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大家好,我是LORDXVNV。在SCP-7000竞赛期间,我对参赛作品的评价都是用表格呈现的。大家应该有印象吧:
标准 | 评价 | 得分 |
---|---|---|
点子与内容 | ||
编排 | ||
抒情达意 | ||
文笔/临床腔/句子流畅度 | ||
美观度 | ||
尊重读者 |
这张评分表在竞赛当时引发了不少讨论,我朋友DodoDevil甚至还在SCP-7399里对它致敬了一把呢。如今,7000的编号已经确定很久了,我想给大家分享自己是怎样想到这张表格的,以及为什么要使用它。我还会介绍表格本身的设计与实现方式,并向各位陈述:表格中的系列标准如何改变了我对“高效评论”的看法?
Table of Contents
|
起源
制定表格的动机
我制定表格,主要是为了确保自己评分的公正。早在SCP-7000竞赛之前我就猜会有大量作品了,而我猜得一点也没错——根据SCPPER的数据,这次竞赛的最终投稿数几乎达到了200,包括那些写作时间还未截止就落到了删除线以下的作品。
我希望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此为契机解剖、研究各位作者运用SCP格式的方法,同时又要有某种标准化的分数,方便大家作对比。我希望能有一种系统的途径,好让我在阅读评价将会出现的一百多篇作品时轻松一点。我也相信,时至今日,每篇作品都值得被细致地分析,不能只有虚无缥缈的好评和差评。
在我的评论中,每条标准旁边都会有1到5分的评价,以及一段解释评分理由的简短说明。评分后面还会附上篇幅更长的解释评论。如果我喜欢一篇文章,那么评论一般会比较简短,比较精辟,只会总结文章里做得好的部分。如果我不喜欢一片文章,那么评论就会更深入,并在后面补充不在7条标准之内的其他细节。
设计
我对作品的评判标准有7个方面:
- 点子与内容
- 编排
- 抒情达意
- 文笔/临床腔
- 句子流畅度
- 美观度
- 尊重读者
上面一系列标准不是原创的,https://studylib.net/doc/25350238/creative-writing-rubric 这个网页早就提出了评价创意文学的标准化方法。我从“文笔”细化出了对临床腔的要求,与其并列,再加上了“美观度”和“尊重读者”两个方面。经过这番改进后,我认为这套标准已经足以涵盖SCP格式相比于传统创意文学的所有新特征了。
然而,将标准付诸实践后,我的看法又发生了改变。
深入分析我的7条标准
点子与内容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刚需,无论体裁为何。不过,其他几条标准也都有独特的挑战:
点子与内容
故事是否清晰?核心异常是否新颖?
为点子与内容的问题多加了一个层面,也就是“作品相比于其他SCP是否新颖”。我们的网站已经有7000篇SCP了,所以并非每篇文章都是完全原创的。但是,前人的作品不应该是撒手不写的借口,而更应该是努力创新的原因。
在某条已经被掩埋在网站讨论区的评论里面,我说过:天下文章一大抄,作品不可能完全原创。但与此同时,不同作者在维基上发表作品的目是不同的,有些希望精益求精,登上艺术殿堂;有些只想写着开心,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东西。我们会记住创新的人,在老路上开辟出新路的人,为老旧点子注入全新活力的人。其他人会更容易被我们遗忘,但这没关系,只要他们的写作目标不是被人铭记就可以了。
不过,这毕竟是场竞赛,我还是更青睐那些能给我新鲜体验的作品,对老掉牙的点子、早就见过的剧情会更加严厉。
要想判断起来比较容易,只有这一条标准了。
编排
文章各部分的衔接是否能融合SCP身上的点子?事件的先后顺序是否符合逻辑?
