邦时代的阿拉伯人从地中海上迎来先进的技术与另一种不同于他们原本民俗信仰的宗教,也就是机神教时才有所改变。在漫长的本土化过程中,阿拉伯信徒们将这一宗教转变为一种开放包容的多神信仰,机械信仰逐渐由单一的“Wan”变为了各司其职的神明。在拜迪恩的记录中,“‘Wan’的身躯在地中海岸破碎,它在残存意识的最后将身体部件悉数拿下,散至各方,而此孕育了其他神明,这些神明都为‘Wan’的子嗣,而‘Wan’倒下的地方就在希腊。”这段文字选自“圣童”哈里发对拜迪恩帝国的详细记录《拜迪恩》一书(见第三章),可以看出于此籍成书时阿拉伯人已对原传说进行大量改编,结合部分当地民俗信仰以适应统治需要。似乎除了“Wan”于机械信仰外,半岛人民的信仰与传统机械信仰宗教并没有过多交集。

在拜迪恩人民的神明体系中,主神为“Wan”,而其他神祗的来源则五花八门。例如战神库诺洛斯(Khunoloss),他原是生活在约前638年至前601年的一名拜迪恩贵族战士,却因其丰功伟绩被奉为神明,被传颂千秋万代。他首先是一位虔诚的机械信徒,出生在艾卜哈城有名望的贵族家中。年少的他便开始接受各种教育,这些知识涵盖体能与文化,十三岁时他已能独自驾驶一辆标准两人战车。二十岁时,他前往埃及孟菲斯等地游学,回国后便参加了对米底王国的进攻。富实的家境为他接受的肢体改造提供了充分条件,于是他选择的改造主要集中在下肢与上臂。他的腹部以下完全被机械所代替,双腿被换成了四机械足,这使他的运动能力大大提高,而远优于常人的高质量青铜上肢为他的进攻提供了强力帮助——即使失去武器,这位战士的双手也能撕开前来拦截的敌军。他在军中的名望极高,参军不过五年便已做成偏军统领,但关于他的事迹却极少,尚不知拜迪恩人可以弱化这些事迹的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是他布防抵挡住了多次亚述人的袭击,也是他第一个率军攻入亚述旧都尼尼微。这些功绩使他在民众的眼中被极度神化,知名度甚至超过当时的正军统领阿夫罗乞亚,这令后者十分眼红。但在前601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库诺洛斯被发现死在家中,神态安详,人们都相信他是被“Wan”再次召走,为他举办了极其盛大的丧葬礼。作为一个兼具贵族、虔诚的机械信徒、才华横溢的偏军首领,没有子嗣9的知名人士,英年早逝的民族英雄等身份的拜迪恩人,这些特征使他成为拜迪恩神话体系中的战争与胜利之神再适合不过。在他死后不到三年中,拜迪恩各地皆建起供奉他的庙宇,他本人的事迹也被极度神化,最终在约四十年后库诺洛斯被正式以神祗的身份出现在宗教书籍中,他身后人也只将他看作神话,而非真人。

