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ten by bigslothonmyface
You can find more of their work on their author page.
:root { /* header measurements */ --header-height-on-desktop: 10rem; --header-height-on-mobile: 10rem; --header-h1-font-size: clamp(2rem, 5vw, 2.8125rem); --header-h2-font-size: clamp(0.875rem, 3vw, 0.9375rem); --logo-image: url("https://nu-scptheme.github.io/Black-Highlighter/img/logo.svg"); } #header { --search-textbox-text-color: var(--swatch-secondary-color); background: none; } #header::before { content: "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00%; height: 100%; left: 0; top: 0.75rem; background-image: var(--logo-image);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background-position: center 0; background-size: auto calc(var(--header-height-on-desktop) - 1.5rem); opacity: 0.8; pointer-events: none; } #header h1, #header h2 { margin: 0; padding: 0; width: 100%; height: var(--header-height-on-desktop); display: flex; align-items: center; justify-content: center; display: flex; align-items: center; justify-content: center; } #header h1 a, #header h1 a::before, #header h2 span, #header h2 span::before { margin: 0; padding: 0; z-index: 0; display: block; text-align: center; } #header h1 { z-index: 1; } #header h1 a::before, #header h1 a::after { content: var(--header-title); } #header h1 a::before { color: rgb(var(--swatch-text-tertiary-color)); z-index: -1; -webkit-text-stroke: 0.325rem rgb(var(--swatch-text-dark)); } #header h1 a::after { color: rgb(var(--swatch-headerh1-color)); z-index: 1; } #header h2 { z-index: 0; text-transform: uppercase; pointer-events: none; } #header h2 span { margin-top: calc(var(--header-height-on-mobile)/2 + var(--header-h1-font-size)/2 - 2em); } #header h2 span::before, #header h2 span::after { --wght: 600; content: var(--header-subtitle); position: absolute; left: 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translateX(-50%); width: 100%; text-align: center; } #header h2 span::before { -webkit-text-stroke: 0.25rem rgb(var(--swatch-text-dark)); } #header h2 span::after { color: rgb(var(--swatch-headerh2-color)); z-index: 1; } #search-top-box form[id="search-top-box-form"]:not(:focus-within) input[type="text"] { color: rgba(0, 0, 0, 0); } @media (min-width: 36rem) { #login-status { flex-grow: 1; left: 3%; right: initial; } #login-status::before { --mask-image: none;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 #login-status:not(:focus-within) { color: rgb(var(--login-line-divider-color)); -webkit-user-select: initial; -moz-user-select: initial; -ms-user-select: initial; user-select: initial; } #login-status #account-topbutton, #login-status:not(:focus-within) #account-topbutton { --clip-path: polygon( 0 0, 100% 0, 100% 100%, 0 100% ); background-color: rgba(var(--login-arrow-color), 0); } #login-status #account-topbutton::before{ --clip-path: polygon( 30% 35%, 70% 35%, 50% 60%, 50% 60% ); --mask-image: initial; content: "";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left: 0; width: 100%; height: 100%; background-color: rgba(var(--login-arrow-color), 1); -webkit-clip-path: var(--clip-path); clip-path: var(--clip-path); } #login-status #account-topbutton::before, #login-status:not(:focus-within) #account-topbutton::before, #login-status:not(:focus-within) #account-topbutton:hover::before { --clip-path: polygon( 30% 35%, 70% 35%, 50% 60%, 50% 60% ); --mask-image: initial; } #login-status:not(:focus-within) #account-topbutton::after { display: none; } #login-status:not(:focus-within) *:not(#account-topbutton):not([href*="account/messages"]) { --clip-path: polygon( 0 0, 100% 0, 100% 100%, 0 100% ); pointer-events: all; -webkit-clip-path: var(--clip-path); clip-path: var(--clip-path); } #login-status:not(:focus-within) *:not(#account-topbutton):not(#account-options):not([href*="account/messages"]) { opacity: 1; } #login-status #my-account { --wght: 300; } #account-options { background: var(--gradient-header); } #search-top-box { top: 1.5em; right: 3%; background: rgba(var(--search-focus-textbox-bg-color), 0.4); } #search-top-box:focus-within ~ #login-status { opacity: 1; } #search-top-box::after { transition: background-color 150ms cubic-bezier(0.4, 0, 0.2, 1), -webkit-clip-path 150ms cubic-bezier(0.4, 0, 0.2, 1); transition: background-color 150ms cubic-bezier(0.4, 0, 0.2, 1), clip-path 150ms cubic-bezier(0.4, 0, 0.2, 1); transition: background-color 150ms cubic-bezier(0.4, 0, 0.2, 1), clip-path 150ms cubic-bezier(0.4, 0, 0.2, 1), -webkit-clip-path 150ms cubic-bezier(0.4, 0, 0.2, 1); } #search-top-box:not(:focus-within)::after { --clip-path: polygon( 0 0, 100% 0, 100% 100%, 0% 100% ); background-color: rgba(var(--search-icon-bg-color, --dark-accent), 1); -webkit-clip-path: var(--clip-path); clip-path: var(--clip-path); } #search-top-box:not(:focus-within):hover::after { --clip-path: polygon( 0 0, 100% 0, 100% 100%, 0 100% ); background-color: rgb(var(--search-icon-hover-bg-color)); } #search-top-box form[id="search-top-box-form"]:not(:focus-within) { max-width: var(--search-width); } #search-top-box form[id="search-top-box-form"]:not(:focus-within) input[type="text"] { max-width: var(--search-width); padding: 0 var(--search-height) 0 1em; outline-width: 0; background-color: rgb(var(--search-focus-textbox-bg-color), 0.35); color: rgba(var(--search-textbox-text-color), 0.4); cursor: pointer; } #search-top-box form[id="search-top-box-form"]:not(:focus-within) input[type="submit"], #search-top-box form[id="search-top-box-form"]:focus-within input[type="submit"] { pointer-events: all; border: none; } } #page-title::after, .meta-title::after, #page-title::before, .meta-title::before { content: ""; flex-grow: 1; height: 0.0625rem; background: rgb(var(--swatch-primary)); } #page-title::before, .meta-title::before { margin: auto 1.25rem auto auto; }
@supports(display: grid) { :root { --sidebar-width-on-desktop: calc((var(--base-font-size) * (14 / 15)) * 19); --body-width-on-desktop: 45.75rem; } @media only screen and (min-width: 769px) { #side-bar .close-menu { display: block; position: fixed; top: 0.5rem; left: 0.5rem; width: 3rem; height: 3rem; background: unset; opacity: 1; pointer-events: all; z-index: -1; } #side-bar .close-menu img { color: transparent; } #side-bar .close-menu::before, #side-bar .close-menu::after { content: ""; box-sizing: border-box; position: fixed; display: block; top: 0.5rem; left: 0.5rem; width: 3rem; height: 3rem; padding: 0; margin: 