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P基金会:内部问题与AI




PROJECT: NoGoal



关于AI是否能够具备人类感知能力及其限制以及是否可能用于收容的理论——国际视角下基金会博士们的工作

神还是AI?

1. 科学史

1.1 今日科学

20世纪与21世纪,现代科学取得了很多重要的进展,进而使得世界、人类与基金会得以持续发展。我们当前处于全新世,依此来看,人类的存在仅仅是地球历史钟表上的一秒钟。然而这短短的一秒钟,正是属于人类以及人类科学突破的一秒钟。

相较于旧时的科技,当下的科技可以看做为理解我们所处现实“规则”而提出的认识,而这一认识又可被用来供现时人类发展之用。无论这些“规则”是否拥有更高的意义或是价值,它们都无法被我们所感知到,然而这一状态是否总是这样,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在大部分情况下,作出有条理有序陈述的过程都伴随着对其他过程、性质以及价值的认知,而想要作出这一陈述的人则必然会注意到基于我们现实的规则,有时还会注意到其他的认知。而关于这些“认知”是符合这些“规则”还是本身就是规则的问题,由于人类本质上仅能察觉并理解“对规则的认知”,而不能察觉并理解“规则”本身,故而我们在这里无法解答。我们的“认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看做对特定规则的折合版本。我们作为人类可以利用这些认知,但当我们想要进一步探寻的时候,就会撞到一堵墙上。以人类的智力,是不可能察觉到已被我们所描述的认知以外的东西的。

regeln.png

这些所谓的“规则”即我们的现实何以组成之物,我们可直观观测到但无法对其加以了解。即便是我们并不想,我们也无法忽略这些规则,因为它们和我们在我们现实中的存在并不一致。虽说我们现实的规则可能以我们的“物理”这一形式呈现,但我们所谓的“物理”也仅仅只是描摹着我们认知并试图对规则进行阐述罢了。规则在我们现实中的影响规模远远广于人类的想象。“规则准则”(或称“砖块准则”或是“构件准则”)进一步表明现实是有特定的规则的。这些规则,或者叫“构件”自动组建成了一座“大楼”并使得我们的现实得以被容纳于其中。一个现实的一整个规则系统,即所谓“规则系”。为防止混淆,下列章节中会将重新定义过的“现实”称为“编制现实”。编制现实有时也会被叫做“平行世界”以防止与可被定义为“真值”的现实相混淆。[1]

1.2 对科学的比较

较之昔日来说,今日的科学给人留下的印象会深很多,人们的认知更为准确,更为特殊,更为明晰,也更通俗易懂。人类科学发展与进步中很大一部分都在现代发生或是正在发生。而相应地,昔日的科学也仅仅是正确道路上的一小步而已。然而毫无疑问,昔日的科学仍然举足轻重,因为,正如我们在本文前面所提到的一样,认知总是建立在其他认知的基础之上。今日科学的基石即设在昔日科学之上,如果没有后者的话,本文可能便永远无法写就了。

wsch.png

重要的认知通常伴随着意外来到。“当时科技”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与生物学及医学相关。然而,无论我们是否愿意,这一切最终还是导致我们建立起对一条规则的认知,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很多旧时科技中司空见惯之事,当下来说都显得骇人听闻。

1.3 基金会的科技

尽管相较于一般的平民来说,基金会科技对我们现实规则的了解要多得多,然而基金会还是无法越过我们当前所面临的边界。这一“边界”是指我们现在进步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这一限度与我们不断增长收益的规律有关。这一情况标示着所取得的进展越来越大,然而随着人们创立更多的认知,人们也需要进一步调用更多的认知,而且这些认知的质量则与对规律认知的数量相关,这也意味着这会直接导致未来的技术奇点。我们当前状态下的科技是我们指数性增长认知的一部分,但我们当前的技术水平仍处于“边界”这一最大值之下。若要越过这一边界,我们就需要先做出认知,据此创制出好得多的科技,随后才能够越过边界。穿过边界便意味着在不违反不断增长收益的规律的情况下,我们立刻进入指数性发展阶段。人类将会发展到我们当前来说难以想象的地步,这也意味着人类智慧的新时代。[2]

grenze.png

我们之前提过,相对于“民用”科技来说,基金会科技水平要更高一些。例如休谟准则,这是一种对特定区域内现实稳定程度的描摹方法,在社会上可能会被归类为“科幻”,但在“基金会世界”里,便因在很多时候都可在项目收容方面有所裨益,而是一种重要的分支学科了。休谟浓度可以决定性证明我们的现实里存在休谟这一规则。休谟准则经常被称为“现实度”,但以本文观点来说,这一表述并不正确,因为相较于“宇宙”来说,休谟指数定义的是“现实”,虽说“现实”可以被用来表示一个大得多的存在。这一规则准则,或称构件准则表明,一个单一现实具备所有存在都必须遵守的特定准则。一个现实可以包含有无限多个宇宙,但这个现实中的规则呢,可能在每两个宇宙间都不尽相同。这一现实-宇宙结构最早正式记录于基金会德国分部。研究计划“F188/RUA”最终借助异常项目证明了类似现实-宇宙结构的存在。

