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P基金会:通用掩盖协议指南》
评分: +456+x

本指南将简要介绍掩盖协议的基本概念、类型、流程和其他注意事项。

1 妖言确实惑众:新世纪的掩盖协议

1.1 什么是掩盖协议

现代帷幕体系最为普适与重要的概念有两种,其一是限制超自然威胁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另一种便是将超自然事物隔绝于绝大部分人类的正常认知之外。在这两个概念中,前者的最终产物便是针对超自然威胁的安全控制体系,后者则在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我们目前所熟知的“共识常态”。而组成与维护常态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一方面,便是对异常事物的痕迹进行“掩盖”。

我们所研究的“掩盖”有一个大的前提,那便是涉及遮蔽正常社会对异常事物的认知——纯粹正常的事件掩盖并不是我们需要处理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广义的“掩盖”几乎也就可以与这一前提本身画上等号,只要是维护当前社会共识常态认知的行为基本都可以算在这一概念内。不过这一定义太过宽泛,既不利于研究,也会与常态研究中的其他概念产生冲突,因此实际上很少参考这一定义。

狭义的“掩盖”定义则更为实用,这指的是“以口头、书面、实物或行动等形式,遮掩、扭曲或去除超自然事物本身或影响与痕迹,以达到维护共识常态的目的”。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便最终形成了“掩盖协议”。

“掩盖协议”是一种应对方案,指代当超自然事件发生时常态保护组织应采取的某种策略,用以消除或合理化痕迹与影响在民众中的认知。这通常包括了一套用于解释超自然现象的虚拟“掩盖故事”,也被称作“谣言”或者“假新闻”。不同的人文环境、地理位置、时令特征或异常的处理程度都可能导致需要我们调用不同的掩盖故事,在后文中我们将进一步进行学习。

在本指导中我们将着重学习SCP基金会的掩盖协议,了解各方面的要点知识,以便初步掌握掩盖协议的成型、种类、分工、应用与危害。为了大家更直观的理解与运用接下来的内容,我们将采用“塞拉案例”方法,创设一个场景。场景如图1-1所示:

2021contestsummer.jpg

图1-1:食堂会餐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广阔但昏暗的房间,结合四周的桌椅,我们将其设定为一个食堂。图中共有三人,两人面对面坐下,一人面部覆盖着某种晶状物品,另外有一人手持枪械站在一旁。四周堆放着许多盒子,远处则有存在生物特征的红色事物。更多细节不在此赘述,而这一图将作为案例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出现,请对图上内容略加识记。

“塞拉案例”是假情报掩盖相关学科中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具体方法是给定一个具体情况与若干条件规定,然后在指定要求下给出掩盖真实情况的掩盖方案,再在相同限制条件下给出上述具体情况是对什么进行掩盖后得出的表面虚构内容。

其实在提出时“塞拉案例”并没有具备如此鲜明的前后两层推理结构,而确立这样一种鲜明的结构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点是,建立一个简约但能带来学习效果的模式,向前模拟考验的是梳理限制和要点后的推理能力与全方位思考能力,向后模拟则考验的是跳出前者既有思维框架的能力以及想象力。前后模拟的层数或者具体的限制可以根据具体学习与运用要求自由调整,重点则是这样一个带有特色的模式可以帮助人员快速掌握这种学习方法,为进一步的学习理解乃至现场的临时应用提供帮助。第二点是,这种模式会让学习人员反复思考中心案例,并从此散发去考虑众多各有不同的限制条件。这样一来,以实际案例为核心的思维模式便得到了反复强化。

被誉为“现代基金会假新闻掩盖之母”的Sierra Powell博士最初提出以“塞拉案例”为代表的一系列观点时,所着重强调的其实便是以案例为核心的要点。这一系列提议以及随之引发的“现实标准”思潮革新,对基金会的假情报掩盖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将整个系统从“单一标准论”“全面压制论”“技术决定论”等脱离实际的行为模式拉回了正轨,纠正了许多恶劣的错误,赋予了整个体系新的生命力。

Sierra Powell博士曾经说过:“观察事实,掌控逻辑,把握心理,虚构的真相便没有比事实逊色的道理。”希望这句话也能勉励正在阅读的你们,愿你们都能在经过系统的学习过后,在这片虚伪却又充满真实与人情味的土地上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1.2 产生与发展