0; text-align: center; pointer-events: all; cursor: pointer; transition: opacity var(--sidebar-transition-timing); } #side-bar .close-menu::before { --mask:url("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xmlns='http://www.w3.org/2000/svg' xmlns:xlink='http://www.w3.org/1999/xlink' id='Hamburger' x='0' y='0' baseProfile='tiny' overflow='visible' version='1.2' viewBox='0 0 32 32' xml:space='preserve'%3E%3Cpath d='M4 10h24c1.1 0 2-.9 2-2s-.9-2-2-2H4c-1.1 0-2 .9-2 2s.9 2 2 2zm24 4H4c-1.1 0-2 .9-2 2s.9 2 2 2h24c1.1 0 2-.9 2-2s-.9-2-2-2zm0 8H4c-1.1 0-2 .9-2 2s.9 2 2 2h24c1.1 0 2-.9 2-2s-.9-2-2-2z'/%3E%3C/svg%3E"); z-index: -1; background-color: var(--toggle-icon-color, rgb(var(--sidebar-links-text))) !important; -webkit-mask: var(--mask); mask: var(--mask); -webkit-mask-repeat: no-repeat; mask-repeat: no-repeat; -webkit-mask-position: 50% 50%; mask-position: 50% 50%; -webkit-mask-size: 60%; mask-size: 60%; } #side-bar .close-menu::after { z-index: -2; background-color: var(--toggle-button-bg, rgb(var(--sidebar-bg-color))) !important; border-radius: var(--toggle-roundness, 50%); border: var(--toggle-border-color, rgb(var(--sidebar-links-text))) var(--toggle-border-width, 0.25rem) solid; } #side-bar:focus-within .close-menu, #side-bar:not(:has(.close-menu:hover)):not(:focus-within):hover .close-menu { pointer-events: none; } #side-bar:focus-within .close-menu::before, #side-bar:focus-within .close-menu::after { opacity: 0; pointer-events: none; } #side-bar:not(:has(.close-menu:hover)):not(:focus-within):hover .close-menu::before, #side-bar:not(:has(.close-menu:hover)):not(:focus-within):hover .close-menu::after { opacity: 0; pointer-events: none; } #side-bar { display: block; position: fixed; top: 0; left: calc(var(--sidebar-width-on-desktop)*-1); z-index: 10; transition: left 500ms cubic-bezier(0.4, 0, 0.2, 1) 100ms; height: 100%; overflow-y: auto; overflow-x: hidden; margin-top: 0; } #side-bar:focus-within { left: 0; } #side-bar:not(:has(.close-menu:hover)):not(:focus-within):hover { left: 0; } #side-bar .side-block { margin-top: 1rem; background-color: rgb(0, 0, 0, 0); border-radius: 0; border-left-width: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 #main-content::before { content: ""; display: block; position: fixed; top: 0; right: 0; z-index: -1; opacity: 0; transition: opacity 500ms cubic-bezier(0.4, 0, 0.2, 1) 100ms, width 500ms cubic-bezier(0.4, 0, 0.2, 1) 100ms; margin-left: var(--sidebar-width-on-desktop); background: rgba(var(--swatch-menubg-black-color), .3) 1px 1px repeat; padding-right: 0; width: 100%; height: 100vh; pointer-events: none; z-index: 99; } #side-bar:focus-within ~ #main-content::before { width: calc(100% - var(--sidebar-width-on-desktop)); opacity: 1; pointer-events: all; } #side-bar:not(:has(.close-menu:hover)):not(:focus-within):hover ~ #main-content::before { width: calc(100% - var(--sidebar-width-on-desktop)); opacity: 1; pointer-events: all; } @supports (-moz-appearance:none) and (background-attachment:local) and (not (-moz-osx-font-smoothing:auto)) { #side-bar { padding: inherit; } } #content-wrap { display: flex; flex-direction: row; width: calc(100vw - (100vw - 100%)); min-height: calc(100vh - calc(var(--final-header-height-on-desktop, 