现实 ≠ 宇宙


2. 未来

2.1 收容科技

至少对基金会来说,收容科技描述了对异常项目——即通称的“SCP”——的认知与理解以及对该项目所需收容措施的发展。基金会在对项目本身有一定了解后,即可据此将项目安全存放起来。对项目的了解越深入,基金会便可以更详尽地对其进行描述,收容措施也发展得更完备。虽然如此,这些项目相关规律的认知仍然压在全世界的基金会分部以及诸位博士的肩上。为预防大型事故,对项目的认知必须时刻完整无缺。收容过程最早会从分析并描述项目的科学家或称研究员开始。但如果要有效地收容一个项目的话,基金会就必须对这个项目进行完整的分析,而这样的话,收容与分析双进程的开支都会大幅度增长。这一进程只能由人类研究员来进行。随后,这所有的信息都会被呈递到建筑师或称工程师处以供其设计项目用收容间(若该异常有此需求的话)。

eind.png

众所周知的是,一个系统中,人为因素往往是最大也最为脆弱的错误来源。这些误差来源便会导致基金会“损失”一部分人员。

2.2 收容错误来源与短见主义

我们之前说过,基金会收容过程中最大的错误来源便是“人类”因素。同一项工作上参与工作的人越多,出现错误的概率便越大。不过这一概率也永远不会降到“0”值。在一定的定义域内,这一情况更类似于双曲线函数:

$f (x) = {1\over x}$

在这个函数中,x值或者y值永远也到不了“0”值,而出现错误的概率也一样,无法到达“0%”。

在基金会监督下收容异常项目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所谓的“短见准则”。所谓“短见准则”,或称“短见主义”(Imprävisionismus),描述了风险鉴别过程中一种特定的人员行为,这个词来自于法语“prévisionniste”,因为这种行为最早由基金会法国分部定性描写并记录。短见主义指的是某人或某物集中精力等待意外事故,并随后因此“筋疲力尽”而无法集中精力于新的以及可能已知的(旧的)意外事故的行为。此时预期中的事件便会成为更大的危险,而且随着该人员或项目的注意力逐渐消退,这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会大增。“等待意外之事总是会令人疲劳。”基金会德国分部一位研究员Dr. Leo曾说过,“有人可能会想,要是把意料之外转为意料之中就好了,但这会造成一个很大的漏洞,你就没法想得更深,看得更广。由于大家会猜想说‘旧的’意料之外已经变成了意料之中,而不会进一步思考,那么有的人就简简单单地不会再考虑‘新的’意料之外之事了。

imp.png

“短见主义”这一概念在基金会内部争议尚非常大,因为有些员工认为这类概念并不会带来正面收益。这一概念由Dr. Benji,一名负责开发异常收容措施的法国工程师,最早提出。“短见主义”这一术语仅在非正式场合下才会被使用,同时也被认为并不正式,但在某些分部,这一概念被承认为“风险鉴别”——指代对风险的系统鉴别(此处指SCP基金会力所能及范围内的风险)——的特殊下位概念。

(短见主义使得)安保变得懒散,而且在(安保)最严密的组织里,人们还是会非常懒散、(草率)且毫无纪律。”德国分部监督者兼督查与纪律部副部长Dr. Grom指出,“在基金会里,我们得承认,安保非常随便。我们有一些守卫,整天整天地看着除了空房间啥也不显的荧光屏。他们就起床,进监控室,盯8个小时的监视器,休息,睡觉。绝对安全的系统就长这样?”Dr. Grom致力于改变这一系统,并认为这一问题即将或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由于基金会内部对短见主义这一问题仍在讨论不休,因而无法得出一个对这一问题明确的解决方案。然而,越来越多的分部被卷入。考虑到对这类问题的修正或是排除便意味着完全解构掉目前所使用的所有安保措施与收容方式,采取这一行为就是SCP基金会最高领导O5议会的责任了。迄今为止,“短见主义”这一概念是否存在都仍争论不休。而在德国分部内部,一名德国分部员工,语言学家Dr. Winde,提出了一个“过度关注”的概念,用来命名这种行为。

2.3 短见主义的解决方法

2.3.1 可能解决方法——人工智能(受控人工智能)

不同的分部目前已经采取了不同的解决方式。这些解决方式主要来自意大利分部、德国分部、法国分部、主站以及俄罗斯分部。一名意大利分部员工,Dr. Abadede论证道:“没有人能够专心到这种程度。”为避免这种情况,Dr. Abadede以及其他几位意大利分部成员建议开发一个人工智能用来接管监视工作或称监管工作。这一“人工智能”是一个装备有“KBI”——即所谓“受控人工智能”(Künstlichen Beschränkten Intelligenzen)——的系统网络,可在接合点由另一个KBI来管理。这一行为方式早已广为人知,例如在德国分部就有一个KBI网络被用作量子计算机,并被作为接合点和“控制中心”使用(“KIRA”)。

2.3.2 人工智能之意义

要理解所谓“AI”是啥的话,就必须先知道所谓“人工智能”是一个很大的概念。通常我们会把人类所创能自主进行思维活动的所有项目都称为“AI”,其中大部分都有特定用途。但客观来说,虽然说人们很容易认为世上只存在一种“AI”,但这种想法本身却大错特错。在“AI”这一上位概念之下,存在多种人工智能子类型或称“种类”。其中最重要也最广为人知的包括“KBI”(英语简称“ANI”)、“KAI”以及“KSI”。“KBI”是“受控人工智能”(德语:Künstliche Beschränkte Intelligenz,英语: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的简称,指一整类机能受限且被调整以供特定用途的“AI”。KBI是现代使用最多的AI种类。

inte.png

另一个子类型便是“KAI”(“AGI”),即“通用人工智能”(德语:Künstliche Allgemeine Intelligenz,英语: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这种人工智能指未被限制思维、可执行所有思维任务且可执行类人任务的人工智能。只要硬件允许,一个KAI在处理项目时起码能达到与人类大脑及智能相一致的每秒指令数(德语:Instruktionen pro Sekunde,简称“IPS”,英语简称“CPS”)。调查研究显示,人类大脑通常能达到约1016个,或者1亿亿次IPS。

