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一个无害的,罕见的,天空中的奇怪光晕则不会有多少人关心……
边界勘定人数据库管理员提示
以下为CN-3068文档的过期版本。如需查阅更新版本的文档,请前往页面下方。
项目编号:SCP-CN-3068
危险等级评估:Necropsar(未确认)
收容措施建议:由于CN-3068的异常性尚未被确认,且显现位置位于对流层顶,且暂未展现出危害效应,收容暂时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基金会联络处已与出现过此现象的地区的气象部门与天文/气象相关爱好者社群建立合作以收集有关CN-3068的更多信息。
描述:CN-3068为一类特殊的大气光学现象。其表现为遥远的点光源(如太阳,月亮)周围(视半径≤5°)出现的白色近圆形光环。多数情况下为椭圆形,少数情况下会出现不规则扭曲或多圈光环。
其第一个可信的记录出现于1987年,在此后的数十年中在世界各地偶有发现。此现象极为罕见,平均每年仅有不到1次记录,但截至目前全球已经有约20次观测记录,所以无法解释为“极其罕见的巧合”或类似情况。其表现形式类似于冰晕现象,因此被怀疑形成原因与冰晕类似,都是由大气中悬浮的冰晶对光线的折射与反射产生。但与其他常见冰晕不同,研究者尚未成功对其形成过程进行合理的光学建模。在模拟中,显现出类似效果需要较为不合理的条件,如几何形态奇特的薄片冰晶,与整片云中冰晶的同向排列。而那些形状更为奇特的CN-3068实例,如包含多圈光晕/光弧和扭曲形态的报告,则无法被任何理论合理解释。于是,此现象被基金会以潜在异常为原因关注,并赋予了异常项目编号。
通过探空气球对产生此现象的冰晶组成与形态进行调查的计划已被研究,但由于其出现位置的不确定性与冰晶样本的脆弱性,此类调查计划最终被认为可行性较低。
更新 于2021.2.19
特殊状况勘察项目15-3068-CN
概述:于2021年2月17日凌晨,工作于吉林省气象局长白山天池气象站,同时也是一名基金会兼职调查员的陈█观察到了一次CN-3068显现。但与通常的显现事件不同,产生此次显现的折射介质并不位于对流层顶部,而是位于海拔约2600米的对流层下部。这让位于2623米海拔的长白山天池气象站可以收集到使得CN-3068显现的折射介质样本。
调查记录:
我不确定这篇文档是否应该被命名为“调查记录”。因为这次,不是我去寻找异常,而是异常找上了我。
当天凌晨十分寒冷,气象站的温度计记录到了-40度的低温。前一天我们所在的地区经历了一场罕见的暴风雪,由一个强劲的温带气旋引发。来自西伯利亚冷高压的寒冷气团与前些天从太平洋回流的湿润空气碰撞,产生的热对流将低层的水汽抛向高空,使其凝结成大量的冰晶和雪片。我们的设备被近一米厚的雪淹没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太阳尚未升起的时候就在观测场里清理积雪。
当我们刚刚把测雪板上的积雪测量完并清理干净的时候,我抬头看了一眼月亮。当时正是满月,明亮的月光照在白色的积雪上,让我们的清理工作几乎不需要额外的照明。就在这个时候,我注意到月亮的周围似乎有一圈模糊的光晕。我用手指遮住月面,让光晕不至于淹没在月光中——这时我能确认我确实看到了一圈椭圆形的光晕。我在此之前也读到过未解冰晕的传说,于是我马上认出来了这正是传说中那种东西。我拍摄了照片(已于附件中上传),就在这时,我注意到远处气象站门口的照明灯周围也出现了一圈椭圆形的冰晕,只不过要在垂直方向上拉长很多——这正是这种冰晕在光源角度较低时的形态,而灯光能投影出冰晕,说明这些冰晶不在遥远的高空,而是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我打开手电筒检查了一下刚刚清扫干净的测雪板,上面确实有少量冰晶沉降。
