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信息校验无异常,物理认证无异常
检测到“闭锁帷幕”首席操作员孟阳明,链接已被重定向
项目编号:SCP-CN-1871
项目等级:Thaumiel
特殊收容措施:参与SCP-CN-1871的基金会人员数量应严格限制,每年不得超过 100 50 10人。如收到O5议会或中国分部发送的特定指令码和物理认证装置,需立即执行“悬河爆破”预案。
描述:SCP-CN-1871是基金会“闭锁帷幕”及其操作人员的总称。相关设施在1991年投入小批量试验,2000-2003年陆续建设完成。相关人员1991年确定后,定期更换并稳定轮替,首任团队领导为邹兴博士。
“闭锁帷幕”原理为基金会演绎部提出的“叙事域自修补”理论和“因果律自洽化”现象。二者的简要阐述如下——
- 叙事域自修补:当某一元素被抽离其所属叙事域时,如果该元素的抽离不在根本上影响叙事域稳定,叙事域便会自行调整以填补“缺口”。同样,将某一元素从外部置入一叙事域时,只要不影响叙事域的根本稳定,叙事域也会自行调整以消化“突出部”。
- 因果律自洽化:在观测到的叙事域自修补案例中,部分本应导致CK级重构情景,但相关重构并未出现。实验证实,本时空/宇宙的因果律能够自动“修正”以协助平抑叙事域的微小扰动,进而抑制CK级情景出现的风险。目前,演绎部将因果律自洽化视为叙事域自修补理论在本宇宙/时空的体现。
基于上述原理,SCP-CN-1871的简要工作流程如下:
- 将“探针”发射至本叙事域外预定地点
- 通过“探针”将选定参与者的基金会相关信息抽离本叙事域,激活叙事域首次自修补
- 项目人员执行本叙事域外操作,剔除“探针”内一切信息的“基金会特征”
- 将处理后的“探针”内信息置入本叙事域,激活叙事域二次自修补
- 将“探针”内的“基金会特征”信息置入本叙事域,激活叙事域三次自修补
- 回收“探针”
为了防止剔除操作出现问题,参选人员的个人资料需要一定程度的修正,如退回“基金会之星”勋章并改为对应评选的提名。这是为了防止信息纠缠过于密集,进而规避叙事域不可控的自修补。
“闭锁帷幕”的设计目的,是终止GOI及知情组织对离职人员愈演愈烈的各种形式侵害。自1980年起,中国分部在内的基金会各部不断升级和改进“重生”计划等相关措施,但仍然无法将相关事件的数量和恶劣程度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基金会各部决策层及O5议会在此之后达成了一个较为保守的共识——在所有GOI和知情组织形成统一联盟之前,这种形势是无法在根本上得到改观的。
频繁出现的离职人员人身安全问题,确实有效降低了基金会的运作效率。同时,大量案例的复盘表明,发动攻击所用的资源,相比基金会为“重生”计划投入的资源总是更少。面对传统手段无法解决的长期、系统性“失血”问题,基金会开始在极小范围内尝试用异常解决问题,但收效甚微。
转机来自中国分部演绎部对叙事域的研究。演绎部研究结果表明,本叙事域的“构型”有着明显的人为设计痕迹,本应“均匀”的叙事域存在大量信息富集点,其中之一明确指向基金会。扰动实验表明,《基金会离职人员人身安全问题案例汇编(1980-2020)》中绝大多数难以解释的“巧合”,都能归结于叙事域“构型”。这一“构型”天然引导叙事域信息流向并扰动富集点,结果之一是强化所有GOI与知情组织对基金会的干涉倾向。因此,不论现实原因为何,各GOI与知情组织对基金会的干涉倾向是“先验性”的,即被本叙事域“构型”所决定的。
由于本叙事域的“构型”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贸然“填充”指向基金会的信息富集点可能引起不可控的后果。不过,扰动实验表明,将少量信息除去“基金会特征”后重新置入信息富集点,叙事域会在自修补过程中将其“排出”至均匀部分,并根据重新置入的“基金会特征”衍生出维持富集点结构的信息。这将令相关信息规避叙事域“构型”决定的扰动,反映在现实中,便是相关实体存在不再成为GOI及知情组织“先验性干涉”的目标。
由于本叙事域维持其自身结构的倾向,“处理”部分离职人员不会对基金会日常运转造成影响。通过对本叙事域“构型”的创造性利用,SCP-CN-1871不可复现的关键设备“探针”被制造出来。而将相关人员与设备一同标记为SCP-CN-1871的原因有二:
- 作为反复脱离和进入本叙事域设备的直接操作者,如果设备受到某种影响,操作者也将受到相关影响
- 如果设备长时间运转必然出现的信息黑域不再可控,操作者需和设备一同被处理
自正式投入使用以来,SCP-CN-1871累计为基金会中国分部处理了1058名离职人员的信息,为其他分部及总部处理了501名离职人员的信息。当前,他们遭到GOI及异常侵害的次数为0。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