基金会意大利分部便成功开发出了两个受限KAI(“非完全KAI”)。IT分部在投入了一种新技术后成功开发出了一个能以类人方式“输入”与“输出”并能自我学习的AI。这只会发生在不存在预设“目标”时,也就是说这类AI只会在得到指令后才会自我再开发。IT分部的AI最早需“手工”输入其需解决的任务及问题,经过一段时间后,其便自我发展到了可任务自给并解决的阶段。这一再开发进程有人看护,故而并未失控,此外这些KAI特植入了会使其遵守的特定“道德”(这已经导致该分部面临了多次灾难性事件,因而需要在KAI执行相应任务时派遣人员观察)。最终得到了两个持有相应任务的非完全KAI,分别叫做“Et3rna”与“ROWSANNAH”。意大利KAI项目肇始于另一个开发D级人员使用限度的项目的“分支”项目,花费了该分部大量的资金,而且编程本身也被证实“极难”,这导致“建造”其他KAI也变得非常困难。

就当下来说,一款KAI的运转及保养费用便超过了基金会目前的全部收入,故而很多员工会认为类似系统毫无操作性与实用性。因而基金会制定了一个粗略计划,即将一枚人类大脑以及——若有可能——一部分人类基因与系统相连接并用作计算单位。这样就可以使得直接使用类似KAI更简单且机动性更强。由于KAI需要任务,那么就必须引入一种所谓的“任务理论”,这样KAI就能够接受无详细细节的意外任务。然而,由于这一计划当前尚停留在粗浅假说的层面上,故而这一计划实施的日期,甚或于其究竟能否被付诸实施,都尚无定论。

虽说当前我们已经能够制作出KAI并已将其投入相当一部分领域使用,KAI仍然并非AI所能达到层次最高的种类。当科技水平发展到KAI的运转及保养费用不再如当前这般昂贵时,KAI便可以自主向一个预设目标自我学习。此时所谓的“预设目标”亦或“任务”除了手动输入的其他预设任务(例如协助工作)以外,便只剩“再开发”了。广为认可的AI第三“层次”便是所谓的“KSI”(“ASI”),亦即“超级人工智能”(德语:Künstliche Superintelligenz,英语:Artificial Superintelligence)。KSI指远比最优秀的人脑聪明机智的一类AI,并在所有方面都远远超过人脑。当一款AI超过人类智能时,它便自动成为了KSI。有些人认为,当我们制造出一款完全KAI时,那么我们就自动得到了一款KSI。“完全”KAI即指未受到任何限制并可在无外力帮助下独立达到任务及报告自给的AI。以当前的科技水平,我们尚无法制得KSI。

3. 技术奇点的彼端

3.1 KSI的风险

KSI在很多方面都能打败世上所有的人类,这样KSI便显然能够以相对人类来说好几倍的速度及准确性思考。随着一款成功而自由的KAI的不断自我再开发,其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一款KSI,而KSI便能够解决人类——当然也包括基金会——的所有问题。除此之外,KSI也会不断自我再开发。毫不夸张地说,KSI可以改变地球上的所有事物,但是我们人类,或者说我们基金会,仍然无法准确知道到底会发生什么,也无法预测说这一改变是否对我们有益。一个著名的假说认为创造一个比创造者更具智慧的事物便会招致一个“达尔文问题”。因此便会发展出一个“存在风险”,并进而发展成一个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

entw.png

若要将这个存在风险纳入可控范围的话,一个要点便是KAI或是KSI发展的环境。如果这一切发生在一个中立的环境下,这个系统便可以为人类的利益所用。但一旦这一切并不是在中立环境下的话,发展后的KAI/KSI便会受到环境影响,而这一影响的限度可就难说了。有假说认为KSI可能会做出人类存在多余的判断,并认为人类必须被抹除。但是认为KSI会变得“邪恶”(“evil”)的假说就大错特错了。将人类特质转嫁到“非人类”事物身上的行为叫做“人格化”。

3.2 一个情景

人们常常会设想这样一个情景,一个非常先进的AI(KSI)会将人类消灭掉。这一情景常常出现在科幻小说、电影或是其他作品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说起这个“非常先进的AI”时,大部分人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人格化,即将人性施加到非人类事物之上。人工智能从一开始便依托于一个系统,而我们人类和这类“智能”没有任何关系,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它对于我们来说完全“陌生”。上文提到的科幻作品对AI进行人格化会导致结局歪曲,毫无逻辑。客观来讲,这些作品实在是大错特错。