1.2.1 概念的确立

我们在前文中提到,“掩盖”是“隔绝异常认知”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与延伸,也是帷幕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与很多人拥有的错误认识不同,“掩盖”实际上并非伴随常态或帷幕的概念第一次提出便存在。

在古代,许多接触或管理异常的组织与个体并没有隔绝异常认知的概念。在你所熟知的古代超常记录中,有一部分便是面对真正的异常后添油加醋记录下的东西——绝大部分仍是传说或幻想的产物,还不必在这种事情上小看人类几千年的想象力。而超自然事物没有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根本性影响的原因,往往是出于一些当时的客观原因,例如异常难以复制或批量制造、落后的信息传播方式阻碍了影响以及潜在的高危险性容易造成目击者与记录全部被消灭。

直到近代各类异常管理组织各自有了成型的超自然威胁管控模式,隔绝异常认知的想法才开始有了发展。各个组织与国家对各自异常隔绝理念的起源定义也许各有不同,但全球统一的帷幕共识则普遍被认为确立于1882年,第六次超自然大战结束后。这一场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促使当时世界各国开始大力压制对异常事物的认知以绝后患。

第六次超自然大战促成了全面帷幕的诞生,也确立了相应组织与个人“掩盖”超常事物的共识。虽然这次战争与SCP基金会并无直接关联——基金会直到1900年才正式成立,只有几个利益相关的前身组织参与了本次战争,但不论是通过前身组织的影响还是身为国际常态保护组织这一事实本身,基金会都必将深受“掩盖”这一概念的影响。组织三重宗旨“收容、控制、保护”均可从不同角度解读为对超自然现象的掩盖与抹除。

1.2.2 第一份基金会掩盖协议

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基金会沿用了各前身组织惯用的行事标准,按照既有规章制度来对异常事物痕迹进行处理。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基金会掩盖协议”则诞生于1909年,为的是应对当时发生在美国纽约市的一起异常危害事故。文件里主要指名道姓了几个需要拜访并说服目击证人,以及督促当时的行动负责人尽快联系报社的几位熟人让他们停止报道,转而解释成一起杀人案件。

因为事发突然,现场负责人并没有来得及参照美国安保收容倡议的模板对现场人员全部进行拘留,而是转为控制关键人员与媒体渠道。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份文件确实很简陋,完全没有标准规范可言,但在当时确实有效的阻止了公众认识到突发的异常事故,并且标志着一种全新的掩盖行动模式就此产生——不过这就是后人所评定的了。

现在回看那一起纽约市的事故,用现如今的眼光来看这期事故可以称得上平淡无奇。但由于牵扯到的一些人物比较知名、地理位置关键增加了受影响人数以及波及到市政府内知情人士对基金会的态度,基金会在当地的人员临时采取了许多脱出传统范畴的处理办法。而在这些新方法中,许多内容最终逐步发展成了全新的行事准则影响至今。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殊性,这一起事故也在坊间被称作“基金会的啼哭”。而那起事故的罪魁祸首,SCP-173,也因此被称作“最初之作”。

1.2.3 掩盖协议在历史中的发展与变化

在有了不同以往但确实有效的特点后,基金会的掩盖协议开始逐步正规化与丰富化,并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相应的修订或拟定全新的掩盖协议。不过有趣的一点是,掩盖协议的修改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遇到了困难,很少有基金会主动调整掩盖协议的情况,这一点与主动修订最多的站点与部门分配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一次与其他势力正式签署的合作掩盖协议为1917年的《兰辛掩盖协议》,签署方是美国密歇根州兰辛市政府以及受邀的当地大型媒体。整件事的起因是基金会对一项逃脱押运异常的重收容行动,基金会小队在市政府的协助下完成了收容并压制了相关信息。协议对基金会今后在兰辛市的行动与异常掩盖的流程进行了规范,并允许基金会使用一仓库区作为临时转运异常的建筑,这一建筑在后续经过扩张于1925年正式成为Site-11

