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编号: SCP-575-FR
威胁等级: 橙 ●
项目等级: Euclid
特殊收容措施: Site-127工作人员应使用配备有光学及热成像传感器的卫星网络,持续监测已知SCP-575-FR-A栖息地的云层及其分布。
依照飞行员须知的建议,任何在SCP-575-FR区域航行的飞机都应被警告切勿进入云层。若有必要,可启用M-08“危险气候条件”、A-11“受限空域”及A-17“军事演习”等掩护程序。
在SCP-575-FR大量坠地的情况下,应回收SCP-575-FR-A实例的残余并加以掩盖;必要时可启用M-18“冰雹预警”掩护程序。
若研究员须实地考察SCP-575-FR,则应向SCP-575-FR的研究经理(当前为Sieult博士)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可乘坐一改良的气象探测气球前往SCP-575-FR栖息地,该气球配备有加热连体衣、氧气罐及面罩。然而,由于其栖息地的海拔原因及环境条件,无人机或气球最好应在可调节的高度起飞。可向Sieult博士要求提供专门设计的交流仪器,将实例语言翻译成若干种人类语言。研究员不得挑衅事例或做出任何可能被解释为具有攻击性的行为。
任何接近SCP-575-FR-C入口一公里范围内的民用或军用探险队应在“重大雪崩危险”的掩护程序下尽可能改道。应通过卫星定期监测SCP-575-FR-C入口周围的雪层,若雪层遭到破坏,应尽快派出干预小组,以确保其入口的隐蔽性。
若研究员希望组织对SCP-575-FR-C进行考察,则应向Sieult博士及基金会的南极西部基地负责人提出申请;废弃的智利基地Arturo Parodi可作为考察基地使用。
描述: SCP-575-FR指向一生活于地球大气层云层中的基础生命形式文明。在本文档的其余部分,实例本身将以SCP-575-FR-A代称,其栖息地将以SCP-575-FR-B代称。
SCP-575-FR-A实例1为由冰粒、水成以太及空气以太2组成的生命体,体型从2到18厘米不等,质量从3到15克不等,一般为球状,拥有一定数量的、具有握执力的附肢。冰粒被以太激发活性并互相结合,但并不一定相互接触。
其繁殖方式尚不清楚,但据推测,当宇宙射线或太阳射线与地面上的以太流相遇时,实例可以在臭氧层上方的中层高空形成,然后随风漂移,直至到达云层(更多细节见附录3)。另一方面,实例无法承受接近地面时气温及压力的增加,其会在超过850毫巴的压力(海拔1500米的平均压力)下解体,或是在气温达到在0℃以上时融化,然后以或大或小的冰块形式落到地面。由于冰层在海拔45千米左右会发生升华,极高海拔也不适宜其生存。在一般情况下,实例寿命可达到数十年。幼年实例通常在生命的头几年内迅速成长,但在生活中,其大小可能会据需求而改变。
实例不具有眼、鼻、口或分化内部器官,其通过简单地吸收以太浸渍过的冰滴或冰晶摄取食物。尽管缺乏器官,实例仍然具有智慧,并有精心制定的行为,因为其可使用复杂的语言相互交流,培养其所需食物,建造栖息地(见下文),以及设计复杂的工具。
实例使用两种通信方式:在短距离内(几米),其使用频率通常为50至30万赫兹的超声波束进行交流,频谱图显示了其语言结构之丰富。在更远的距离,其会交换冰片或冰晶,通过巧妙改变其结晶模式,从而传递信息或保留信息。最善于这种改变的实例可通过强化的冰或金属工具或是控制以太,将其细节蚀刻到0.1毫米级别。构成实例的冰晶通常也会被雕刻,使其得以保留回忆或将其传递给其余实例。