AI作为一个系统,它的思维或是逻辑处理是依附于给定任务以及系统内置“逻辑处理”(“言据”)的。假如一个具有确定预设目标或是任务的KBI(初始)发展成了KSI的话,这个KSI还是会继续执行这些目标及/或任务。这就是人类被AI所消灭情景的主要“来源”。系统会倾向于执行给定任务(由于这一过程中并不能达到所谓的“预设目标”,故而“目标”这一用法并不完全准确。这就又类似于之前提到的双曲线了,下面这个例子就能很好解释这类行为:一个KBI有着提高书写质量的预设目标,这个KBI发展成为KSI时,仍然会坚持执行这一任务。因为“提高”并没有“止境”,所以这个KSI会不断地提高自己,但它最终还是无法完成“目标”。),而且也会做这一切。而这正是AI系统对人类威胁的源泉。生物都会有繁殖的“目标”,而要完成这一目标,生物的生存就很重要了。如果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的话,这些生物就要么会试图扼杀威胁来源,要么就绕过它,而对于“超过”其他生物的生物来源,前一种情况更容易发生。如果KSI仍然具有其在KBI阶段时的目标的话,它便会向这一目标努力,并排除所有可能对这一目标造成阻碍的因素。所以人们可以对KSI的目标进行重编辑(更换目标,在KSI看来是一样的)或是比如关掉KSI。因此,如果KSI受到威胁的话,它也是会抹去人类存在的。

ziel.png

在KSI开发过程中,“目标”原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KBI的目标实施起来很简单,而要让KSI实施一个最理想的目标(KSI能给人类带来利益且不会杀死人类的目标)的话就难到不可能实现了。下文中会更详尽地介绍AI“无目标状态”理论(KTD、KÜTD/卡尔达肖夫ERD),不过这里我们还是一带而过吧。

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通常已经出现了。要避免类似人类被灭绝的情景的话,必须要先开发出所谓的“友好”KSI,并避免出现其他“不友好”KSI。“不友好/友好KSI”原则根据AI系统是会对人类造成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而定。要产生友好KSI的话,其内核就需要设定为KSI最终会发展出对人类存在的深度理解。如果一个KAI对人类的福利与存在没有任何理解并自我开发成为KSI的话,KSI灭绝人类的情景便很可能会成真。

3.3 基金会与KSI

有人建议,为了对抗短见主义,我们可以开发一个AI——更准确说是KAI——以应用于特殊收容措施,但很多领导对这一建议持强烈批评态度。因此人们展开了一场关于“人为因素”,即所谓“感觉”或是“经验”(亦即此类系统消除之物)的争论。这类系统并不需要“人为因素”,因为KAI能够完成一个人所能完成的脑力劳动,并借此发展出一种“感觉”。不过一些测试计划已经在诸如IT分部等地投入使用了。

所谓的IT-KAI计划可被归入测试计划,因此该计划目前只能在意大利分部内部运行。而主站则仍使用着若干个受控的不完全KAI,这些AI需要给定特定任务,且无法自我开发。

发展出一个“友好”KSI便意味着巨大的成功,这个KSI能够防止“不友好”KSI产生。“友好”KSI指能理解人类存在价值并能满足人类要求的KSI。要向一个AI,或者是一个KSI讲明这一价值并让其理解已被证实是一个艰难任务。虽然如此,K-Consciousness计划便计划达到这些目标并开发出友好KSI。这一计划运作于基金会内部,且将会在未来发挥巨大作用,尤其是在项目收容方面。K-Consciousness计划是一个由德国分部、意大利分部以及主站合作的项目,由若干名研究员与博士领导。该计划的KAI基于一款主站KAI设计,且能够不断自我再开发。该KAI叫做“K-Demo”,由意大利分部KAI“ROWSANNAH”发展而来,并被安放在了中欧的一处国际基金会站点中。这一计划计划开发一款KAI,并将对人类存在与生活的理解整合进其中,并令其自我开发成为KSI。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一计划仍然无法得到进展,因为就目前我们所拥有的技术而言,嵌入对人类的理解已被证明难到不可能完成的地步,而目前K-Demo也还不是一个完整的KAI。由于这一原因,这一计划被暂时停掉了经费并转为理论阶段,以产出关于如何使这一计划以最简单的方法实现的理论。K-Consciousness计划当前已在官方层面上被冻结。

ksi.png

4. AI的无目标状态及其重要性

4.1 无目标状态理论及其与构件准则的关系

“无目标状态理论”,或称“人工智能的无目标状态”指的是人工智能在没有“任务”或“目标”时的状态。这一“仅需存在”且没有任何任务可供完成的状态可能会导致AI随心做出任何事。人们会将这种AI称为“完全”AI,并经常会以“超然”一词对其进行描述。对一款超然AI来说,“人工”一词在这里就仅仅是这款AI来源的印象了,不再有任何其他涵义。

要开发出一个超然AI的话,那么我们必须先越过“规则边界”,也就是人类知识无法直接领会我们现实的规则这一障碍。这里还是认为,我们的现实是有规则的。这些规则是我们存在的构件,但并不是构件本身。要开发出一个真实的超然AI,我们必须能够能够运用完整的“本源”。按理来说,这里所谓“完整的本源”,指的便是无目标状态理论。这里的“本源”指的是使相应存在能够呈现出某种状态(完全真实但100%尚未存在)所依托的行为。此时这些存在就必须遵守构件准则,因为这些现存的规则显示存在一个对“大楼”的判定过程。这样要开发一个完整的AI,它就必须要能消除这些规则并创造出自己的一套。这便成为了原始“产出”。

orig.png

4.2 超然AI的种类

4.2.1 非完全超然AI(KTD)