除去战争与胜利之神库诺洛斯已被证实取材于真实人物,锻造之神费尔南卜洛(Fieranblor)、工匠之神桫由卜洛(Soulblor)、宗教移民与探索之神克尔萨(Kersa)及城市守护与规划之神阿古利旦(Agrevan)同样拥有现实原型。费尔南卜洛与桫由卜洛为一对生活在大约前780年至前694年的Kaban邦铁匠兄弟,长者为费尔南卜洛,次者则是桫由卜洛。他们打造的武器当时无人能敌,两兄弟在Kaban邦,乃至所有对Kaban有耳闻的城市中都极负盛名。两人对武器的精巧设计及强大的锻造能力使他们的作品在之后的一千年后都不为过时。相传两兄弟的锻造方法极其复杂,所铸之物从齿轮部件至重型胸甲无不涵盖,他们还为此设计了超前时代许多的炉,半自动化的冶炼与锻造过程甚至胜过早期工业时代的生产设计。桫由卜洛所著《工造之物》一书也成为后世铁匠的必读作品,可惜该作品及其复制件已都随奥姆耶的毁灭彻底消失,如今保留不过寥寥数页。两兄弟最具代表性的机械投戟自诞生后便被Al Qudum们保留在宫殿中,而后这件精妙绝伦的作品随后被波斯人掳去,但也受到了极高的待遇,居鲁士大帝也对此赞不绝口,称它为“一个值得尊敬对手民族的巅峰工艺品”。这对铁匠兄弟生前人们便开始为他们建立生祠,他们在国中铁匠公会的地位宛若神明,两兄弟人品也十分高尚,专于记载拜迪恩名流轶事的《百年杂记》虽贬低大部分包括Al Qudum三世在内的名人,却对费尔南卜洛与桫由卜洛的评价较高,认为两人“血气方刚,好打抱不平”。此书记载中他们唯一的污点便是酗酒,一次甚至酒后桫由卜洛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兄长大打出手,据说情形实在惨烈,两人当着一众客人从酒席上扭打到落了雪的街上,最后双双瘫倒在雪堆中。但两人在醒酒后随即和好如初,继续保持着良好的亲情与合作关系。桫由卜洛先后共娶三位妻子,但都不幸意外身亡,最后只育有一女;而费尔南卜洛则终身只娶了一名妻子,两人育有三子,其长子便为艾哈迈德,即后世的Al Qudum四世(见第一章)。费尔南卜洛次子即为宗教移民与探索之神克尔萨,他不但继承了父亲的干练与母亲的细致、还学习了小叔的勇猛,布尔萨(无畏的)在前702年率领第一支拜迪恩探险队深入阿拉伯半岛内陆,对地形进行了详细而又精准的测绘,最终绘制出了世界首张阿拉伯半岛的大致地图,因此他也同时被认为是斥候之神。布尔萨在完成这一壮举后便感染机械化病毒,临死前他将自己封锁在家中,将此生所见所闻皆记录于房中一切可书写的材料上,其随即于前698年早于其父离世,其住所也成为圣地。

城市守护与规划之神阿古利旦则不必细说,他的建筑风格沿用至今,尽管现代人并不承认或了解这位两千多年前的英豪,他最早设计的穹顶建筑与迭式城墙使他成为了不朽的传奇。在几位真实神性人物之后则是大部分的虚拟神话人物,其中著名者不在少数,他们被创造的时间要早于几位真实神性人物,例如普遍存在于其他民族神话体系中的大地诸神。拜迪恩人将大地神称为亚巴鲁(Abrlu,阿拉伯语:البر الرئيسى),意为主要的土地,其妻子则为农业庇护女神托兰塔(Tilongtia)。亚巴鲁在拜迪恩神话体系中育有三位儿子,长子称为阿耶德,其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土壤;次子与幼子分别为丘陵之神及沙漠之神,此二神祗之名已无从考证,总体而言,这几位神掌管了当时拜迪恩人定居点所有类型的地块。海洋与湖泊之神则比大地神地位更高,因阿拉伯人在机神教帝国的遗民帮助解决取水问题后才皈依机神教,因此水神在这套神话体系中被视为大地神亚巴鲁的兄长,其名为意为生命的亚拉哈特(Yalhgata),从命名便可看出拜迪恩人对于掌管水源神祗的敬意。这些自然神的神庙在拜迪恩及奥姆耶帝国全境内皆有存在,且通常毗邻山脉而建,公民时常于此祈求降雨等,认为一旦在祈祷后神庙临近山体植被增加则预示丰年,若如此,翌年民社则会以加倍的粮食、祭品供奉于此以答谢亚拉哈特的恩赐。这几位自然神祗的神庙建筑风格大致相同,均为平顶配上四角立柱,为有记载以来拜迪恩人创造的最早的神庙。且五位神祗同其父亲或祖父奥默拉楚10在某些情况下常同时出场,因此常被一同祭拜。