20世纪40年代则是掩盖协议发展最为夸张的十年,这段时间里基金会在全球范围内制定并使用了数百万条或大或小的掩盖协议,用于处理井喷式出现的难题。1943年发生在墨西哥的事件,让从前只是玩笑的“重新画地图”成为了掩盖协议的内容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第七次超自然战争席卷了世界,基金会自然也无法独善其身,1944年参战后更是开始直面复杂的超自然战争威胁以外,并且同时还要考虑战争环境下掩盖工作如何开展。而这之后,仿佛存心不让人喘息一般,1948年混沌分裂者发动了有史以来对基金会最大规模的袭击与诱导叛乱,基金会不得不在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去掩盖这个来自自身内部的大麻烦。

下一个影响重大的时间节点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一段时间被称作“常态的黄金时代”。二战后成立的GOC极大地协助了帷幕的维持,世界大战带来的阴影以及一直剑拔弩张的国际局势催促着政府机构在常态保护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基金会在掩盖协议上的合作对象空前扩张,开始与世界各国政府之间进行签订。

不过这段时间的变化不完全体现在好的方面,美苏冷战的大背景催生了超自然军备竞赛,对常态的需求也意味着基金会的活动受到了更多监控。更多的政府超自然组织也在这时诞生,并试图掌控乃至直接获得尽可能多的基金会资产。掩盖工作只能开始更贴近于假情报工作,基金会员工必须要关注这些政府超自然机构的行动,并在必要的时候掩盖他们的所作所为以防止帷幕破碎。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基金会开始学习如何在这些事件中掩盖自身的痕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1.3 新时代的全新要求

时间来到2000年后,全新的世纪也对我们的掩盖行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整个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仅仅墨守成规很有可能导致整个假新闻掩盖体系被彻底颠覆。所以我们想,是时候主动寻求改变了。

彻底普及的互联网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模式,也成为了如今信息掩盖工作的最大变数。网络可以快速将超自然目击视频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迅速扼杀与雪藏不应流出的情报。但不论哪种情况,留给我们考虑与选择的时间都变得少之又少。在互联网的帷幕战线上,胜负真的可能在瞬间被决定。

阴谋论的市场空前高涨,搜集资料的成本又相较从前异乎寻常地降低,人们不止存在被动接受超自然信息的可能,主动探知秘密、阴谋与隐私成为了一种社会倾向,基金会的一举一动稍有不慎便可能全面曝光。不过同样,这样一种对秘密的相信可以反过来利用,催生了以阴谋掩盖真正秘密的掩盖方案。

社交范围的扩大,使得基金会再难像从前那样基本掌控员工的生活圈,一家人的生活全部围绕一间厂子转的情况变得稀少,而基金会也不可能去掌控每一座站点所在的城市,针对员工的保密要求与对外掩盖程度也就成为了新世纪讨论的焦点话题。

伦理的难题开始越来越被重视,这是我们在过去的历史中曾经一度忽略的重点。各个掩盖协议中越来越多的内容不止于“怎样掩盖最有效”,而是开始思考“我们应该把它掩盖掉吗”和“怎样做才是对所有人都最好的”。我们曾经在伦理方面犯下了错误,但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新世纪沿着老路继续错下去。

科技的发展也开始挑战掩盖协议的技术含量。尽管基金会的技术发展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高枕无忧。我们不再能肆无忌惮地使用记忆删除药剂,因为其在人体内的残留已经能够被大型医院、实验室或者警察技术部门检测出来。现实相关的科技已经在某些巅峰实验室中有了突破的迹象,我们乐见于此并将继续协助科技发展,但也必须为可能的后果想好对策。

新时代的全新挑战还有很多,不管是所谓巧合与偶然还是发展的必然,这些问题都已经彻底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不可能坐以待毙,我们也没法干涉社会进程,那么我们能做的就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把握每一个机遇并迎接更多的挑战。

2 不止煤气爆炸:不同种类的说辞

2.1 经典方案

2.1.1 物证消杀与记忆删除

其实每当谈及掩盖工作,很多人的第一想法都非常简单粗暴:“全面记忆删除”。作为基金会所掌握的最知名的两大超技术,现实稳定锚和记忆删除药剂常作为一种“万能钥匙”活跃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前者似乎能镇压一切异常现象,后者则似乎能解决一切掩盖超自然现象时遇到的问题。