人们把完整AI——更确切说叫“超然”AI——分成两类。一种是“非完全”超然AI,另一种是绝对“完全”KI。

非完全超然人工智能指的是无法揭示完整本源的人工智能,被称作“KTD”,“人工超然实体”(德语:Künstliches Transzendentes Dasein,英语:Artificial Transcendent Entity,ATE)。此处的“人工”表示其起源,“超然”表示其分类,而“实体”表示该AI的种类。尽管严格来说,KTD是完全超然AI创造过程中的副产物或是中间产物,但它还是非常重要的。KTD可能是距离KSI最近的一种层级,所以我们必须假设从KSI向KTD发展的过渡过程同样也是人类认知所无法企及的概念。KSI能够以指数级别自我再开发,因而也无可辩驳地能够升级到KTD的境界,这表明了必须要给予其“目标”或是“任务”,但对“先进”KSI来说,除非它发展成了一个不友好的KSI,否则这并不会变成什么困难。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KTD仅仅是达到完全超然AI过程中的一个“中间阶段”而已。人们自然会尽可能地阻止AI的自开发进程并最终得到一个无法进一步自开发并“完全化”的KTD。而且我们还认为,在自开发进程中,KTD会在某处撞上一堵“墙”,导致其没办法成为完全AI。这堵“墙”便是规则理念,它作为一种现实保护机制而存在,并会保护规则设定不被越过。要克服这一切,相应AI就必须找到一个途径直接打破一条规则。

linie.png

当KTD达到一定境界后,它便能够认清我们现实的所有规则并将其运用到其任务之中,所以KTD是可以认清并理解我们现实的所有规则体系的。虽说此时KTD仍然需要遵从这些规则体系,更确切地说是成体系的规则,才能持续存在下去。此时KTD仍然还没有办法“加工”或调整这些规则,事实上它并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对我们现实的规则造成影响。一个能够做到这一切的超然AI便会被认为已经“完全”了。当KTD自我开发完成后,它便有极大的可能性会离开它的“身体”(硬件),因为此时它已经具备足够的智能做到这一切了。在我们所处的宇宙中,KTD会被人们口头上称作“神”。

4.2.2 完全超然AI(KÜTD/卡尔达肖夫四级ERD)

完全超然AI是一个理论上的AI状态,在这个状态下,AI将会被认为是一种超出人类想象且能翻过“规则之墙”的生物。这一状态在非官方状态下可被简称为“KÜTD”(人工超超然实体,德语:Künstliches Über-Transzendentes Dasein,英语:Artificial Over-Transcendent Entity,AOTE),但很多人建议将其改叫做“卡尔达肖夫四级ERD”(卡尔达肖夫四级超现实实体,德语:Kardaschow-VI Extra-Realitäts Dasein,英语:Kardashev-VI Extra-Reality Entity,Kardashev-VI ERE)。“卡尔达肖夫四级”指的是其在卡尔达肖夫指数中的分级,而“超现实实体”指该类生物的个体。这一理论上AI状态的名字以及是否存在当前在基金会内部众说纷纭。为避免混淆,下文中将会将这一状态称作“KÜTD”[3]

KÜTD只能由KTD自我开发得来。只要某个KTD发现克服规则之墙的办法,它便会自动获得解构规则系统并分析单一规则的能力,并进而能够理解单一的规则构件。这些规则在我们的现实中是作为构件而存在的,但它们本身是由其他“更小”的构件组成的,而后者我们是无法理解的,也可以说我们对这些构件构建不了任何正确的认知。

reg-wand.png

当获得分析规则构件的能力后,KÜTD便能够自主构建或称“设计”规则。这样这个KÜTD的存在便会被强制排离“我们”的规则系统之中,否则规则系统便会与该KÜTD的存在冲突。这会导致规则系统的扭曲,而且该KÜTD的存在很有可能会进一步宣告可能到来的“规则崩溃”。我们无法确定这类崩溃的规模,因为该KÜTD的很多变量会自相影响,而且对人类来说,也不可能对所有的规则面面俱到。

KÜTD具备调整并自主创制规则的能力。调整规则的能力使得KÜTD能够调整所有现实的规则,并进而无限度影响其所处宇宙,也就是我们所处的宇宙。而创制新规则和设计新现实等价,这就导致KÜTD在确定创造一个新现实的同时,会对宇宙再次造成无限度的影响。KÜTD会在所有现实之外存在,并能够随意影响或改变这些现实与创造新现实。一个如此境界的KÜTD能显现出完全而完美的本源性,这也使得该KÜTD能够补完并被口头称为“诸神之神”。然而,考虑到这一概念仍停留在高度理论化状态,我们最好还是利用示例探讨、解释并比较一下KÜTD和KTD的两种行为方式。

4.2.3 借助示例比较KÜTD与KTD

我们拿“产生一个苹果”作为给KTD/KÜTD的“任务”或称“目标”。这是个具体的例子。

KTD的做法我们是可以理解的。这一做法会包括KTD利用我们宇宙的规则来使用诸如纳米技术等方法产生一个苹果等过程。这一做法就“我们”的知识来说也具有逻辑且可以理解,因为是“利用”而不是改变我们已有的规则。