SCP格式归根到底,就是一种小说。一旦你写完了收容措施,接下来的格式就能自由变化了。
SCP条目通常会讲述一段故事。既然是故事,那一般都会有开端、经过和结尾。情节之前会有铺垫,情节之中达到高潮,情节之后便是尾声。
SCP条目也有另一种风格,它们是以文字呈现的透视图,是用语言描摹的静物画。这类文章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向读者呈递某种特定的感情。
我认为在7k竞赛中,我读过的大多数SCP条目都做到了上面两段话中的至少一段。然而,这两种编排是具有根本差别的。差别有多大?大到我回头仔细想想,都觉得把它们列在统一标准下有失公平。
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有了半悲剧半喜剧的“大冤种”,SCP-7000,它的情节是一个接一个的小片段,中间短暂地插入外部世界观的信息——它是叙事与描摹的混合。我们有新版关于吕墨菲的SCP-7043,基本上就是一篇剧本。我们有SCP-7010,故事的主体完全由日志里的哲学沉思来陈述——它们非常偏向于纯粹的叙事。还有其他的条目,比如我自己写的SCP-7997,里面用了一大堆表格和类比手法——它非常偏向于纯粹的描摹
我没法昧着良心说它们哪篇结构不好,但对所有文章都一视同仁也太过荒谬。
最后,我只能依靠本能评判文章的编排了。如果我感觉事件的进程很随机;如果我感觉故事有很大一部分根本没写出来;如果我感觉某个部分不太自然,那么我就会降低分数。这样做从评分标准的角度看是比较令人失望的,不过好像也挺公正。
“编排”终究成为了我“喜不喜欢”作品的象征。如果我不喜欢一篇文章,那么我通常会在编排上挑些刺,之类的。
抒情达意、文笔/临床腔、句子流畅度
作者是否全身心地呈现了自己的想法?
临床腔是否恰当?若某些地方不适合运用临床腔,是否运用了其他合适的词语?
大声阅读文章的时候,句子感觉“好不好”?
这三个方面之所以放在一起讲,是因为它们作出的评分都非常接近,整体上只有一丁点差别。
事实很简单,虽然我们写的不是什么严肃文学,但大家最起码都知道怎么写文章吧。大家都知道怎么遣词造句,知道怎样写作会更有科学的味道。我最后一般只会用五秒钟决定文章的文笔/临床腔和句子流畅度好不好。如果作者的用词很糟糕,那么他造的句子肯定也一样糟糕。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
于是,真正值得分析的标准只剩下“抒情达意”了。在我眼里,抒情达意就是指作者有多在乎自己笔下的文字。作者与内心的点子有着强烈的情感联系,即为抒情;读者看得见作者的内心情感,即为达意。
回头一看,我得承认自己还没想清楚怎样分析它的结构,更别提在你们面前用文章拆分解释了。对我来说,抒情达意依然是一种“看了就懂了”的东西,而这与读者的文学造诣有很大关联。我只感觉,如果作者对文学的规矩足够熟悉,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打破的话,自己的情感可能会更容易表达出来吧。
在我的评分当中,“抒情达意”成了另一个我“喜不喜欢”作品的象征。和编排一样,如果我不喜欢一篇文章,那么我就能找理由说它没能达意——然而,为什么另一些作品就能给人带来强烈情感呢?直到现在我依然是一头雾水。
美观度
CSS是否契合故事的氛围?页面是否美观?读者是否一眼就看得出阅读这篇文章要花多久,且不会出错?格式错乱与其他令人眼花缭乱的实验代码是否与文中的异常相关?
这条标准可有趣了。
SCP不只有文字,它是要发布到网上的。内容纯粹主义者们对CSS有着诸多抱怨,但无论如何,多好看的CSS也拯救不了糟糕的内容。它就跟料理中的盐一样——不是主食材,而是增味的调料。
我一开始给普通CSS打的分是3分,但到后面都是直接给5分完事。大部分作者不会给页面弄太花哨的CSS,只有预设好的版式和预设好的层叠样式。
最后,我为美观度采取了扣分制——不看版式和层叠样式了,只看格式错乱以及阅读版面所需的时间。如果你的迭代超过了三个,我可能会扣掉一分。如果你在同一个分页里扔了太大堆文字,我就很难给出高分。
但这对我的最终决定没有太大影响。默认就是3分。这条标准其实没什么用,只是出于义务必须要打分而已。
于是,我们来到了最后一条标准,和这条有些相似哦。
尊重读者
文章是否尊重了读者的阅读时间?是否要求读者关心他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是否过于依赖外部知识?