10.125rem))); flex-grow: 2; height: auto; position: relative; margin: 0 auto; max-width: inherit; } #main-content { width: 100%; position: initial; max-height: 100%; padding: 2rem 1rem; max-width: var(--body-width-on-desktop, 45.75rem); margin: 0 auto; } #page-content { max-width: min(90vw, var(--body-width-on-desktop, 45.75rem)); } @supports (-webkit-hyphens:none) { #side-bar { transition: left 500ms cubic-bezier(0.4, 0, 0.2, 1) 100ms, padding-right 500ms cubic-bezier(0.4, 0, 0.2, 1) 100ms, background-color 500ms cubic-bezier(0.4, 0, 0.2, 1) 100ms; padding-right: 0; background-color: rgb(0, 0, 0, 0); pointer-events: all; overflow-x: visible; overflow-y: visible; z-index: 999; } #side-bar::-webkit-scrollbar { opacity: 0; -webkit-transition: opacity 500ms cubic-bezier(0.4, 0, 0.2, 1) 100ms; transition: opacity 500ms cubic-bezier(0.4, 0, 0.2, 1) 100ms; } #side-bar .close-menu::before { z-index: 999; } #side-bar .close-menu::after { z-index: 998; } #side-bar:hover .close-menu::before, #side-bar:hover .close-menu::after { opacity: 0; } #side-bar:hover { left: 0; background-color: rgba(var(--swatch-menubg-color), 1); padding-right: 0; } #side-bar:hover::-webkit-scrollbar { opacity: 1; } #side-bar:hover~#main-content::before { width: calc(100% - var(--sidebar-width-on-desktop)); opacity: 1; pointer-events: all; } } } }
在访问文件时,基金会认知探测器catcher_77将潜入你的潜意识中,可能追踪你的生物特征至多72小时。

2022年8月18日,事故7002-146期间的悉尼港。
特殊收容措施: SCP-7002的“愿望”决不能被实现。被发现为SCP-7002利益行动的人员将被视为当前EK级事件的同谋,将对其拘禁在宿舍内直至反弹计划完成。
SCP-7002-1将使SCP-7002的到来成为公众中的常识;不再尝试对其进行隐瞒。主要收容工作将致力于在该异常抵达近日点前予以转向。
将在所有大陆上设立由基金会赞助的食品供应链。每一链条目前都携带有足够量的实验室合成食物,至少每三天可供给一百万 二亿 三亿五千万人。SCP-7002-1冲动的受害者可能需要强制喂养;参见文件7002.II.v1获取指引及最好办法。

彗星C/2022 I1
描述: SCP-7002是指彗星C/2022 I1,一颗确信在1月3日进入到太阳系的星际流浪彗星。SCP-7002会在2022年11月29日抵达近日点,在12月9日与我们的世界达到最近距离。如果不加干涉,该项目会被吸引到2.1个地月距离(LD)内,是有记载历史中距离最近的近地物体。防止此次迫近是反弹计划的主要目标(参见下文)。
经由某种未知机制,随SCP-7002迫近地球行星上有越来越多的部分出现了沙漠化。约有48%的行星肥沃土壤现已经被转化为贫瘠沙漠;研究员估计完全转化会在SCP-7002于12月9日迫近期间或之后发生。其他影响包括:
- 作物疫病,自燃以及农作物干枯
- 肥沃土壤酸化、盐碱化
- 跨大陆沙尘及火焰风暴对主要人口中心产生影响
- 地球磁场圈逐步崩溃
这些效应随着SCP-7002靠近我们的行星而逐步恶化。参见附录1获取该项目对环境冲击的完整记录。
光谱分析表明SCP-7002相较于同类彗星而言具备一种前所未见的构成。C/2022 I1彗尾中碳和水的分子比率为 95–105%,与太阳系彗星平均比率4-105%大幅相异。此外,该项目似乎在消耗双原子碳(C2),同时却富含精炼材质,诸如碘化铜及硅酸盐(SiO4),其成分在星际物体中并不常见。最后,成像表明SCP-7002的内部大部分为中空。这些因素让研究员猜测该项目可能至少部分是由人工制造。
SCP-7002-1是SCP-7002进入太阳系以来、有越来越多人类开始经历到的重复性梦境。
SCP-7002-1是一II级认知危害:认知抵抗系数(CRV)与经历到该梦境模式的可能性直接相关。目前,需要有11点乃至更高CRV才能抵抗SCP-7002-1显现,从1月早期的2点CRV逐渐增长至此。
SCP-7002-1的模式中包含若干相关图像及概念:
- 一颗位置、来源均不明确的翠绿色星球。
- SCP-7002自身,一般是漂浮或者飞过太空。
- 该彗星和/或该不明行星抱有一种模糊的欲求或需求。此欲求经常被受害者描述为“愿望”,必须得到满足。
- SCP-7002当前位置下看到的太阳和地球。
- 发光物质或能量的通道,在地球和未知行星间流动。
反复暴露于SCP-7002-1后,会催生出信念认为SCP-7002是一种善意力量,且似乎会强迫受害者去满足出现在梦境中的这种“愿望”。记忆删除经证实只能临时缓解之,此后再次体验到SCP-7002-1时这些概念会被再次引入。
被SCP-7002-1强迫的对象时常会寻求种植和生产农作物,一般是小麦、蔬菜和其他常规食物,会使用其能够处置的一切资源。受害者不会自己吃下这些产品,而是将其在收获前就遗弃在田地中,并在某个新地点重复开始种植过程。 受害者会对阻止他们去工作或者收获作物的尝试做出抵抗。SCP-7002-1深度感染的结果一般是因劳累及饥饿致死。
下面对SCP-7002-1的描述是由模因学研究员Grante Willis在2022年1月6日制作。和大部分人类一样,Willis在制作此供述前连续三夜经历到了SCP-7002-1。然而,和近乎其他所有基金会员工不同,Willis并不具备足以抵抗其效应的CRV水平。
RAISA告示: 下列文件已由基金会AiC扫描并去除了模因腐化,但仍对任何CRV偏低人员封锁。请小心阅读。
三天前,我做了个梦。第二天夜里我又梦到了它。第三天又来了。
求求上帝,让我继续梦到它吧。
在梦里有颗彗星。但它不止于此。他是超越言语的天体火球,燃烧在太空深处。它是庞然巨物,怪异而美丽。它是我见过最神奇的东西。
彗星已经旅行了很远,还必须旅行到更远。我感觉到了它的挣扎。它无穷尽燃烧着,在永恒的虚空中穿行。它寻求什么呢?