%E8%AE%B0%E5%BF%86%E6%B6%88%E9%99%A4%E8%8D%AF%E5%89%82

图2-1:日本分部配发的记忆消除药剂

对于这种依赖记忆删除的想法我们现在要持否定的态度,但不能因此否定记忆删除这项技术。不可否认的是,记忆删除技术始终在掩盖超自然现象的行动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若是没有了各种分级的记忆消除药剂,我们恐怕早已失去了愚弄世界的能力。

我们曾经确实在记忆删除技术的使用上走了弯路。尽管我们现在不再肯定这种做法,但也不能因此直接忽视过去的教训。以记忆删除技术为代表的一批先进或超常技术在掩盖领域的滥用,造就了当时普遍的“技术决定论”思想。而这种思想又反过来影响人员在掩盖工作中的决策,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当时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资源的滥用浪费、记忆消除范围的无休止扩大、对附带的平民健康危害完全忽视等等,直到以Sierra Powell博士为代表的一批研究员引发被称作“现实标准”的思潮革新,迫使体系回归以现实为基础的正轨,这些问题才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目前的记忆消除以及相应的物证消杀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快速反应方案,通常是核心掩盖协议的配合手段。记忆消除的对象一般情况下主要是事件中的平民参与者、第一目击者以及关键传播节点人员(记者、警察等),大多数情况下不再执行全面记忆消除。

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记忆消除在掩盖工作中的执行流程。让我们回忆一下图1-1,也就是本指导前面提到的“塞拉案例”,那是一个发生在食堂的怪异场景。而现在我们给出限制条件:左侧第一位人员是接到报警赶来的警察,而坐着的两人中靠右的是第一批先行赶来的便衣警察,另外一人则是受影响的平民。

为自己留一点思考时间,现在请用记忆删除与物证消杀的方案掩盖这起事件。

如果你是一名初学者,那么很有可能你脑海中现在给出的答案依然是简单的“全部删干净”。这是很正常的想法,但你依然要记得我们刚刚提到的现代记忆删除技术使用的一些框架与特点。试着以“全面记忆删除”为起点进行深入思考,完善更具体的细节。如果你开始执着于自己的观点,首先我们必须指出的一点是,在场的人确实可以全部把记忆删除干净,但重点依旧在细节上。

可以参考的方案是,便衣警察和警察首先确定需要记忆删除。而便衣警察的到来,则需要关注他是主动找上来的,还是偶然发现的——这通常意味着还有一同存在的群众目击者。左侧的警察属于第二批赶到的,说明当地警察部门的领导已经知晓了这件事,这个食堂外面可能还有其他待命的警员——领导通常需要记忆删除,而外部的警员则不必全部删干净,除监听观察的和准备进行现场调查的人以外均可以用假情报或者命令进行掩盖,除非他们成为了第一目击者。

其实有关警察部门的反应与记忆消除的对象,很多人可以通过谨慎思考得出好的结论,反倒是在场的平民成为了很多人所忽略的点。图中我们可以发现这名平民的脸上有奇怪的晶体,这其实说明这位平民已经受异常影响表现了相应现象的。而这时的处理方法便和许多人料想的出现了偏差——这位平民不应该在现场接受记忆删除了。现在的平民需要被当作一个潜在或明确的SCP项目对待,而盲目记忆删除很可能让我们丢掉研究异常现象起因的关键原因。

至于这个“塞拉案例”的反向推理,如果将现场看作掩盖后的样子而以记忆删除为标准方案的话,可能会发现要推出一个结果有一定的困难——要么无从下手,要么感觉结果太多不确定。这其实便很直观的提醒了我们如今记忆消除药剂的地位:只是掩盖协议中的一种辅助手段,没有搭配其他方法的情况下不再具备独立的超自然事件处理能力。

这里给出一种反向推理的参考方案,针对画面中三人的记忆删除已经完成,让他们相信现在自己正身处一次收容行动现场或化装舞会,从而忽略窗外黑暗中巨大的真相。

2.1.2 封闭的社交圈

同为“经典方案”,这套方案背后的思维逻辑也很简单,那就是把少数几个人知情人控制在自己的监控把握下,只要维持住保密就能做到掩盖。

%E7%A4%BE%E4%BA%A4%E5%9C%88%E7%A4%BA%E6%84%8F%E5%9B%BE

图2-2:封闭的社交圈示意图。红色圆圈表示异常,黑色圆圈表示人员,连线表示相互交流渠道,黑色大圈则是已经封闭的社交圈。异常的存在被大圈内人员获知,却无法传播给圈外人员。