看看SCP-7000吧。好长啊。但它里面有两样东西是一次都没出现过的。什么东西?折叠和分页。这篇文章的确很长,但读者一看到右边的滚动条就知道长度了。
我之前也说过,参赛作品大概有200篇。这可是一个SCP系列的五分之一啊。所以你的CSS理应尊重读者的时间。
“尊重读者”不但是又一个我“喜不喜欢”作品的象征,而且它在我心目中是唯一完全主观的标准。唯一客观的东西就是滚动条,而且对滚动条的评判也会参杂我的审美标准。
这条标准比其他的都要主观。如果我不喜欢某篇文章,而且点子、编排和抒情达意都挑不出刺来,那就只能批评文章没有尊重读者了。
回顾与教训
评分数据
我最后只用这张表格评价了28篇文章,其中4篇已经被删除。这样评分实在是不可持续,太累人了,我不可能给114篇幸存的文章都这么来一遍。
在我评分的文章当中:
得到upvote的有13篇,平均分数为4.61。
得到downvote的有10篇,平均分数为3.32。
得到novote的有5篇,平均分数为3.97。
最接近5分满分的作品是SCP-7900 - 淹溺之地,不过我忘了给它的“尊重观众”程度打分。
我要不要也这样打分?
如果8k竞赛到来,我只会将文中的标准用在自己确信有机会存活的文章上面,即使我个人给了它差评。大家也可以请我打分,但得等到竞赛结束后才行。
但是,我认为运用现在的这套标准也未必是件好事。虽说它能细致地分析SCP条目中优秀或差劲的技术细节,但SCP能给人带来的享受毕竟不能用仅仅7条标准概括。不管我喜不喜欢某篇文章,我到最后也会去看那些自己不喜欢的细微之处,并思考如何才能改进 它们。
我认为,当你喜欢某篇文章,要分析它为什么写得好——而这篇文章仍需打磨、仍能改进时,你的评论就难办许多了。就像寻找水泥墙上的裂缝一样。墙壁很平整,但在微观层面上依然有许多裂缝,你用肉眼是很难看见的。
进一步讲,优秀的作者一般都不需要靠别人说明“为什么自己的作品很优秀”。优秀文章的分析一般是给别人看的。但如果作品本身不够好,那么就得向作者说明。
我现在的评论方式
我的评论风格已经变了。这段时间里,当我要给已经完篇的作品给出严肃评论时,我会从三个角度去分析:
作者想要干什么?
写作不光是为了作者自己,也是为了与我们交流,与读者交流。我作为读者的诉求不太重要,因为我的诉求总能从其他渠道满足。重要的是作者的诉求,即试图与我们建立沟通的桥梁,将自己的信息分享给读者。我认为最有效的评论方法就是按照作者的意愿与他见面,帮助他传递心中那些重要的信息。
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这些手法有用吗?如果有用,为什么有用呢?
到这里,评分表格的某些要素就要回归了。这篇文章是专注于触动人心呢,还是专注于某种特定的感情或情景呢?这时我会定位文中的特定叙述顺序或图像,也就是作者借以搭造故事的东西。然后,我会评价它们起到的作用,做得好就称赞,做不好就批评。
如果没有用,为什么?作者应该怎样改进?
最后一个问题其实需要一些经验,而且对前两个问题的评估要比较准确才行。不知道别人想要做什么、做得怎么样的话,还怎么给建议呢。在最后,我还会列出其他类似的作品并简析它们的写法;这些作品不是打击,而是反例。毕加索也说过:“能者摹形,大师窃意。”
总结一下,这种更整体的评论方法效率更高,在实践当中更有成效,比之前的“列表打分”更加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