附录575-FR/08-ULTR和575-FR/27-FLOC(限认证级别3/575-FR及以上人员查看)包含了迄今为止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翻译和音译对照;附录1总结了此类交流方式的主要特点。
当其感受到威胁时,实例可使用空气以太与水成以太将入侵者冻结,或者作为终极手段,将身上的冰块投向对方作为攻击。

SCP-575-FR-B的一个示例;据实例所述,此处为一约有10个实例居住的小村庄。应注意该SCP-575-FR-B并非自我包围、隐蔽住所,后者在大型城镇中较常见。
SCP-575-FR-A的实例有能力与云层相互作用,形成一种被指定为SCP-575-FR-B的材料:SCP-575-FR-A的实例使水滴和水蒸气变浓稠,使SCP-575-FR-B具有棉花般的稠度,同时保持云层般的外观及与周围空气非常接近的密度,使其能够漂浮在大气中。对材料的就地分析表明,其为99%的液态水构成,但含有0.8%的各种液化的大气气体(尽管大气条件不足以使其液化)及0.2%的杂质。与SCP-575-FR-A实例一样,SCP-575-FR-B在低压(低于200毫巴,或平均海拔11500米)或高压(高于880毫巴,或约1200米高度)下极不稳定,因此除非用加压箱运输,否则无法在地面对其进行分析。SCP-575-FR-A实例可以按照其认为合适的方式塑造SCP-575-FR-B,并利用其形成稳定的表面安家,以及在云层中建造住宅、积累大气中以太的“田地”,以及其余各种建筑。冰粒也被实例用于其建设。然而,SCP-575-FR-B无法抵御强风(超过100公里/小时)、冰雹及闪电,除非其被特别加固。另一方面,该材料会吸收雨水并膨胀。该材料通常可以承受每平方米几百克的压力。其密度可以被调制,以便在大气层中上升或下降。
实例的住所可以仅由球体或长方体的空洞穴组成,通过一条平滑、平缓的隧道与表面相连,但也可以更为复杂,例如多层、带窗户的平层房间或塔楼。 冰晶被用于加固SCP-575-FR-B及装饰住所,也被用来建造只有通过特定的以太符文标记才可打开的密封门。
SCP-575-FR-A实例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注入空气以太控制行驶SCP-575-FR-B,而当几个实例共同合作时,其行驶能力会成倍增加。然而,该能力并不允许实例对抗每小时50公里以上的大风。
每个实例通常能够形成一块几平方米的栖息地,因此其可以单独生活或将其栖息地与其它实例的栖息地连接起来,在云中建立“城市”,通常形成具有厚墙的巨型洞穴,以保护实例免受恶劣气候影响。其中最大的“城市”为Annjikuro'lidzvi及Rajja'klam'yir,其间居住着数以万计的实例,大部分时间位于南印度洋和南极洲上空,西伯利亚、北极、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等地上空也有独居的实例被发现。据估计,全球SCP-575-FR-A实例数量约为一百万。
在较大城市中,不同实例被明显划分为社会角色,如同完全社会性的昆虫(蚂蚁、白蚁等)。一个实例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其社会角色。角色包括:
- 建设者,必要时扩大其他实例的栖息地,
- 维修员,处理因气候或事故造成的损坏,
- 种植者,种植冰粒并确保其生长良好,然后将其带到储存设施,
- 分配者,将充能的冰粒交由其余实例,
- 飞行员,可以重新组织不同的栖息地,或在必要时集体移动全部或部分城市,
- 导师,将不同角色职务传授给青年实例,
- 回收者,收集对其余实例有用的不同材料(冰片、冰晶、金属块、灰尘等),