我能感觉到这里有什么。一个伟大需求尚待满足,超越我理解的使命。我渴望帮助但不知我能做什么。我心急如焚,因我是为彗星、为它的缔造者工作而存在。
它的缔造者!我看到了他们的世界,如此遥远之外,比我的要明亮优秀好多好多。他们做了如此美丽的东西,送来到我们这里。他们值得拥有我的一切。
也许这就是我可以做到的?是,他们配的上我额头的汗水,还有我的身体和我的血液,我已生产和能生产的一切一切。我要白白交给他们,不带悔恨。
他们对我微笑!这必然意味着我是对的。我能看到我的能量,我世界的灵,向着他们流动。我不是白白劳累的,他们将为我所做的受益。
我已经满足了他们的愿望。这思维给了我平静,但它没有满足我的欲求,因我也有了一个愿望。
我许愿和他一样燃烧。与彗星一并燃烧,将我自己奉献到再无所剩
它属于我就如我属于它
我即它之所应得,我将随它燃烧
是我的是我的然后我是他们的
它为我而来
附录1:环境冲击
SCP-7002是一个XI级奇术性环境危害。SCP-7002如何能创造负面影响、以及它的原本意图(如果确实存在)尚不明确。然而,每一种效应都能直接追踪到该彗星对我们星球的逼近。
1. 疫病
SCP-7002病害中期的玉米作物。
SCP-7002造成了农作物快速凋亡,尤其是接近收获者。作物似乎会在3-7日内自发脱水干燥,但此效应已被观察到少至90分钟就会发生。大豆、玉米等高产量营养作物最受影响。
在SCP-7002进入太阳系的头一个月,它造成了共计两千万公吨的农作物枯萎。此数字随每月稳步增多。在7月内,该项目已病害大约两亿五千万立方吨作物,占全球农场全部总产量的71%。
小麦农Muyang Zhao在2022年5月22日对基金会研究员如此描述SCP-7002对其作物的明显影响:
我们昨天早上听到一阵沙沙声醒来,就像树枝在大风里头。我们还不知道是个什么直至我们看向田野。在那里我们看到所有的植物,全都直立着,就和被线捆起来了一样。
茎干在到处舞蹈摇摆,彼此相撞。发出的声音也很怪异。枝条绕着手推车撞在一起,这么想象一下。再然后是蒸汽。所有植物都在像热水壶一样发出雾气。不燃烧,提醒下,就是干枯。所有水份在今天结束时突然没了。
首先小麦变黄,而后棕色,再后灰色和黑色。现在全都是堆灰尘了。我的小子们捡起了一些,刷了三天都没把手弄干净。
在SCP-7002-1强迫体验下产生的作物会以明显更快的速度枯萎、凋零。
2. 养分流失
SCP-7002会使此前肥沃的土壤无法使用。土地中的钾、磷、锌等维生成分还有粘合剂都会耗竭,使土壤化为尘土化的颗粒土块,一触碰便会粉碎。少数情况下会记录到盐碱化,至少出现有一例酸化。
土壤的贫瘠速率随SCP-7002接近地球指数级加快。迄今为止,此过程已从1月份的14000亩土地干化发展到仅仅7月份内就有将近2亿6百万亩干化。
不应裸手处置被SCP-7002影响过的土地。
3. 干旱:
目前地球表面有70%正在经历SCP-7002造成的干旱。该彗星似乎会干预降雨和天气模式,在大陆尺度上造成土壤含水缺乏。
干旱造成荒漠化的土壤无法恢复,大幅增高了火焰及沙尘风暴风险。96个国家的主要人口中心已至少连续六周处在沙暴警报下,据估计有9亿8千8百万亩森林已被焚毁。
4. 磁场圈干扰:
SCP-7002已削弱地球磁场至原先三分之一。此效应与彗星其他影响间的关系尚不明确。磁场圈的扰动严重影响到行星抵抗太阳辐射及其他干扰现象的能力,对全球技术及卫星系统造成了威胁。这些因素已使得基金会将其响应全面调整为使用地面通讯系统,造成响应减慢17%。
SCP-7002影响到了人类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但基金会最主要关注的还是大规模饥荒问题。目前约有25亿人口因此异常遭遇食品短缺,还有更多的人因为SCP-7002-1的强迫效应拒绝进食。
附录2:反弹计划
反弹计划是基金会-全球超自然联盟(GOC)的联合行动,目标是使SCP-7002在12月9日逼近地球前从当前路线上偏移。若该计划成功,它将能保护地球上33%的肥沃土壤免于荒漠化,使人类种群得以继续生存。
反弹计划有两个主要手段:
首要手段:直接对SCP-7002部署一支特工小组,安装实验性技术。
对SCP-7002发起载人登陆任务,如此可以在该项目表面安装物质移位系统(MDS)原型机。该系统将能把SCP-7002从地球转移,重新导向到与太阳的相撞轨道内,解除此次威胁。此系统需要精细操作,可能无法轻易远程部署。
次要手段:若载人任务失败,准备其他后备反制措施。
如若MDS运行或安装失败,必须准备紧急手段在行星抵达最近距离前将其消灭。这些手段包括来自第二代高能轨道系统的重武器火力网,专为在地球外部署开发的“高能凝固星际轨道炮(HECIR)”。