在完成了大多数设备的清理工作后,我难掩激动的心情,从设备房中拿出了一台光学显微镜,试图观察这些冰晶究竟是什么样的。可惜我太激动,竟忘了等载玻片冷却,于是沉降到载玻片上的冰晶悉数融化。我只好把测雪板上已经沉降的冰晶扫到一个塑料袋中,然后把塑料袋放到气象站站房的背面,祈祷白天的温度不会将这些珍贵的样本升华。
随后我再次回到了显微镜前,这次载玻片已经冷却,所以沉降的冰晶并没有像之前一样融化。就在这些冰晶中,我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它们像是那些六角形的薄片冰晶,但表面更光滑,而且……有一些精细的结构。它们反射的光似乎有些微的,像是水面上的油膜那样的虹彩,但只是勉强能被肉眼观察到。我用手机对准显微镜目镜拍了些照片,也在附件中。
当时的天气实在的太冷了,我做完这些观察,手就已经被冻的失去了知觉。然后我迅速的跑到了温暖的站房中,等我重新让自己冰冷的手脚回温,再出来的时候,那微小的椭圆形冰晕已经消失了。
当时我马上向基金会报告了这一发现,第二天,基金会的联络员就开车来用车载冷冻样品保存柜取走了那些样品。对这些样品的研究由基金会研究员写在接下来要发布的研究报告中了。
研究报告:
撰写人:李██研究员
研究设施:吉林省██林业局下辖生物实验室
研究时间:2021年2月18日
我承认这次研究存在诸多遗憾,但情况突然,这已经是我手头能马上筹措的最好的研究条件了。我工作的实验室并没有足够好的低温实验装置,所以我只能尽可能在观察前把载玻片冷冻,在相对高的温度破坏样品的形态前尽可能记录多一点东西。
样品的保存状态十分糟糕——尽管只经过了一天,样品的形态就已经不如陈█拍摄的那些照片里一样完整了,而实验室的气温还在迅速破坏样本的形态。附件中202102180012.mp4这个视频记录了我拍到的唯一一个形态较为完好的样本,可以看到,在显微镜白色背景光的透射下,样品中的一部分结构确实显现出略微的蓝色。以及,它在温度上升到0度以上后,在熔解出的小水滴中,似乎确实残留着少量发蓝色的透明膜片。受限于实验条件,以上就是我这次能得出的全部观察结果了。我甚至尝试用实验室的PCR仪和测序装置对其进行DNA测序,但样本量太少,被破坏的太严重,或者它根本就不是个有DNA的生命——总之,没有什么有效的结果。
根据以上调查,对项目的描述已更新
项目编号:SCP-CN-3068
危险等级评估:Necropsar(未确认)
收容措施建议:由于CN-3068的异常性尚未被确认,且暂未展现出危害效应,收容暂时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基金会联络处已与出现过此现象的地区的气象部门与天文/气象相关爱好者社群建立合作以收集有关CN-3068的更多信息。
对特殊状况勘察项目15-3068-CN中回收的CN-3068-1样本需进行深度冷冻保存,以保持其形态与可能的生物活性不受进一步损害。一套能在CN-3068-1出现的环境中进行样本收集与保存,并将样本以原始状态送至低温实验室中的转运系统正在开发中。
描述:CN-3068为一类特殊的大气光学现象。其表现为遥远的点光源(如太阳,月亮)周围(视半径≤5°)出现的白色近圆形光环。多数情况下为椭圆形,少数情况下会出现不规则扭曲或多圈光环。
其第一个可信的记录出现于1987年,在此后的数十年中在世界各地偶有发现。此现象极为罕见,平均每年仅有不到1次记录,但截至目前全球已经有约30次观测记录,所以无法解释为“极其罕见的巧合”或类似情况。其表现形式类似于冰晕现象,因此被怀疑形成原因与冰晕类似,都是由大气中悬浮的冰晶对光线的折射与反射产生。但与其他常见冰晕不同,研究者尚未成功对其形成过程进行合理的光学建模。在模拟中,显现出类似效果需要较为不合理的条件,如几何形态奇特的薄片冰晶,与整片云中冰晶的同向排列。而那些形状更为奇特的CN-3068实例,如包含多圈光晕/光弧和扭曲形态的报告,则无法被任何理论合理解释。于是,此现象被基金会以潜在异常为原因关注,并赋予了异常项目编号。