- 制造者,制造其余实例可能需要的工具,
- 雪花塑形师,改变雪花形态记录信息,建立档案等,
- 信使,将信息传递给收件人,
- 守卫者,监视城市的周边环境,确保没有入侵者进入城市或没有危险发生,
- 探险家,被派往城市外监测云层的形状和位置如何变化,及发现新的云层供定居。
然而,未观察到其中任何一个实例扮演高于或领导其余实例的角色,这可能部分是由于实例具有共同的起源、不具有特殊的亲属关系、且在年龄上不具有显著差别。
不同角色的实例分布可能会依据其所处的云层类型而发生变化:例如,在卷云(由冰屑组成的高海拔云)中会有更多种植者和回收者,而在由水滴组成的低层云中,有更多的建设者。可观测到不同海拔高度的附近城市之间的实例迁移。
另一方面,实例会尽可能避开积雨云,因为其预示着狂风、冰雹和闪电,很可能会杀死实例或摧毁其家园。更大胆的实例会涉险进入积雨云,利用强大的风在大气层中更快地移动,但这项举动十分危险。
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观察到实例建造围有金属块(由实例所收集金属粉末混合形成)的冰堆,并通过一未知手段用其储存雷电能量。然后,能量会通过另一未知手段被用于给能够发光的特殊冰晶充能。这些晶体被用于实例栖息地,即使在云层中心也能提供光亮。
与实例的交流表明,其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包括“地狱”(地球表面)、“创造之海”(实例产生的高空云层)及“原初之光”(太阳及月亮)。然而,这些实例并无特定宗教,只具备一套信仰。详情见附录2。
SCP-575-FR于1926年被送入大气层的探空气球的一系列测试中被发现,测试目的为研究穿透大气层的以太流。一些穿过云层的气球在被损坏或摧毁之前探测到了异常高的以太浓度以及某种阻碍物(后来确认为SCP-575-FR-B)。
经过相当敌对的接触交流与几年的失败尝试,实例的语言被破译并建立了沟通,导致SCP-575-FR与基金会的关系逐渐改善。
然而,当时的研究未能发现事例的起源(仅在附录3中详述的575-FR/1事件后才得以知悉),只在实例有关其在大气上层中的起源的叙述中得到了一部分信息。
附录1: 实例语言
如前所述,实例的口头语言由各种超声波的变调组成,当情绪高涨时,其强度和频率会增加。研究表明,该语言为所有实例所共有,只有微小的区域差异。其遵循SOV(主语-宾语-谓语)结构,类似拉丁语或日语。
复杂的单词可通过黏着作用,从一组大约3700个“初级”单词中形成。单词无阴阳性,但有单数形式、一般复数形式(指一个或多个类别中的一些事物,但不包括所有事物)和集体复数形式(指一个类别的全部)。实例不使用个人主语代词,而是使用实例名称或普通名词的一般或集体复数。实例名词通常为相当复杂的(正式)词汇,为使其更容易使用被缩短。动词变位仅限于过去、现在和未来时;语句的含义由附加虚词(例如:“我会去做(某事)”等同于“(实例名称)(某事)(条件虚词)(做-未来时)”)及语调等完善表达。语言不具备分词,因为词序及上下文足以确定语句含义。
口头语言往往由实例附肢的手势进行补充,以调节或完善其交流含义。
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将其频率范围降调为可听范围进行转录;虽然该举动具有武断性,但其使得记录实例间交流变得更为容易。附录2中给出的名词采用了该转录方式。
书面语言则具有两种不同的形式。
- 使用冰片时,其形状会被改变,从而使其结构中的图案形成信息。因此,冰片的对称性,分支的数量、大小和排列,中心结点的大小均具有特殊含义。