这种掩盖协议其实更贴近与目前各国政府部门或军队采用的保密协议,只不过我们需要保密的是超自然现象而非传统的机密文件而已。这种方案并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在古代或者近代如果有某个村庄发现了超自然事物,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村子里留个人看着就行,因为小村庄本身社交圈就和外界是封闭的,消息既然传播不到外面去自然也就无法掀起波澜。

执行社交圈封闭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简单的就是利用现成的空间时间或政治因素,确认异常存在的消息已完成“自我收容”。进一步的社交圈封闭则包括将接触异常的人吸收为基金会成员,包括警察、记者、政府内部的交流人员,以及部分异常事件的参与者或目击者。这种吸收也可以通过掩盖合约的形式建立,以允许一定区域内异常知识存在换取该区域内社区或团体主动对外维持帷幕。而如果再加上一套基金会监控体系,就成为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特殊掩盖模式:枢纽与自由港

枢纽和自由港是生活有常驻人口的超自然现象活跃地区,这一类地区的范围边界内超自然现象通常活跃存在,而在边界以外则因为某种自然或人为原因导致环境迅速回归常态。而当基金会等常态保护组织难以撤离全部人员并管控异常时,“封闭的社交圈”模式的掩盖协议便会启用,允许地区内异常活动存在并要求消息与事物不外泄。

而对于两者的区分,首先枢纽通常拥有小镇大小的规模,而自由港一般有都市大小。更重要的是,自由港的组建以及对外异常限制通常是因为人为因素,从某组织实行管控或者跨宇宙外交政策都有可能;枢纽则主要因为地理、自然或异常的某种规律限制了异常传播。

当然,基金会在这一类掩盖协议也犯过错误,很严重的错误,这一点必须指出。作为对“封闭社交圈”的严重歪曲理解,基金会曾经采用过十分极端且反人类的方式——拘留并收押目击者。许多人仅仅只是因为巧合看到了超自然现象,就被以类似罪犯的方式拘留在收容间甚至监狱中,其在外界的社会身份要么被抹去,要么被基金会安排人员直接顶替。

这是基金会历史上无法掩盖的恶劣记录,通常会被归类在“全面压制论”的错误思想中。所有涉事人员在“现实标准”的思潮革新后因新标准出台而被惩处,错误羁押人员也被释放并补偿,但这些无法弥补对受害者的伤害,更没法洗清基金会所留下的罪恶。希望你们铭记历史引以为戒,不要在走上这条错误的老路。

让我们再次回到开头的“塞拉案例”,来看一看“封闭的社交圈”的实际应用。这次我们给出的假设是,左侧人员是一名外地前来调查的警察,桌子旁的两人则是本地居民,现场的异常情况在食堂内与食堂外的镇子内均有出现。

给自己一点时间思考一下,注意只允许运用这一节提及的社交圈的封闭相关掩盖协议。

“封闭的社交圈”限制下,对于那名警察所采用的方法一般就是吸收入基金会了,通过基金会的供职关系来限制他在社交中的泄密可能。而对桌子旁坐的两个人以及整个地区来说,可以划为一片新的枢纽或者自由港——一般是枢纽,自由港通常成本更高且规模更大。

至于反向推理,也就是目前情况已经是对社交圈进行了封锁后,可以推导出的结论是——一切都是正常的。除非威胁人命或者突发异变,否则你基本上什么都不用做。

2.2 标准方案

2.2.1 假新闻速递

公众媒体的管控始终是掩盖协议的重要内容,一旦有敏感超自然信息通过媒体渠道传播,重新保密将几乎成为天方夜谭。而一份好的假新闻,可以巧妙解释或者掩盖任何可能曝光的异常,让人们完全无法意识到平静日常下被隐藏的真相。

其实通俗点来说,就是为了掩盖异常而“造谣”。这一点常态社会做的比我们到位,尤其是各国演艺界和政界,我们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就是学习而来的。

