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凌晨。京城危亡。
火光映红了天边一角,不知道是哪里的屋宇正在熊熊燃烧。
钟敲过了一遍又一遍,清冷的大殿中仍然没有一名官员前来。唯有钟声寂寥地回荡着。
崇祯帝朱由检痛心疾首:“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几欲泣不成声。
众太监皆默而无言,气氛无比凝重。
就在此时,提督太监王承恩出列道:“皇上,臣有一计。可以剿李贼、退满人、安天下、中兴大明。”
帝又惊又怒:“既有这种计策,为何到现在才禀报?”
王承恩拜道:“此计非同寻常。先帝有训,非万不得已时不可擅用。而今贼人已经攻入京城,危急存亡,在于一线,故臣斗胆秉告。事关机密,请皇上屏退左右。”
帝有些疑惑,但此刻自身已形同溺水之人,便是一根稻草也好。便依言行之,驱散众太监,单留王承恩一人在身边。
王承恩再拜道:“皇上自幼好学,饱读史书,当知《史记》有载:秦始皇帝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此十二金人之中,便有一尊,为成祖(朱棣)所得,秘藏于万岁山。”
“金人有何用处?”
“金人内藏自动机关,可以入内操控。力大无穷,刀枪不入,又有各种弹丸飞矢,可以成群击杀贼寇。更何况贼寇多为愚昧村夫,打仗全凭一腔血气,见此神物而不明所以,必然惊骇而散,京城就可以转危为安了。”
“竟有此等神兵利器?朕全然一无所知,你又是如何知道此等机密大事?”
“请皇上恕罪。金人之秘本由成祖临终之时交代给仁宗(朱高炽),但仁宗登基时年事甚高,只一年便驾崩了,匆忙间需要交代给宣宗(朱瞻基)的国家大事甚多,将此疏漏了。仅有当年贴身服侍成祖的老太监知情,并在贴身太监之中代代相传下来。”
“你……你竟然匿而不报!”帝一时气急,前日赐死的周皇后、袁贵妃、昭仁公主、懿安张皇后等临终的场景,逐一在眼前闪过。他自龙椅上倏然而起,拔剑在手,走了两步,又停了下来。手中宝剑“当啷”一声落地,长叹道:“带朕去。”
“谢主隆恩。”王承恩诚惶诚恐地站了起来,头前开道。一主一仆离了大殿,往万岁山而去。
万岁山脚下。王承恩在一块大石前东摸西摸,密道入口在眼前徐徐开启。帝见密道足有五十尺高,心里先信了几分,便迫不及待地抢先进入山洞之中。
数十步后,密道已至末端,前方隐约有黝黑巨物。又至眼前细看,方见一尊巨像傲然挺立。此巨像高四十余尺,面目威严,手执长戈,浑身铁黑色,不见锈迹。气魄逼人,宛若神兵。
一组木梯搭在巨像身前,通往胸口的龙头纹。王承恩这时也已经跟了上来,指着木梯尽头道:“金人本为秦始皇帝所铸,故唯有真龙天子可以驾驭。请皇上登上木梯,将血涂在龙睛之上,即可开启入内门户。”
帝点点头,便在王承恩搀扶下登上了陡峭的木梯,来到了龙头纹之前。他左看右看,觉得这龙头纹似乎有点异样,便有些踌躇。王承恩催促道:“皇上,李贼正在城里四处肆虐,不时便要打到这里来了!”
眼下情况的确万分危急,不容耽搁了。帝便用发钗刺破手指,涂血于龙睛之上。他本以为需要涂满,谁知只是一沾,铁甲便往两侧分开,露出了一张铁椅。
大喜之下,帝便欲入内。但就在这节骨眼上却被王承恩一把推开。
帝差点滚落木梯,慌忙稳住,再看王承恩自己却坐了进去。
“你这奴才,胆大包天!”
“皇上,我等这一刻,已经等了十七年了。”王承恩迅速关闭了铁甲,徒留帝在外面大呼小叫。
“你要谋反不成?就凭你这宦官,也敢窃取天命?”
“皇上,唯有真龙天子才可驾驭云云,自然是我编造的。”王承恩的声音经过铁甲传出来,隐隐约约听得不太真切。“其实皇上仔细一想便知道,就算秦始皇帝要加上什么禁制,也只会是为了他自家人,怎么会让外姓开启?这金人的确有禁制,但却是后来才加上的。制作这个机关的人,乃是熹宗(朱由校)。”
“什么?”帝心里其实一直不太待见这位“木工皇帝”,登基之后第一件大事就是铲除了他的亲信魏忠贤。“但是你刚才不是说金人之秘在皇室失传了吗?”