- 使用冰晶时,信息会被刻在冰晶的表面。目前观测到了以下几种写作模式:
- 类似于冰片写作的图案(与直接使用冰片的方式相同),
- 不一定具有6阶中心对称性的图案(类似表意文字),笔画数量不一,但一般十分反复,有封闭的弧形及有角度的形态,
- 完全由点组成的图案(类似盲文,但有更复杂的形状)。
附录2: 神话
在采访及研究事例交流文本的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反复出现的概念名称。
- Anshan'ui'hygg'zu,或“死亡之地-灰-绿-蓝”(“兼具灰绿蓝三色的死亡之地”),等同于地球的表面。所用的颜色形容词与云层经过时地面上颜色一致。“死亡之地”的名称可能来自于实例会在过低的高度毙命,而向地球表面坠落等同于死亡。该词有时简称Anzu。有几个无法解释的危险现象与其有关,例如:
- Luujide'shana'shurai,或“大型生物-致命的-风暴”(“风暴中的大型致命生物”),被描述为漂浮在空中的、寻找风暴云的、不可见的巨型细长生物,其会摧毁过于接近单一光源的实例(因此深受后者的恐惧)。有时简称Luurai。
- Mnirjide'oyir'anzu,或“小型生物-飞行的-地球表面”(“地表的小型飞行生物”),被描述为类似于Luurai的生物,但其更为微小及不可见,位于Anzu附近,驱赶观测到其的实例。
- Ruzyalimi,或“假房子”,被描述为低海拔的具有“房子”(云)外观的实体,其会使实例莫名奇妙受其吸引,经常超出实例适宜生存区域。其余描述提到了一朵实例无法在其上定居的实心的云。
- Anli'nyar'olsi,或“地方-创造-彩虹”(“彩虹中的创造之地”),比喻被称为“珍珠云”(海拔50千米左右)或“夜光云”(海拔80至90千米左右)的上层大气云,据说事例就是从此诞生,也会比喻极光。有时简称Ansi。
- Xyamo'raï,即“光亮-白天”(“日光”),和Xyamo'woo,即“光亮-夜晚”(“夜光”),统称为Xyamki'arryaril,即“光亮-原始”(“原初之光”),分别等同于太阳和月亮。有时简称Xyai和Xyauo。
- Ligviki'xya'woo,即“点-光亮的-夜晚”(“夜光点”),等同于恒星。有时简称Liuo。
- Finjaïra'uau'oyam,即“流-多彩的-天空”(“空中的五彩流”),以及Lagzki'fayyae,“光芒-生命”(“生命之光”),等同于以太流,这些实例对其异常敏感。有时简称Fiam或Laae。
- Juuyeki'oyam,即“气息-天空”(“天空之息”),等同于风,有时简称Juuam。
- Kazgyat'shani,即“电光-死亡”(“死之电光”),等同于闪电,有时简称Kazni。
- Ryunk'ui,即“怪物-灰”(“灰怪”),比喻飞机及其余飞行器,当飞行器通过实例所居住的云层时,可以非常容易地摧毁实例的栖息地。然而,实例所述部分有关“灰怪”传说过于古老,无法与飞机对应。
- Kluwuyjaviki,即“闪亮坠落”,等同于陨石(流星),以及Azvarjaviki,即“闪亮上升”,可能为火箭。实例认为其为同一现象的两种表现形式。
实例的描述经常提到第一个实例的出现,“当时整片天空都披上了色彩”,以及据说是在几千年或几万年以前第一座云城,“Lyallimirnimia”,的建立,“那时的天空比今天要平静,它漂浮在无垠的白色地面之上”。当时,这些实例生活在大型社群,不常离群索居。Lyallimirnimia的大致形状为一巨大长方体洞穴,有许多云桥,并有成千上万的灯光装饰,不论日夜灯火通明。这座城市据说存在了极长的时间,直到被“蜂拥而至的黑色和灰色的薄片”摧毁,导致四分之三的居民死亡3。城市的被摧毁导致其分裂成许多小岛,并导致实例的居住习惯从定居到游牧的大规模转变。现在的城市直到很久以后才出现,但其从未成功达到Lyallimirnimia的宏伟程度。