反弹计划的状态是已批准。联合特遣队将在2022年10月1日从基金会Site-02开始行动。
附录3:反弹计划时间线
2022年10月1日:特勤队开始为反弹计划做准备。SCP-7002当前距离为6亿7千4百万公里。 48%的星球肥沃土壤已被该项目转化。
10月7日:SCP-1396-1似乎在SCP-7002移动到木星附近时对其进行了追踪。它的武器系统短暂上线,然而之后立即关闭。它没有采取更多行动。
2022年10月18日:沙暴造成澳大利亚南部基础设施严重破坏。多个基金会站点失联。
10月23日:MDS系统及发射载具接近完成。HECIR开始转移到L4拉格朗日点,准备在首要手段失败后拦截SCP-7002。51%的星球肥沃土壤已被该项目转化。
10月26日:MDS及发射载具完工。印度次大陆发射大规模农作物酸化,部分是SCP-7002-1受害者的过度耕种引发;预计在八周内发生大规模饥荒。SCP-7002的距离为6亿5百万公里。
11月1日05:00:反弹计划主小队搭乘GOC奥林匹斯发射火箭向SCP-7002出发。使用亚光速翘曲后的预计通行时间为16小时。虽然MDS系统的激活需要耗费少许时间,该团队准备了足以维持六周的补给,配备有先进心灵感应护盾。
11月1日21:08:主小队在项目表面附近跳出翘曲。尽管启动防护,队员仍报告立即出现恶心及嗜睡,但表示他们可以按计划继续。
11月1日22:01:主小队登陆SCP-7002表面。16%的人类人口出现突发意识丧失。通讯渠道出现严重失真。
11月1日22:03:主小队发来SCP-7002表面照片。照片中出现了多个超巨型先进设备;其用途仍然未知。建议小队谨慎行事。
11月1日22:09:北非有超过71%地区报告出现酸雨。磁场扭曲。昏迷中的人类自发进入REM睡眠。
11月1日22:18:主小队建议MDS单元已经安装启动。激活计数器设置为五分钟。小队开始前往撤退载具。
11月1日22:20:主小队报告损失两名队员,包括领队。严重干扰造成小队无法告知缘由。
11月1日22:21:与主小队的通讯丢失。
11月1日22:22:内置监控器表明MDS系统被人为关闭。Site-02无法与小队重建联系。
11月1日23:51:从主小队发来单一的连续广播。其中含高度认知危害信息,内容为重复了1136次的文字“它愿███”。无线电渠道在六小时后关闭。
反弹计划首要手段在11月2日11:08被宣告失败。SCP-7002距离为5亿5千万公里。
11月2日:在11月1日陷入昏迷的人员苏醒。所有人都报告经历到一段有所变化的SCP-7002-1:在此前图像之外,受影响者还目击到了反弹计划主小队发射及抵达。受影响人员明确地将队员以及基金会辨认为敌人。
11月3日:修改版SCP-7002-1在全体人类下次入睡后替换了原版。宣告高级BK级“假面破碎”情景。
11月18日:HECIR单元抵达L4拉格朗日点。SCP-7002距离为3亿6千3百万公里。
11月19日:野火在████████森林的Site-02南部六公里处爆发;原因不明。
11月21日:SCP-7002-1强度增加。所有CRV在20以下的人员现在都会经历到认知危害影响,包括三分之二的基金会人员。SCP-7002距离为2亿5千4百万公里。
11月25日:60%的星球肥沃土壤已被该项目转化。
11月27日:BK级事件后的袭击造成基金会平民供应链失效。寻求替代手段运输食品。大规模饥荒事件在最大人口中心中常见起来。
11月29日:SCP-7002抵达近日点。距离地球1亿3千6百万公里。项目现在距离HECIR有效范围一百万公里。
11月29日:SCP-7002-1进一步改变。梦境中现在表达了对HECIR的察觉,还有基金会Site-02的具体位置。
11月29日07:14:SCP-7002进入HECIR有效范围;反弹计划次要手段启动。传输锁定坐标。
11月29日 07:17:多座站点发生断电,包括Site-02。在████████森林内出现诸多身影,快速逼近站点。
11月29日 07:19:紧急电力上线。HECIR开始为发射校准。
11月29日 07:20:Site-02自动防御触发,大致有17,000人从森林边界内出现。HECIR 校准完成50%。
11月29日07:21:4,000人成功抵达Site-02边界墙。HECIR校准完成98%。11月29日07:22:HECIR开火。
11月29日07:24:HECIR的拦截炮未能击中SCP-7002。调查确认反弹计划中心指挥部发出了错误坐标。
11月29日07:25:反弹计划中心指挥部向全体在范围内的基金会站点发出信息"实███ █它"。
11月29日07:28:袭击者突破Site-02边界。HECIR无法开始重新校准。