使CN-3068得以显现的折射介质被编号为CN-3068-1,其大多数时候出现于对流层上部,少数情况下也会于对流层下部较低的高度出现。但不论如何,CN-3068-1都需要很低的气温(<-30℃)才能存在。其形态类似大气中常见的六边形冰晶,但具有略微发蓝的色泽,在大部分熔化后仍然保留少量结构,对其成分的分析正在进行中。目前,对其的成因有数种猜想,包括氨水合物的结晶,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的气溶胶成为冰晶凝结核,或微生物活动的结果,但都未被明确验证。
更新 于2021.8.8
事故报告:
于2021年8月5日下午,一场雷暴袭击了吉林省██林业局下辖生物实验室所在的区域,冰雹和大风导致了实验室的供电中断了约3小时。电力中断导致实验室的冷冻样品保存柜停止工作,目前已保存的全部CN-3068-1样品均已损毁。由于样品量过少,对样品残骸的成分分析未得出明确结果。
研究笔记:
我很抱歉,过去几个月中我的本职工作太过繁忙,导致我忘记了对这些样本进行详细的研究。直到我在停电后的冷柜里翻出来了那个写着标记的塑料袋,我才想起来还有这样一个样品等待检查。如果能在过去几个月里抽出哪怕半天,或者停电时间再晚两天等到实验室的拉曼光谱仪就绪——但这些样品已经确实损毁了。在拉曼光谱仪组装好之后,我进行的第一个检测就是看看塑料袋里剩余的这些水珠里有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成分——结果是没有。这些样品太少了,最多不超过一毫克,保存环境中杂质带来的噪声太大,即使有,也被淹没在杂质的结果中了,就像是这个光晕难以捉摸的出现与消失一样。
更新 于2027.10.5
特殊状况勘察项目79-3068-CN
概述:在过去5年中,由于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CN-3068被记录的频率逐渐上升,已经达到了平均每年5次的程度。截至目前,较为可信(且带有高清照片和详细的时间地点描述)的对CN-3068的记录次数已经上升至约40次。经过统计,我们大致总结出了CN-3068的出现条件。然后,我们设计了一套由探空气球携带的高空冰晶样本采集装置,此装置理论上可以无损的将高空寒冷区域的冰晶样本带至地面,以供进一步研究。
研究报告:
撰写人:冯██研究员
研究设施:合肥██████大学航模队工作室
研究时间:2027年10月3日
我在加入基金会之前就很喜欢气象学,也曾经关注过各类大气光学现象。通过学校社团招新加入了基金会,在数千个项目里我马上注意到了CN-3068正是那个我曾在气象爱好者前辈口中听过的未解之谜。非常幸运的是,近些年我们已经建成了一套对大气现象的民间观测记录网络,我们已经比10年前拥有多得多的对这一现象的良好记录。在论坛里大佬的帮助下,我们确实找到了这种现象出现的规律——它主要出现在中高纬度地区,大多数时候出现在高空的薄卷云中,少部分时候出现在近地面的冰雾中。它总是出现在强冷空气或温带气旋过后,出现的高度温度介于-30℃到-50摄氏度之间,湿度较高但并未达到形成厚云的级别。我们成功用这些规律预测了3次CN-3068的显现,尽管误报率还是很高(预报15次,实际出现3次),但已经比瞎猜好很多了。
接下来,我参考了一些开源的业余探空气球方案,用能买到的零件自制了一个小型的采样装置。这个装置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带舵机能遥控开盖的保温泡沫箱,里面放了一张折成凹槽形的铝箔纸,铝箔纸下方放上一些干冰保持低温,底下再戳一些平衡气压用的小孔,再挂到一个足够大的市售探空气球底下。理论上这套装置能在预定的高度被遥控打开盖子,让周围的冰晶尽可能落到里面,然后关闭盖子,用电热丝切断气球的线,打开降落伞,在泡沫箱的保温和干冰的冷却下把样本保存到落地,直到我们带着低温样品箱来到现场。具体的设计方案和制造过程已经放在附件里了。
更新 于2027.10.17
调查记录:
撰写人:冯██研究员