其他描述提到了Jide'xya和Jide'wunyo(“光明之族”和“黑暗之族”),据说其为与实例有关的、早于实例的生命,但分别与光明和黑暗相类似(可理解为分别由光成以太及暗成以太组成的基础生命)。其外观包括形状不断变化的发光光环及待在阴影中的移动暗块。实例曾与这些生命共同居住很长一段时间,但在Lyallimirnimia的覆灭之前,这些生命就已经衰落与消失了。基金会未知有此类异常,尽管这一说法可能表明存在由其余种类以太(火成/电成/土成)或若干种类以太组合组成的基础生命。实例与以太蝶之间的联系也在研究中,该种蝶类也具有若干种不同的元素形式。
附录3: 事件575-FR/1
1968年2月17日,基金会的低轨道卫星在南极洲西部上空88至92千米的高度记录到异常强烈与持续时间较长(数小时)的以太活动,其位置远离SCP-471-FR的任何实例,且在大气中冰量较高的地区。据推测,该现象与SCP-575-FR-A实例的形成过程有关,在以前从未被记录到。随着太阳活动处于其11年周期的高峰,该假设似乎极有可能成立。强烈的极光出现在了以太活动地区上方。
持续观察发现,在太阳强大的光成及火成以太流的作用下,空气以太和水成以太在该处聚集,三小时后在极光下形成了几平方公里的大型微弱发光的层状物质。半径一到两米的略带球形的发光体随后出现在其上,乍一看像是在无规律移动;在该次事件中,有几千个此种的发光体被记录到。在其聚集的位置,形成了小得多的发光球体(直径约10厘米),其周围的光强度逐渐降低。球体随后慢慢落入大气层,失去亮度并随风飘散;其中22 500个小球体可被追踪72小时以上,直至海拔45千米,覆盖约3万平方千米的区域。大约七个小时后,光层和大型光亮形态逐渐消失。
后续几天内,居住在附近的Annjikuro'lidzvi城的实例报告了几个SCP-575-FR-A的青年实例的到来。
自该事件以来,每个太阳高峰期该现象都会发生。
正在调查该现象与SCP-443-FR的起源之间的可能联系。
附录4: 事件575-FR/2
从1987年1月24日至29日,在南极洲西部的文森丘陵地区观察到了不寻常的云层堆积。卫星观测显示了该处异常活跃的以太活动,而且确实观察到了SCP-575-FR-A的许多实例的痕迹。这种行为以前从未被观测到。由于该地区极其荒凉的条件和以前与实例间制定的协议,直到现象发生后才进行考察。
根据以太活动的强度,来自南极洲周围各个城市的12,000至17,000个实例。其聚集在山地的几座高峰周围(克林奇峰、科贝峰、银斯坦峰、肖宁峰、霍利斯特峰及奥帕尔钦尼峰)。以太活动在事件发生的5天内有所波动。
1987年1月29日,在山丘的东侧,俯瞰威德尔海的时候,记录到了强烈的下降气流。即使对于普通的下降气流来说,这场大风也十分不同寻常,造成了“冰花”景观4在白天离南极洲几百公里远的位置出现。
事件结束后,进行了几次粗略研究,但即使在较晴朗的天气下,也未观测到云层发生明显的变化。一个步行探险队前往克林奇峰,该处的以太活动记录最为活跃。在北坡,在距离山顶约600米的海拔4815米处,发现了一个隐藏在岩石和雪堆后面的洞穴,有一个直径约60厘米的大致圆形的开口。洞穴周围是由经水成以太浸渍的冰制成。由于开口较小,一个遥控的探测机器人被送入洞中。下文附上探测观察的文字记录。
<转录开始>
1987.2.3,当地时间13:26(UTC-6),坐标 78°31'58"S 85°32'21"W
指挥员: …机器人准备好了吗?