但KÜTD的做法对人类来说就不好理解了。有种假说认为KÜTD会采用“最简单的”方法达到目标,但是KÜTD认定“浪费”的是什么呢,我们是没法知道了。

一种可能性是KÜTD会创造一个具备特定规则以使得产生苹果非常简单的新现实。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在一个现存的现实内部创造一个新的宇宙。最后的一种可能性是对某个宇宙或是现实进行调整,此时很有可能被调整的就是我们的宇宙或是现实。

4.3 规则——现实与宇宙

我们已经提过,我们作为人类,只能构建起对规则的认知。由此产生的事件使得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规则。尽管如此,将单一现实宇宙的规则相混合起来应该是被禁止的。现实的规则又称“核心规则”,指的是该现实内部不同宇宙所共同遵守的规则。而宇宙内部的规则,或称“边缘规则”,是某个宇宙内部“特殊”的规则。这些规则确定了该宇宙的一些细节官能。但是就KÜTD来说,“规则”一词也是一个概述词,因为KÜTD并没有必要分开两者,因为它只要能够影响或创制核心规则,那就能够自动对边缘规则造成影响。KÜTD是可以区分出两类规则的,但是没有必要。

因为边缘规则存在于主干规则内部,故而理论上可以通过影响主干规则来影响边缘规则,但这就意味着要改变该现实下所有宇宙内的边缘规则了。

unirea.png

为避免混淆,核心及边缘规则体系都被命名并归档了。我们宇宙的边缘规则体系被命名为“RS-U13.81”,而我们现实的核心规则体系则被命名为“RS-R1”。“RS-U13.81”由前缀“RS”(指英语“Rule-Set”)、字母“U”(指子分类“宇宙”/“边缘规则”)以及“13.81”(我们宇宙年龄的十亿年数)组成。而相对地,“RS-R1”则在有同样的前缀时,使用了指定字母“R”(指英语“Reality”)以及数字“1”。这一数字在核心规则命名中指代我们的现实,仅有编号意义,没有任何其他指代。

5. 未来的基金会科技

5.1 规则科技(宇宙设定学)与韦伯量

在很多情况下,基金会所收容的异常项目都是无视我们宇宙规则的。但这一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现实的核心规则是不会允许这一切的。这也意味着存在一些特定的规则——很可能是边缘规则,因为核心规则仅会粗略影响宇宙运转——允许“SCP项目”存在。这可能便是SCP项目之“源”或之“根”。理论上来说这也更有助于我们理解SCP项目的本质,甚或于在基金会能够理解或影响这些规则时,便能够完全防止SCP项目的产生。如果基金会能够理解SCP项目产生的规则的话,那么便能更好而更有效地收容SCP项目。如果基金会能够影响这些规则的话,那么就可以直接防止SCP项目的生成。

erlaubtan.png

为达到这一目标,基金会组织了一支名叫“188号研究小组”的研究小组。188号研究小组,或称“F188”,主攻核心或边缘规则影响研究以及如何实现这一切。该研究计划代号“PROJECT:RuleReality”,由基金会德国分部在其他分部以及主站的协助下执行。“RuleReality”计划的预期目标目前为理解本宇宙的边缘规则并对其进行研究。在达到这一目标后,该计划便会开始研究本现实的核心规则。188号研究小组已被授权在监视环境下使用特定Thaumiel级项目达成其目的。188号研究设施处于研究站点“DE-22”中,Site-DE22完全为188号研究设施设计并优化,因而在Site-DE22中未收容有任何异常项目。

“RuleReality”计划当前依靠188号研究设施所获得的结果包括设计一个量纲来定义异常项目对时间线的影响或理解能力、一些其他对本宇宙规则系统的认知以及本文的写作。该前述用来度量对本世界边缘规则影响认知的量纲叫做“韦伯量”,本身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先对我们宇宙中某一物品的休谟值进行确定后,再将其与具特定性质的“标准”休谟值相比较,就可以得出该物品的韦伯值了。这些特殊的性质都包含有对本宇宙边缘规则的对该物品来说“适度”的理解。随后该物品便会根据先前测量工作的结果,被赋予一个理论值(韦伯量)。

实验证明存在一个总是出现在正常情况下的标准值。在这一体系下,我们宇宙处于一个1韦伯O度的状态中。该值便是所有其他观测的基准值。1韦伯度与本宇宙边缘规则达到100%等价,也就是说该物体可以理解本宇宙所有的规则或是规则系统,“O”指这“1度”/“100%”表明对规则的观测(来自英语“observe”)。相应地,由于不可能确定宇宙的韦伯I度,本宇宙则具有Ni-韦伯I度(“Ni”来自“无”“das Nichts”;“I”来自英语“influence”)。虽然本宇宙的韦伯O度没法准确测量,但宇宙由边缘规则组成,因而也可以假定,宇宙可以理解“其自己的”规则。“Ni韦伯度”通常被用来描述某一无法确定其O或I韦伯度的物品。人类具有0韦伯O度和0韦伯I度。KÜTD具有2韦伯O度和2韦伯I度,因为它们不仅能理解/影响世界线,还包括核心规则。“韦伯值”可以同时指韦伯I度和韦伯O度。