调查地点:安徽省明光市
研究时间:2027年10月17日
非常兴奋!我们在完成采样装置之后的第一次实战来临了!根据各大超算的预报,今天安徽东北部地区有大概率会出现CN-3068所需的环境。这天正好是周末,于是,我和我们学校边勘社的几位社员马上租车前往了那里。你猜怎么着?我们真的看到CN-3068了!我们马上按照计划,在头顶没有飞机航线的地方放飞了探空气球,这次我有信心采集到可供研究的样本。
10月17日晚上9点10分更新:降落伞没完全打开,泡沫箱落地时被震碎了。转运到实验室后对铝箔纸上收集到的冰晶的检查没有发现异常现象。或许是我们没有在正确的高度进行采样,或许是因为保存的还是不够恰当,或许是在着陆的时候那些特殊的冰晶被震飞了。看来特殊状况勘定比我之前想的更难。
更新 于2028.1.24
研究笔记:
撰写人:冯██研究员
这段时间并没有新的CN-3068出现,所以我们只是对这个采样装置进行测试和改进。上次的问题应该是气压高度计设置错误导致的,在这几次实验中,我们加上了GPS高度计作为备份,另外加上了温度计和摄像头,并增加了实时数据传输功能。哦对了,有一个好消息:基金会装备部的人对我们搞的这个东西评价很高,说这套装置可以用来调查很多其他高空异象。在寒假刚刚开始的时候,装备部那边的人还过来亲眼看了我们的演示。他们说,我有成为基金会装备部正式研究员的潜质!
更新 于2029.8.10
研究笔记:
撰写人:冯██研究员
这个项目似乎逐渐被基金会淡忘了。我们自己设计的侦查无人机成功完成了几次勘察项目的飞行侦查,我们又和气象局合作,用我们的探空气球的小规模量产版进行了大气层联合探测。更重要的项目接踵而至,而一个无害的,罕见的,天空中的奇怪光晕则不会有多少人关心。最近两年,CN-3068的出现也变得更少了,不太清楚是气候变化的原因,还是只是因为更少的人关心这件事。这些笔记,和这些对空探测装备的设计就留在基金会数据库中吧,或许在未来是什么时候,会有人再次想起这个项目。
更新 于2040.7.14
特殊状况勘查项目 83-3068-CN
概述:在2040年对流层立体观测项目期间,国家气象局ARV-305号高空探测无人机的云粒子测量系统检测到卷云中的部分冰晶存在异常的吸收峰与几何形态,同时地表观测人员观测到了一次CN-3068显现。研究团队向基金会报告了这一发现,随后,探空气球采集的云粒子样本被送至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溶胶实验室。
研究笔记:
撰写人:杨█研究员
如果不是这一次CN-3068-1如此真切的展现在人类眼前,我们可能都不会想起来基金会尘封的数据库中还有这样一个等待确认的异常。
在我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听说过有关遥远天空中的未解光晕的故事。回想起来,正是这个故事在我的心中埋下了大气科学的种子,在之后的许多年中,我顺着这个故事找到了世界气象组织的国际云图鉴,加入了气象爱好者社群,考入了顶尖的大气科学院系,又在其中结识了基金会,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边界勘定人。
我相信我们距离解开CN-3068的谜团不远了,初步的研究报告已经上传。
研究报告:
撰写人:杨█研究员
研究设施: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溶胶实验室/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实验室
研究时间:2040年7月10日
