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编号:SCP-CN-1081
项目等级:Euclid
特殊收容措施:当前已与全球主要鸟类科研机构达成合作协议,获取相关记录,并要求其对此异常保持缄默。相关掩盖解释已发布于全球各大鸟类网络论坛,一旦发现异常样本有任何形式的记录流出,存档并联系发布者或管理员将其删除。
描述:SCP-CN-1081是一种鸟类形态学异常现象,表现于鸟翼的体表正羽部位,部分羽小钩1无法与邻近羽小支连接,继而因不规则反光,在鸟类体表产生明显的斑点或纹路。
被观测到SCP-CN-1081现象的鸟类个体将被记录为SCP-CN-1081-1。该异常不因鸟类自身的梳理行为或外力干预而消失,但会随自然代谢活动而逐渐衰退,通常持续时间为3-5年。已确认该异常具有微弱的传播性,可随生殖遗传至子代,也有极小概率(1.4%)因生活区重叠而传播至不同种群的个体。
在留存记录的17██个样本中,84%为具有迁徙行为的鸟类,种属无明显规律,推测该异常对于鸟纲下全部种属均具有传播性。
该异常于2009年首次确认后,项目研究员L收集并检查了大量过往资料。当前发现的最早记录来自安徽省██市[已编辑]研究所,该所于1973年对该异常现象进行了短期专题观测,现已将全部研究原件及3具标本统一移交至Site-CN-91。同时,遗存资料中包括了一系列由该研究所的候鸟小组编撰,于60年代初期陆续发表、基于简易野外标记的信息编码系统,破译人员将SCP-CN-1081-1携带的斑纹与该系统进行对照,发现二者存在极高的相似性。由此,SCP-CN-1081得以部分解读。
可解明信息主要为精度不定的地磁场数据,92%的个体可据此获得某一具体地点(误差10km以内);另有11%的个体携带了少量水文数据。极少数个体以摩斯电码携带中文拼音,当前共发现5例。已将此信息与鸟类环志资料库交叉对比,推测该类地磁场及水文数据来自个体迁徙活动中的重要栖息地。
附录一:部分SCP-CN-1081-1的记录
鸟种 | 观测年份 | 观测地 | 可解明信息(已转译) | 备注 |
---|---|---|---|---|
白鹤 (Grus leucogeranus) | 1973 | 菜子湖,中国安庆 | 一地点,位于中国岳阳 | 无 |
灰雁 (Anser anser) | 1977 | 鄱阳湖,中国九江 | 一地点,位于哈萨克斯坦 | 无 |
青脚鹬 (Tringa nebularia) | 1982 | 贝加尔湖,俄罗斯 | 一地点,位于爱沙尼亚;该地河流汛期长短 | 无 |
黑嘴鸥 (Larus saundersi) | 1990 | 南麂列岛湿地,中国温州 | 一地点,位于中国盘锦 | 无 |
白鹳 (Ciconia ciconia) | 1994 | 哈力根湿地,德国 | 一地点,位于马里 | 未解明斑纹中疑似出现摩斯电码 |
大天鹅 (Cygnus cygnus) | 1999 | 格伦维伊国家公园,爱尔兰 | 一地点,位于冰岛 | 无 |
斑头雁 (Anser indicus) | 2003 | 青海湖,中国西宁 | 一地点,位于印度 | 无 |
苍鹭 (Ardea cinerea) | 2006 |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坦桑尼亚 | 一地点,位于斯里兰卡 | 无 |
北极燕鸥 (Sterna paradisaea) | 2008 | 圣卢西亚湿地,南非 | 一地点,位于格陵兰岛 | 另有中文短句“忘记我。” |
对发现SCP-CN-1081-1的时间、地点的分析显示,SCP-CN-1081或存在两种主要传播路径:
- 辐射扩散式,大致以安徽省██市为中心,慢速向外扩散,推测主要原因为生活区重叠,部分候鸟又将其延环中亚、环东亚-澳大利亚等迁徙路线传播至沿途族群。
- 单线传播式,以短期内SCP-CN-1081-1数量剧增为标志,将其编号为SCP-CN-1081-A现象。最早被记录的该现象发生于1976年,发生地自东亚起始,依次途径东北亚、北亚、北欧、东欧、中亚、西亚、北非、东非、南非的主要候鸟栖息地,历时二十余年。自2006年起,未再观测到SCP-CN-1081-A现象。
当前,观测到SCP-CN-1081-1个体的地点主要位于亚洲(42%)、欧洲(31%)、非洲(19%)和大洋洲(7%)。
2019年4月,首次发现位于南美洲的SCP-CN-1081-1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