假新闻通常会对足以在公众中引起关注的内容进行掩盖与伪造,这通常聚焦于异常造成的破坏和基金会的收容行动。前者常见的案例是各类意外事故,例如掩盖成火灾、化工厂泄露或者地震等自然灾害;后者常见的案例则是各类特殊行动,例如掩盖政府的召回计划或者警方和军方的行动。

在假新闻的编写中,有两个要素可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特别留意。一是新闻的发布渠道。假新闻的发送渠道一般有很多可供选择的点,可以交给基金会控制下的前台媒体机构,或者交给媒体机构中安插的基金会人员,或者暗中替换一些媒体机构的新闻稿件,或者交由负责与官方接洽的人员。做出以上这些选择的依据是现场情况的需要。一个小城发生的异常如果被掩盖成了普通车祸,就没必要上升到官方发布会的层面进行公布,那样可能会起到反效果。不同的假新闻叙述风格也应该对应不同的媒体,需要保证的是不会因为风格的差异而引起不必要的怀疑。

第二点需要特别留意的要素是假新闻中的各个实体。假新闻的编写需要注意依据事实,但并非只能看着事实什么走向就怎么编。假新闻的编写模式可以指导其中涉及的各个实体,比如执行行动的人员或者基金会前台公司。举一个例子,根据掩盖协议预设的条件,处置异常的人员可以对自身衣着外观进行伪装,伪装成警员或者消防队员,更加方便假新闻的编写。而前台组织可以很好的参与进掩盖阶段,例如对一处工厂的获取与封锁,如果此时掩盖协议指导一家前台公司对这处工厂进行了收购,那假新闻的内容就可以从安全问题一下变成商业报道,彻底改变内容导向。

时间对假新闻掩盖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这一点在现代信息社会尤其突出。如今新闻报道的产出有时会面临以秒计的比拼,稍有怠慢就可能失去首发,失去第一名才拥有的高关注度。对假消息掩盖来说,消息发布时稍慢一步便很可能会因“先入为主”进而失去观众的信赖,进而影响整个掩盖工作的最终效果。

而应对时间带来的挑战,假新闻掩盖有着独特的优势与劣势,实际行动时一定要考虑清楚。首先,假新闻虽然无法做到完全的提前准备,其编写需要依靠事实为基础参考,但是因为本身操纵事情的虚构属性,可以进行许多提前准备。这其中就涵盖了上面提到的两点要素,新闻实体包括人员的着装、载具的准备、虚构故事的模式、发言的稿件、前台公司的混淆视听等,新闻渠道则包括各类媒体等,都可以提前做好准备。这些准备如果得当,可以帮助假新闻夺取足够的时间优势,也就有了灵活应对的空间。

劣势却也是这些准备所带来的。因为各项资源的准备需要调度,异常现象的发生却不乏突发情况,很有可能会出现掩盖协议的相关资源无法及时到位的情况。这时的假新闻编撰就必须写入一些足够影响公众认知的意外情况,例如赶来的快速反应小队没有时间准备假衣服,那么再把他们写成消防员就显然不合适了。这样一来,假新闻编撰就更加考验临场应变能力,时间上的争夺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回到一直以来应用的“塞拉案例”,我们来看一下假新闻的实际应用。这一次我们给出的限制条件是:脸上覆盖有结晶的是发生异常变化的人员,另外两人则是基金会人员,基金会即将把异常和平带离。这位异变人员是一路逃来这个食堂的,途中在外面已经引起多位路人的恐慌,吸引来了几家媒体的记者。有基金会伪装的警察在阻止他们进来拍摄。

整理一下思绪,想一想,这次应该如何解决。

首先确认一下目前已有的条件,那就是这个人一路逃到这来被人目击了,引起了恐慌并引来了记者。而目前在外面维持秩序的基金会人员,已经伪装成了警察。在这样的情况下,将整个事件包装成一起犯罪现场就很合情合理,可以将这位异常个体伪装成一名戴着面具的劫匪——请不要在犯罪场合随意使用杀人的概念,抢劫更为常见且获得的关注更低。