对疑似CN-3068-1的样本的初步分析表明,其成分中80%是冻结的水,15%是液态的浓氨水,剩余5%是较为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吸收光谱测量表明,其对红光和近红外光存在反常的吸收,而可见光与红外显微成像则发现其中似乎只有部分区域存在这种吸收。其形态为正六边形薄片形,一面略微凸起,另一面略微凹陷,似乎能够在空气中稳定保持凹面向上的悬浮姿态。对其的全息光学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后计算出其折射出的冰晕形态可以较好的与地面观测的冰晕形态吻合。由此基本上可以确认这些样本就是产生CN-3068现象的折射介质。
由于其化学组成和有序的结构表现出生命的特征,在完成上述研究后,团队建议将其转移至生物类实验室进行研究。经过约2个星期的低温环境搭建,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实验室对其的研究开始。
在冷冻状态下使用透射电镜对其进行扫描的结果显示,其内部存在膜性细胞器与疑似遗传物质和核糖体的结构。随后,对其的基因测序显示其具有以DNA为基础的遗传物质,并且在遗传上与古菌界生物最为类似,但存在大量关键基因与任何一种已知生物都不同。进一步分析表明,其外侧在薄片冰晶中延展的细胞器上具有一种未知的色素,在红光和近红外波段具有较高吸收率,推测为一种特殊的光合色素。对其形态与显微结构的详细描述,与初步的生物化学分析已交由《Nature Microbiology》期刊编辑部发表,预计于本年9月见刊。
根据以上调查,对项目的描述已更新
项目编号:SCP-CN-3068
危险等级评估:Explained(已解明)
收容措施建议:鉴于项目本质已被基本理解,且未发现其对人类的危害效应,本项目无需特别收容。由于其对生物学的潜在研究价值,对CN-3068现象的观测和对云中冰晶与高空悬浮物的调查和采样应继续,以继续研究CN-3068-1的生活史,分布,演化历史,以及生物化学特征。
描述:SCP-CN-3068为一类特殊的冰晕现象,由一类特殊的漂浮于高空生活的自养微生物(CN-3068-1)的冰制透明外壳对阳光的折射产生,其形态可以被光学计算程序通过CN-3068-1外壳的形状预测。
CN-3068-1为一类自养微生物,形态类似一个一面略微凹陷的正六边形圆盘。根据基因测序结果,暂时将其分类在古菌界下,但这一分类有可能因未来的研究变动。其主要漂浮生活于对流层上层的寒冷气流中,目前尚不清楚这种生物是如何演化出如此奇异的生活方式的。其细胞液中存在高浓度的氨,这使其细胞液在最低-60℃的低温下仍然不凝固,其特殊的蛋白质结构也让其在如此低温下仍然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CN-3068-1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细胞壁,取而代之的是其会从细胞膜分泌出水,使水在细胞外定向结晶,以形成一个大致在平面上扩张的外壳。目前尚不清楚其是如何控制冰晶生长的方向的,推测这与其细胞膜外具有特殊结构的蛋白有关。
其光合系统与已知的任何一种光合生物均不同。其使用一种特殊的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光线,这也导致在地面上观察,其集群并不会导致明显的天空颜色改变。对其光合系统的研究还在进行中。
其具有用于将大气中的氮气和水转换成氨的细胞器,这大概率就是其获得细胞质中的大量氨水的方式。目前尚未知晓其是如何获得磷与钾等在大气中几乎不存在的元素的,一项研究指出其多出现于对流风暴或沙尘暴结束后的大气中,因此目前主要怀疑其通过地表扬尘获得这些元素。
目前自不同区域的大气中采集的CN-3068-1中均存在数类肉眼可辨认形态差别的个体。这些个体究竟是同一物种的不同生长阶段还是不同的物质,尚等待进一步的研究。
边界勘定人数据库管理员提示
由于本项目已被确认为非异常,本文档将被锁定编辑,除非未来其显现出新的异常特性。
页面版本: 30, 最后编辑于: 12 Oct 2024 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