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P-CN-1854


评分: +59+x
blank.png





项目编号:項目編號:CN-1854
等级等級3
收容等级:收容等級:
safe
次要等级:次要等級:
none
扰动等级:擾動等級:
keneq
风险等级:風險等級:
需谨慎

SCPS.jpeg

一只SCP-CN-1854个体正位于特制水生收容舱-ζ中

特殊收容措施:所有SCP-CN-1854个体应被整体控制在东海系日本海一带的暮光区海域,由Site-CN-82-β生物部门高强度监管。应定期观测海域内项目生存状态与数量,维护项目生存环境。

现已回收7只SCP-CN-1854个体带回82-β站点B-4异常生物研究实验区进行深度研究。基金会高层已向中国国家海洋局与外界宣布项目野外灭绝,以减少异常带来的影响。

所有回收的SCP-CN-1854个体应收容于Site-CN-82-β右翼低危水生生物收容区的特制水生收容舱-ζ中,该收容舱应具备以下条件:

  • 收容舱内部压强应适配至0.9×10^7Pa以模拟海洋中层带环境。
  • 收容舱墙壁应具有去压通道,以便人员对舱室物品进出进行有效操控。
  • 应定期向收容舱内部提供灯笼棘鲛(Etmopterus Lucifer)以供项目食用。
  • 禁止人员将光源带入收容舱所在区域,以防SCP-CN-1854受惊。

如SCP-CN-1854种群延续出现危机,应按《异常生物保护条例》内容对其进行特别保护(详见附录CN-1854.2)。


SCPT.jpeg

一只已死亡SCP-CN-1854个体的附肢与口部特写,由Dr.H-Storm拍摄

描述:SCP-CN-1854是一种名为巴氏辛德汉斯虫(Schinderhannes bartelsi)的叶足动物门生物。项目体态与普遍奇虾种化石结构有异,其尺寸普遍小于现存化石样本。项目移动时可高频振动其游泳桨状肢,时速可达25km/h。

SCP-CN-1854可将身体拟态为海水以达到伪装效果,拟态时无法以任何方式观测。项目可以通过拟态以达到瞬时位移的效果,这有助于其进行更高效的捕猎。项目通常以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与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鱼类为食,且并未发现其天敌。项目肢体前段具有毒液,可以短暂麻痹猎物神经,并使其结缔组织于短时间内萎缩,后通过身体前端的特化附肢辅助进食猎物骨骼。项目可以通过未知方式同进食猎物残骸一起拟态,推测这样仅为达到掩盖尸体的效果,确切目的未知。

SCP-CN-1854可发出强生物光。研究表明,项目体表分布有数千处特化腺体,受到外部刺激时可分泌淡蓝色荧光素与未知成分荧光素酶。此类荧光素酶可驱使项目散发出蓝色光芒,值得注意的是,任何非金属液体均无法将项目生物光传播介质阻隔,包括反射/折射。基金会正从样本中提取此类生物酶进行下一步研究。

SCP-CN-1854具有特殊的繁殖方式:雄性个体纳精囊位于第二、三步足基部间的腹甲上,雌性则通过口部排卵。交配时,项目会进入拟态状态,期间无法观测。交配完成后的一段时间内无法观测到受精卵被排出,一周后一个新的SCP-CN-1854个体会凭空出现于项目集体中。项目个体平均仅可存活约40年,且死亡后失去所有异常性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项目极少交配、寿命较短,故应加强对其周遭环境的维护以延续该生物种群繁衍。

一般状态下,SCP-CN-1854体色接近大红,个体死亡时其体表将迅速褪色为类米黄色,随后黑色淤血将持续从其内部浮现,逐渐填满该个体体表。当项目个体已完全转变为黑色淤血状血块时,项目附肢与桨状肢将逐一脱落。持续约30min后,项目躯体将以粒子形式分解,仅留下脱落部分。


补充:SCP-CN-1854化石本于2009年在德国本登巴赫地区Hunsrück Slate动物群发现,该生物在当时科学界引起巨大争议,其缘由为化石所在的时期距离最近的叶足动物门生物化石时期具有巨大空档,基金会随后介入调查,于东海琉球海沟区域首次发现现存SCP-CN-1854种群。据推测,项目在4.87亿年前曾于现波罗的海海域栖息,由于经历第一次生物大灭绝而进化出异常结构与功能,长期保持拟态迁徙至中国东海海域,且期间已经历多次生理演变。

Site-CN-82-β研究小组于2011.1.12正式接管SCP-CN-1854相关事宜,由站点异常生物学研究部门进行研究。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