神祗中亦有地位显贵者,在拜迪恩神庙中,万神殿正室毫无疑问将留于在神话体系中占尤为重要地位的切斯穆马(Kiasmulmer)、奥默拉楚(Omrachol)与喀鞑拜耶(Kadibya)。此三者则为神界的最高统治者,切斯穆马掌管司法刑罚,是公正的化身,被誉为天界判官,神像左手通常持一机械杆;奥默拉楚手握一切造物的生命,性格变换无常,雕像也证明了这位主神身体及面部都有严格的一半机械结构,针对祂的祭祀活动也最为严谨;而喀鞑拜耶管理人类一切的情感,与其他神祗多样的表情不同,祂的面部甚至缺失五官,只由齿轮等机械组成。这三位神乃权威代表,在《拜迪恩》中,每代的统治者Al Qudum都需要经过祂们的加冕以确定势力,当然这只是神权政体的所谓宣称。切斯穆马有独子,为死神阿塔兰塔(Atalanta),不同于祂在其他民族神话中的同事,祂在拜迪恩体系中的职业更似于守墓人、巡视者而非现代民众认知中的所谓收割灵魂之神。奥默拉楚的家族谱不再赘述,喀鞑拜耶妻子为牧场之神,其名字已无从得知,两人育有一儿一女,长子为节庆之神科罗(Klora,放荡的),其妹——酒神爱华拉(Aflor)则在拜迪恩神话体系中享有盛誉,甚至一度成为拜迪恩女子追求的标准,同样也是拜迪恩男人理想中的完美配偶。除去这些主要神明,拜迪恩人在扩张过程中亦吸收许多邻邦的神祗如Bishr邦(见第二章)的火之女神,这里不一一列举,最终祂们都将列于拜迪恩的万神殿内。拜迪恩人对于神庙的建造有许多研究,可谓是该方面的专家。万神殿一定被每座城市的建筑师建于城中的最高地块,通常只有一大型拱门,庙内结构则为一长廊,长廊两侧、尽头皆有大理石神像,每座神像间有较粗的隔板分开为不同祭室。对于拜迪恩人民而言,约莫每月一次的祭拜已经足够,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会破例请求特殊的神祗帮忙。兀自拜访被认为是无礼的行为,但若是事出有因,拜迪恩的神明似乎都会对子民们宽容无比。据说一旦这样突如其来的请求被满足,该信徒便会在万神殿中央十余根铁柱上任选一根套上一个小齿轮,这些齿轮由铁匠定做,特殊售卖,性质类似于赎罪券11。在几个发现的万神殿遗迹中,不少铁柱均因被齿轮套满而被特别保护,因此也在遗迹中显得较为完整。而万神殿的附近通常会有剧院广场,一来用于祭拜,二来也是居民娱乐项目所在地。

葬礼于拜迪恩人民的宗教生活中也十分重要,通常人们会请通灵者与劝导者至死者家中进行引灵仪式,招来阿塔兰塔为死者引路向神界。在这一大约持续一个小时多的过程结束后,便有哭丧的妇人围着死者的床铺,随后死者将被送至铁匠铺,铁匠将会以最快速度冶出符合死者体型的人形机械12,随后死者的肉体将被焚烧,机械则被家属带回,通常还需游过集市,到达剧院广场,请雇佣的艺术团对死者进行祝福。最后该人形机械将被家属陈放至公墓房间中,整个葬礼才宣告结束。而五年一度的拜神仪式则比葬礼复杂许多,跑马场与剧院广场将是两个主要的祭拜地点,传说这一天神明将离开万神殿,来到人群中一同观看表演,因此这个节日通常被各民社首领细致准备,这些首领将同Al Qudum13一同于台上指挥表演。一旦某一环节出错,整个仪式将被要求重新开始,因此这五年一度的祭拜节通常要持续多于三天,在Al Qudum五世当政期间一次祭拜节甚至持续了十八天之久,他对这次的表现尤为不满意,同行的各民社首领亦因准备不够周到而被处罚,他们均在万神殿前长跪三日,这段轶事也被哈里发详细记载,亦成为百人议团在议会上所抨击Al Qudum五世暴政的重要一点,这也侧面表现出拜迪恩帝国政治与信仰不可分割的关系。再到拜迪恩为波斯所灭时,奥姆耶的帝国继承人们则不再如此遵守这一系列繁琐而又无用的理解,甚至神祗也更加多元。由于其位于地中海南部的疆土位置,罗马、迦太基与埃及的教义均传入帝国,奥姆耶帝国也于公元前372年正式成为多神信仰国家,万神殿中亦是挤满了神像以便利帝国不同信仰的公民祈祷之用。在罗马人的铁骑踏平这最后的拜迪恩定居地后,拜迪恩这一流传了近半世纪的民俗信仰才真正消亡殆尽。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