“那自然也是编造的。金人之秘一直好好地传到了熹宗。熹宗因几个皇嗣皆早夭,唯恐之后诞生的皇嗣尚未成年,自己便要西去,即命魏公公辅政,将金人之秘也悉数告知。结果他不及留下皇嗣便驾崩了,只得兄终弟及。当时不是还拉着您的衣袖说魏公公‘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吗?”
帝回想起来,的确有这一出。
“结果您一来就处处提防魏公公,最后还将他缢了。那他可不会将秘密告诉皇上您了,只是交代给了他的身边人。金人的下落,这才被我们所查知。”
“哼,此等机要大事,魏阉起初没有禀奏,就是大逆不道。朕将他法办乃是天理昭昭。倒是你们,究竟是谁?”
“皇上听过异学会吧?”
“原来如此。朕一直觉得你们包藏异心,想着等收拾了满人就来对付你们。不想又冒出来一个李贼,以致有今日啊。”
“非也非也。皇上若是在我们的奏章上多费点心思,便会知道天底下多得是魑魅魍魉,全因我们异学会,才能保得江山安泰。以血肉之躯而能抗魑魅魍魉,凭得便是这十二金人。其中十一尊历年俱已逐一损毁,最后这一尊的下落我们虽已查知,但却不能启动。”王承恩顿了一顿,再续道:“先帝不愧是天子气度,就连当了工匠,手艺也是天下一流。他加上的禁制,我们花了整整十二年也无法破除。这才排出这一场戏来,非是要有意欺君。其实皇上您聪慧过人,若非这紧要关头也欺瞒不了。”
帝细细回想,才发觉“先帝有训”、“太监代代相传”、“唯有真龙天子可以驾驭”云云,果然破绽甚多。
“事已至此,便是你们异学会得了金人也无妨。便请你驱动金人,剿灭李贼,朕必有重赏!”
“看来皇上的确没有细读我们的奏章啊。金人乃是神异之物,怎可轻易暴露于凡夫俗子眼前?大明江山,还请皇上您自己设法吧。”
“事到如今,朕又能有什么办法?”
“不然降了亦无不可哦?”王承恩不负责任地说道,“天不可无日,民不可无主。可这主,未必要是皇上您。异学会历经千载光阴,遍阅帝王兴衰,岂会介怀一朝一代之存亡?”
帝无话可说,只是不住地痛骂乱臣贼子。
“说白了,异学会效忠的乃是龙椅,而不是龙椅上的人。若不然远的不说,以太祖(朱元璋)、成祖的性子,早容不下我们这群前朝余孽了。好了,请皇上避一避,这金人可是要飞起来了。”
脚下颤动起来。帝连滚带爬地下了木梯,脚上鞋子都掉了一只。金人大步流星地迈出洞外,自在地浮空而起,仿佛那于它而言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帝因为颤动而站立不稳,瘫坐在地上,绝望地呼喊着。可他的声音完全被噪杂所掩盖,已经无法传达到任何一个人的耳中了。
后记
大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晨。京城陷入一片兵荒马乱、硝烟火海之中。
百姓人人自危,并没有人注意到,有一道黑光自万岁山窜向了东北方位。
山脚下,密道的入口已经还原,若非知情者便看不出端倪。而唯一的知情者崇祯帝爬上了山头,眺望着金人离去的方向,怅然若失。
再没有什么比给予绝望的人救赎,又将其推入更深的绝望中更残忍的了。
两天之后,闯王大顺军在万岁山上发现了帝的遗体。帝自缢于老槐树上,还光着左脚。附近并没有发现掉落的鞋子。
帝在自己所穿的蓝色袍服衣襟上留有遗书,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在附近的海棠树上,大顺军也发现了“王承恩”自缢的遗体。但查证之下,他的宦官同僚也好,他的提督下属也好,竟没有一人清楚他的来历。最后修编《明史》时,只得单单记载他的官职,并没有记载他的籍贯。
至于最后的金人,却也并没有被移交给SCP基金会。王承恩和金人的下落,还隐藏在异学会汗牛充栋的档案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