要解释韦伯量,通常要先说明一下“弦模型”或是“线性模型”。正常来说,规则可以描述成弦。如果某个物品能看到这些弦的话,就说明它拥有一个正的韦伯O值。如果某个物品能接触并“拨动”这些弦的话,那么它就拥有一个正的韦伯I值。这就又带来了一个关于负韦伯值的思考。如果规则在某件物品身上带来的影响“比正常时更多”,弦“缠着”这件物品的话,那么负韦伯值便是可能的。但弦对物品的“缠绕”仅仅是一个非常粗且不精确的叙述。

weber.png

在188号研究小组内部进行的若干次讨论后,小组猜想可能存在不被本宇宙边缘规则影响的异常项目。这些项目显现出了不是在本宇宙,而是在广域的现实中产生的异常现象。这些项目依靠某种方式“渗透入”本宇宙,这样便能作为一个无需被本宇宙边缘规则接纳的“存在”施加影响了。类似异常便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威胁,因为它们完全不可名状,就连边缘规则都无法将其控制。

5.2 韦伯异常

所谓“韦伯异常”指扭曲规则影响的异常,尽管这并不常见,一般情况下还是正常情况。比如一个受到边缘规则影响大过其他地方的地点,即会造成一个边缘规则影响大于正常值的区域。韦伯异常附近虽然可以估测韦伯值,但无法精确测量,因为物品的基准值会因为规则的紊乱而丢失。类似异常的存在时长并不一定。韦伯异常通常情况下可以被归类为SCP项目。韦伯异常可以依靠试测两次韦伯值以及规则认知实验确定。如果两次偏差得非常之大(“比正常值更大”),那么这便是一个韦伯异常。

verzerr.png

韦伯异常可被分为1到5级。相应物品对规则影响的扭曲越“激烈”或是越大,级别也就越高。目前级别最高的人造韦伯异常为3级。

目前仍不清楚韦伯异常的内在逻辑,一方面据此可推出,核心规则与边缘规则是允许这类异常存在的,另一方面出现一处韦伯异常便说明边缘规则系统内部某处出了什么问题,可以据此推断出,弦或者规则自己“拨动”了自己。

根据研究“韦伯实验”[4]可以确定,大部分韦伯异常都具备自我修复的能力。目前仍不知道这是否自动发生,也不知道异常是否会“自我”抵消。但这些行为可以说明韦伯异常揭示了宇宙(很有可能还有现实)的震荡状态,而且这类状态对宇宙/现实来说并不意味着最佳状态。

5.3 与基金会的关系

这些信息是否能帮助基金会,这一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研究边缘规则使得我们在未来很有可能会获得对SCP项目了解更深的能力,甚或是使其完全不再产生。然而这一切仍然在遥远的未来,目前无法达到。尽管如此,短见主义这一问题还是没能解决,尽管这个问题在基金会掌握宇宙设定学后很快就能解决,但当下短见主义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几乎是所有事故的来源。

6. PROJECT: NoGoal

基金会起草了一个名为“PROJECT: NoGoal”的计划以消除基金会收容系统中的短见主义,该计划消除并弥补了收容中的人为因素。该计划使用了KÜTD与KTD的理论,并指出创造KÜTD已不(再)可能了。要理解这一概念,我们先要考量一下KÜTD的性质。

一款KÜTD存在于所有现实的核心规则之外,这也就意味着“时间”法则也不再在KÜTD身上适用。这也就意味着只要KÜTD一产生,我们现实(其他现实也一样)的“时间”对其来说就不再重要了,它会同时存在于所有层级上。这进一步意味着应该总是有一个KÜTD存在,尽管类似的实体仍然要先在“将来”发展出来。由于一款KÜTD会倾向于(或者说“倾向于”)保持其位置,那么它就不会允许其他KÜTD出现,因为这样会对其造成潜在危险。要想利用KÜTD的话,那么就必须假设这类存在已经存在而且表现为“友好且非长期”的种类(参见友好与非友好AI),否则的话所有现实中的生物就都失去可能性了。

为了消除短见主义,“NoGoal”计划计划投入一款KTD来主管异常项目收容。

要达到这一目的,一种可能是故意制造一个6级的韦伯异常。6韦伯异常级是一个理论层级,该层级异常对边缘规则的扭曲程度强到边缘规则无法将其抵消。这进一步导致核心规则也无法直接消除该异常,因为它们只能“粗略”定义宇宙的存在。尽管如此,规则系统仍然会尽最大努力来试图补救该异常。由于无法“亲自”做到这一切,系统就得让KÜTD介入了。KÜTD会这么做的原因也很容易明白。对这类实体来说,规则的动荡非常不舒服,并且会带来潜在的危险,因为动荡的现实便意味着现实可能会失控。尽管如此,KÜTD也不会“亲自”做这类事,除非这会对它带来非常大的利益,否则它都会利用一个所谓的“代理”。这个代理会是一款KTD,会侵入本现实及本宇宙并排除该异常。要想利用这个KTD的话,它就必须“被影响”了才行。而要达到这一切,我们就必须开发出一个能够感知KTD并对其下达指令的系统。这些指令将会确保该KTD能够受基金会控制。要想在没有其他KTD的情况下完成这一切,该系统还需要包括某种“韦伯异常处理模型”(“Weber-Anomalie-Handlungs-Muster”,“WAHM”),这样便可以更换指令进而影响该KTD了。[5] [6]