成员A: 刚刚已经打开了所有的系统…都已经启动了,摄像机正常运行,麦克风录音良好。
镜头显示一片陷入极地夜色的小型冰崖,被探险队员的头灯照亮。冰面显得异常光滑。在离地面约2米的崖上可以看到洞穴开口开口。
指挥员: 完美,我们待会把它吊进去。
机器人被一名探险队成员抬起,送入开口中。洞穴内壁由同样光滑的冰制成,似乎在水平方向上继续延伸了很长一段。
机器人在轨道上以大约5千米/小时的速度向前移动。二十秒后,隧道逐渐向下倾斜,直至达到约3°的坡度。
经过大约三分钟的进展,坡度变得平缓,隧道拓宽为椭圆形,直到约两米宽。除了机器人下面碾过冰块的嘎吱声,听不见任何声音。
远处出现了亮光,隧道再次变宽。机器人继续向前。两分钟后,光源被摄像头捕捉到:是一个巨大的半球形金色晶体,被镶嵌在洞穴的地面上。在它的光照下,洞穴的顶部显现了雕刻纹样。该洞穴呈圆形,半径为三米,有六个通道(除机器人进入的通道以外)以固定的间隔排列在房间周围。机器人缓慢地360°环视,观察洞穴顶部。
机器人被遥控向左手第二个通道。在通道尽头可以观测到另一个光源。在隧道中,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出现一条与隧道方向呈45°倾斜的走廊。检查发现,这些走廊有几十厘米深,里面有许多嵌入墙壁的小管道。在每个管道中都有许多冰晶。
经过四十五秒后,机器人来到了一个大约五十厘米宽的圆形房间,其墙壁和天花板上都有与主房间类似的雕刻纹样。
对其余走廊的探测表明,余下的五个走廊均具有类似布局。回到中央房间,可观测到地面上有一宽约50厘米的入口,似乎引向一个冰制坡道,螺旋式下降到深处。
机器人慢慢进入坡道,以10°的坡度角下降。经过两次完整的螺旋圆周环绕,机器人进入了一个与上层类似的房间,但只有六个通道而非七个。螺旋形坡道继续向深处下降。
对走廊的探索表明其与上层无明显区别。同样的情况还持续了四层;在底层,也就是在洞口下方23米处,坡道并未继续下去。其中五条走廊的侧廊上摆满了整架整架的冰晶,但最后一条通道基本无内容物,且其尽头的房间里也无雕刻纹样。
<转录结束>
在发现该洞穴及其与SCP-575-FR的明显联系之后,其被指定为SCP-575-FR-C。
由于SCP-575-FR-C入口位于一极其荒凉、难以进入且无人居住的地区,基金会特工仅在入口前铲雪将其部分掩盖,而未将其完全堵住。
对SCP-575-FR-C每层的发光半球形晶体的探测可以推测出,这些晶体实为球体,被半埋在地下,被冰面下呈同心圆排列的一系列“电池组”包围。晶体表面刻有符号,其中一些符号以前从未被观测到。已知的符号似乎与实例已知城市名称相对应,其中一些仍然存在(位于底层的晶体),另一些则是存在于实例神话中的实体名称。然而,有些名字无法与已知实体或概念联系起来。应当注意的是,对应于仍然存在的城市的符号会在晶体表面缓慢移动,无任何外界干预,尽管晶体几乎完全由冰组成。符号的运动似乎与大气中的城市运动实时相关。此类现象所依据原理尚不清楚。
对主房间雕刻纹样的分析表明,其描绘了涉及SCP-575-FR-A实例的故事,该故事被认为是实例的传说与历史。该建筑群可能具备了档案馆的作用,尽管至今仍未清晰该建筑被建造的动机。
次要房间里的雕刻纹样与不同层的各个侧廊里所储存冰晶已被扫描,目前正在进行分析。由于刻在这些冰晶上的文字无明确开头及结尾,很难理解其含义。下文附上破译文本的摘录。
一层雕刻纹样,东北角房间
[…]伟大的城市5被灰怪摧毁[…]像是云般,却又像日光一样明亮[…]冲破了地基,吞噬了地基[…]
[…]房屋在下坠到足以消失之前就已破败不堪[…]
[…]高处的一众难民[…]将各自地域分离,四散天涯[…]
冰晶III-12-B408,三层
[…]流浪者Linya来到Yzan'yiervi6[…]第4个周期,第18个iriat,第7个arayt7。他在此待了四分之一光亮8,随后继续启程,向[…]
[…]携带着奇异的物质[…]吵闹的飞行异兽[…]柔软又不失炎热[…]
[…]在冰田中劳作[…]重建近来被风暴破坏的房屋[…]
冰晶IV-9-X37,四层
[…]第17个周期,第20个iriat,第109个arayt[…]远处的巨大红光[…]像夜半日光[…]周围的天空将云层拂尽[…]
[…]没有一个侦察员(能够)平安返回[…]他们的冰晶融化/皱缩[…]
对SCP-575-FR-A实例的询问未能找出该事件的明确原因;没有任何一个实例愿意与基金会研究员谈论该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