11月29日07:47:Site-02被宣告为损失。
反弹计划次要手段在11月29日07:47被宣告失败。正在考虑替代。SCP-7002距离为1亿3千3百万公里。
11月30日:大部分剩余基金会站点被袭击攻占。GOC及其他联盟关注组织对此没有响应或采取敌对。
12月3日:70%的星球肥沃土壤已被该项目转化。
12月5日:SCP-7002-1强度增加。所有CRV在50以下人员现在经历到认知危害效应,包括98%剩余基金会人员。SCP-7002距离为4千9百万公里。
12月8日:卫星成像表明将近所有剩余地块都已被当做SCP-7002-1冲动受害者的农场使用。大陆级沙暴造成更多成像难以进行。
12月8日:基金会Site-01被袭击攻占。SCP-7002距离为六百万公里。
12月9日:地球磁场衰减为原本强度的百分之一。太阳辐射造成全球通讯及定位系统瘫痪。SCP-7002距离为三百万公里。
12月9日:确信全部人类都处在了SCP-7002-1强迫下。自动追踪系统启动。
12月9日10:00:SCP-7002距离为950,000公里。
12月9日11:00:SCP-7002距离900,000公里。
12月9日12:00:SCP-7002距离850,000公里。
12月9日13:00:SCP-7002距离为800,000公里。12月9日14:00:SCP-7002距离为750,000公里。
12月9日15:00:SCP-7002距离为700,000公里。还有2小时抵达最近迫近距离。
12月9日16:00:SCP-7002距离为650,000公里。还有1小时抵达最近迫近距离。
2022年12月9日16:31:原本被认为在初次尝试时阵亡的反弹计划主小队两名成员重建无线电联络。尝试联络Site-02后只收到自动应答。 SCP-7002还有29分钟抵达最近迫近距离。
2022年12月9日16:38:监控表明主小队安放的MDS单元重新启动。
2022年12月9日16:46:侦测到SCP-7002表面上的返回舱发射。2022年12月9日16:48:反弹计划主小队安放的MDS系统启动。SCP-7002被转移。
2022年12月9日16:49:确认SCP-7002在与太阳直接相撞中无效化。
2022年12月9日:十六周以来第一次记录到地球降雨。
附录4:主小队报告
注意:5级只读
-
- _
在SCP-7002表面上生存39天后,反弹计划主发射小队成员Alpha与Bravo在2022年12月9日返回地球。 经过两周隔离,二人接受报告。他们表示队员Charlie及Delta在他们安装MDS系统后开始袭击他们,推测是收到了心灵感应强迫:
Alpha:从我们跳出翘曲他们就开始表现怪异。我认为他们的心灵阻断出了故障。
Bravo:我们将全部装备都分了工,Charlie有所有武器。她在我转身的时候用刀子好好招呼了我,但太空服救了我。我欠工程部一个大人情。
Alpha:我们反击,当然了,但他们更强大。也不只是一般的强。对他们无意冒犯,但我随便哪天都能打一架。但在不知道什么占据他们脑袋后,他们就狂野起来了。我挨了Delta一拳,简直就像被车撞了一样。在低重力下肯定把我打飞了30尺。Alpha和Bravo逃入了SCP-7002表面的一个隧道内,但在队员封锁入口后被困。无法清理道路后,两人决定探索其内部,等待反弹计划第二阶段:
Alpha:我们知道HECIR会在大概一个月内把彗星炸上天国。但我们也知道指挥部的主要计划差不多是当即失败了,我们也无法劝服Charlie和Delta不要去对后备计划搞乱。
采访者:你们是对的。它们发现了一个办法通过7002-1送出关于基金会的情报。
Alpha:对。所以我们决定等待。保持隐蔽,尽我们所能探索,到处试试以防HECIR没有完成任务。我们也还带着口粮,感谢上帝,还有足够多的氧气保我们挺到最后。
采访者:你们会在HECIR破坏彗星时死掉。
Bravo:对,没错,反正我们也是死路一条。我们想过Charlie和Delta会毁坏MDS单元,可能还有返回舱。而即便他们没有,回去舰船也意味着要打架,Charlie的枪不同意的话我可不敢高估胜算。在HECIR未能消灭SCP-7002后,Alpha和Bravo重新评估了状况。他们发现他们可以使用后备氧气罐,由于其处于高压之下,可以做成简易炸弹帮助他们逃出洞穴。之后,他们将尝试反击队友,尽可能修复MDS设备。
两人成功引爆氧气罐,清理出道路,但也让他们只剩下了几小时的剩余氧气。
Alpha:我们不知道回到顶上之后会有什么。我们在地下听不到太多,但我们感觉到Charlie和Delta已经做了什么东西。有很多剐蹭和挖掘声,我们可以感觉地面在时不时变化。
采访者:你们发现了什么?