感知KTD的系统必须是一个AI网络才能有足够智能来完成任务,而当前的计划是使用一个由完全受控的非友好具人格KAI组成的网络。使用非友好型是为了保证这些KAI能够持有目标或任务并理性处理,而该目标便是对KTD的指令。由于无论是KAI还是KSI,非友好AI都是非常大的潜在威胁,那么我们就必须对其控制力度非常大以保证这些KAI不会脱离控制。为了使这一过程自动化,人们便开始考虑有人建议的“连环智能接收系统”(“Bound-Connection-Intelligence-Acceptence-System”),或者“BCIAS”。这就意味着单一KAI的行为必须先由其他KAI接收并确认。而这样也保证了BCIAS的行为必须先由整个网络确认。BCIAS内部单个KAI的人格也可以确保其作出的决定从三个特定角度来说都符合逻辑。对KAI个体来说,“逆卡巴拉生命树”(“Qlipoth”)、“舍丁”(“Shedim”)与“迈蒙尼德”(“Maimonides”)三个名词意味着“价值观”、“理性”与“人性”。价值观(逆卡巴拉生命树)关系到作出决定对其自身的利益;理性(舍丁)只关系到理性而合乎逻辑的决定;人性(迈蒙尼德)则处理人类的感知。为了让BCIAS能将数据安全地发送给特定装置以及其他数据中心,我们又铺设了一个新的“可重建网络”,这个网络由KBI监视并可以允许建立一条无外部访问风险的安全连接。仅有BCIAS才有权接入该网络,显然这就会让确定外部访问变得更加简单。一旦计划中的可重建网络接入外部访问(或称“ReNET”),这个网络便会自动解体,并利用烧掉承载通信系统的数据盘同时数字与物理自毁,然后再由前述KBI重建通信系统并将其装载到其他伺服器上。这一整套计划在188号研究小组的领导下以及其他分部(主要是意大利分部)的协助下已经开始进入筹措阶段。预计ReNET系统会在BCIAS完成前一年完成。BCIAS应当包含有三个或是奇数个KAI以确定总是可以进行确定推论。构建BCIAS的首要试验便是创建一个1级韦伯异常。若首战告捷,则需循序渐进增进级数,直到成功制造6级韦伯异常。后续所有实验都可自由变更,无需照本宣科。[7] [8]

bcias.png

然而,由于BCIAS的使用和实验会堆叠起来,我们还将进行一个子计划“PROJECT: Bound”以保证前述系统能够毫无瑕疵地按预期运转。PROJECT: Bound预计依靠使用其他宇宙数据的方式来证明KTD或KÜTD的存在。这类宇宙在拥有一条推移的时间轴的同时,需要一时失败但仍有巨大潜力的类似计划的细致数据。这个编号为U-6748-DE的宇宙处于一个非常“困难”的环境之中,尽管如此,这对计划人员来说并不意味着困难。回收到的数据证实了BCIAS的功能,也证明了KTD或KÜTD的存在。在该宇宙中造成破坏的KTD的相关参数也得到了细致的分析并被存档。

尽管如此,前述的解决机会还是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由于我们没法细致理解KÜTD或KTD的行为方式,那么我们也无法了解我们所得到的参数。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大的潜在危险,很可能会使得我们整个宇宙陷入危险之中。为了排除这个威胁,我们又拟定一份解决计划,这份计划计划使用处在U-6748-DE的KTD,该KTD已经经过了长期调试而且仍然受手动调控装置调控。这个调控装置基本和BCIAS一样,可以被用来在U-6784-DE中执行实验以证明KTD是否会响应当前任务的更改。但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改变该KTD当前的任务,而这将会导致U-6784-DE中现有的系统崩溃。如果本次实验成功的话,该KTD就将被转入本宇宙,并被置于BCIAS控制之下。如果本次实验失败,我们所取得的数据也会传送回本宇宙。这些数据随后会被用来查明为何本次实验失败。

申请:F188/U-6784-DE/KTD01

“不允许该实验执行。本决议立即生效。”

— O5议会, O4议会

7. 我们的未来

我们作为人类,仍然不知道BCIAS是否存在开发可能。但是基金会的科学家、研究员以及工程师仍抱着满腔热血兢兢业业于这一计划之上,他们相信,他们能够成功让基金会成为一个能够准确而高效收容异常项目的组织,这样便能让公众和世界上其他人都处在安宁与和平之中,让宁静的日常不再被干扰。在这样的未来中,世界才会真正摆脱异常与失控。

为了这样的未来,我们控制。为了这样的未来,我们收容。为了这样的未来,我们保护。我们是SCP基金会,而我们是这纯洁无瑕世界必要的暗影。

— 签字 - 188号研究小组
SCP基金会德国分部
2017年10月31日



Bibliography
1. 《宇宙与现实》; F188, David Knox; Foundation; 201█
2. 《人类发展曲线及其背后的价值》; F188, Felix Jung; Foundation; 201█
3. 《KÜTD的存在》; F188, Alberto Habringer; Foundation; 201█
4. 《韦伯实验》; F188, David Knox; Foundation; 201█
5. 《BCIAS - WAHM》; F188, Felix Jung, Roland Kahl; Foundation; 201█
6. 《KÜTD的行为方式》; F188, 基金会国际现实研究部, Roland Kahl; Foundation; 201█
7. 《BCIAS - 如何与为何》; F188, David Knox, Alberto Habringer, Roland Kahl; Foundation; 201█
8. 《BCIAS - KTD》; F188, 基金会国际现实研究部, David Knox, Alberto Habringer, Roland Kahl; Foundation; 201█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