[Alpha与Bravo对视一眼。]
Bravo:好吧…我觉得你们可以叫做是一片田地。
采访者:在彗星上?这怎么可能的?
Bravo:它就不太是块田地,这么说吧。在SCP-7002-1的烈性强迫下,Charlie与Delta尝试起在彗星表面耕种作物。 Alpha和Bravo 估计他们的同事已经徒手改造了该项目35%的地壳。
Alpha:他们挖了整齐的壕沟,一条又一条。做完之后他们就开始往土里撒卵石当做种子。就是从地里面找来的东西,你明白?然后他们又给它盖上,开始挖新的沟。
Bravo:肯定是这么弄了几星期。我们在视野内能看到的所有东西都被他们的“田地”覆盖了。如此接近7002,他们肯定真的是手痒到不行。
采访者:我明白了。你们能够战胜他们吗?
[沉默。]
采访者:Alpha?
Alpha:他们这么挖地的时候,也会…对自己造成很多伤害。那都不怎么算是一场战斗。Alpha和Bravo发现他们的队友并没有破坏返回舱和MDS单元。他们得以激活MDS并逃离,距离SCP-7002抵达地球最近距离仅仅还有15分钟时间。
Alpha:顺便,我们在洞里面拍了好多照片。你们有机会看看嘛?
采访者:是的,我们有。感谢你们。
Alpha:不客气。不能说这对我们有何意义,但也许你们能够做出些什么我们做不来的东西。
附录5:SCP-7002的性质
SCP-7002内部隧道。照片由反弹登陆队拍摄。
在对成像及反弹计划主小队收集到的照片分析后,发现SCP-7002是被某个智能非人类物种人工制造,用于收集资源。关键证据包括:
- 射线声呐: 项目内部中空到超过深度75米。
- 光谱分析:在浅薄的岩石表层下,项目大部分由合成金属物质组成。
- 摄像:项目内有多个超巨型能量收集及存放系统,制式及用途不明。设备和SCP-█████有些许相似,表明其有能力远程收获化学势能。
- 摄像:项目内存有长距离旅行部件,还有与不明太阳系外实体的通讯工具。
基金会地外物理学家猜测,SCP-7002原本是被指向已发展行星,其认知危害的用途是防止自身目标受到干扰,同时强迫受害者为其产出更多收获物。深入研究正在进行。
SCP-7002在被无效化前造成地球表面75%荒漠化。然而,随着彗星的影响消失,研究员相信绝大部分土壤会在15-20年内恢复肥力。此外,地球剩余土壤大部分被SCP-7002-1受害者改用为农场,由此带来了一项意外的益处:事件后的食品短缺大幅减少,现在有更多的地区依赖本地生产的资源。
附录6:SCP-7002-1最终广播
2022年12月31日,地球上剩余的大部分人口再次经历到一段SCP-7002-1。由于SCP-7002在几周前已经无效化,这次梦境的来源不明。
7002-1/31-Dec-2022描述:
梦中展示了远方的一颗翠绿星球。在它前方,是一群至少200颗彗星正在向太空前进。
苏醒后,所有经历梦境者都回想起有人用自己的母语说出语句“实现我们的愿望”。
请按如下方式引用此页:
“SCP-7002”,作者 bigslothonmyface,来自 SCP 维基。原文链接:https://www.scpwiki.com/scp-7002。译者 ashausesall,来自 SCP-CN 维基。译文链接:http://scp-wiki-cn.wikidot.com/scp-7002。遵循 CC-BY-SA 协议。
更多详情请参阅授权指南。
授权信息
文件名: SHB-Red-Dust.jpg
图像作者:John Byrne
授权协议:CC BY-SA 4.0
来源链接: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sertification#/media/File:SHB-Red-Dust.jpg
文件名:Comet-2IBorisov-HubbleST-20191016_(cropped).png
作者: NASA, ESA, and D. Jewitt
授权协议: Public Domain
**来源链接:*https://en.wikipedia.org/wiki/2I/Borisov#/media/File:Comet-2IBorisov-HubbleST-20191016_(cropped).png
文件名:crops.jpeg
图像作者:Bob Nichols
授权协议:Public Domain
来源链接:https://en.wikipedia.org/wiki/Drought#/media/File:Corn_shows_the_affect_of_drought.jpg
文件名:tunnel
图像作者:Rawpixel
授权协议:Public Domain
来源链接:https://www.rawpixel.com/image/5958744/free-public-domain-cc0-photo
更多维基文档信息,请见版权信息总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