记者早已到来,因为不能考虑记忆删除等措施,这些记者就成为了必须考虑的新闻发布渠道。而此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伪装成警员的基金会成员进行“案情通报”,直接把假情报信息透露给记者去发布。

至于反向推理的部分,也就是说“塞拉案例”以及相应的限制应该成为实际假新闻内容。这一点看似很不可能,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案例却比一般设想的概率稍高一点。对正规媒体的记者透露这种情况一般意味着计划装疯卖傻,让他们觉得现场的人有神经病,是假新闻,然后主动离开。

当然,这一点通常需要足够的提前准备,身穿伪装的警察制服却在说胡话,这一点肯定不合适。而这件事因为伴随着相应的风险,本身虽然有一定概率但其实还是相当低的,主要出现在那种迫切需要这种效果的场合,比如有其他的恶性异常事件需要立刻掩盖吸引注意力,或者通过对直播装疯卖傻来迫使直播掐断进而阻止一些足够危险的东西被录下来。

2.2.2 何为DCD

medium.jpg

图2-3:审查与造谣部门

DCD全称审查与造谣部门,是一个自法国分部诞生的部门,逐步在基金会内推广开来,成为了假新闻工作者具体的供职部门。

DCD主要职能是负责设计进行掩盖的谣言,但有时也不完全局限于假新闻。DCD现如今已经成为掩盖工作领域支柱部门之一,几乎所有站点都成立了该部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数以万计的假新闻报道均由该部门负责。

DCD在设立初期建立了档案标准化制度,并首次把前面提到的假新闻中的实体要素在档案中固定,标记成名为“所需手段”的假新闻资源调配名录。这一点改变了以往假新闻工作者只能根据掩盖协议和其他基金会成员进行“口头协调”的局面,提升了假新闻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也为DCD的影响力扩张打下了基础。

DCD内主要有三种职务的工作人员:编辑(又称重写者)、审查员和大众媒体顾问。编辑负责假新闻的编写和所需资源的设计。审查员审核该假新闻是否合理且符合掩盖协议,以及是否和其他掩盖协议冲突——审查员通常与编辑在权限等级上平级或者更高,一个站点的DCD领导人通常是审查员。大众媒体顾问则通常参与假新闻的编写与审核,给予在大众传媒方面的建议和当事媒体的实际参考——现如今DCD已不直接负责向媒体散布假新闻。

2.3 新兴方案

2.3.1 互联网时代

信息时代的移动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掩盖模式,碎片化、互动性等概念成为了掩盖协议中愈加频繁出现的新名词。掩盖工作需要面对是一个由账号构成的全新信息交流体系,这其中有太多信息本身就是虚假和错误的,有太多不真实的消息被认为是真的,有太多真相却被轻而易举打成谣言,更多资讯则是完全嘈杂的娱乐或无用内容。信息的获取渠道愈发便捷且不再单一,许多人很可能在第一时间获得与另一批人所见完全不同的新闻报道,而两种甚至多种不同报道描述的可能是同一个内容。

在时代的发展中基金会的掩盖工作者也顺应发展进行了改变革新,但因为时代动向变化太快导致实际操作难度越来越大,被互联网剧烈影响的部分逐渐脱离基金会的掌控。掩盖协议各部门只能把控好异常第一现场等受互联网影响不大的内容,同时针对互联网改“全局把控”为“局部把控”,收缩信息压制范围。但即便如此,信息渠道控制难度还是一再加大。

陷入困境的各掩盖部门开始寻求破局方案,他们开始意识到凭借自身的力量和传统的模式可能无力再改变局面。而很快,他们就有了收获,基金会里从不缺帮手。

至于互联网的问题,当然应该交给它的原住民去解决。

itlogo3.png
图2-4:人工智能应用部

人工智能操作员(简称AIC)的介入,成功改变了互联网掩盖协议上的被动局面。通过有组织的训练与骇入,众多大型互联网媒体的服务器后门被成功掌握,海量的数据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得以被同时监控,掩盖消息的投放变的迅捷而高效。

人工智能应用部的介入,成为了整个互联网掩盖模式的一个技术拐点,从被动适应游戏规则转向了主动打破规则。在目前的互联网假消息掩盖中,基金会可以通过分析统计数据来判断下一波热点话题的可能走向进而介入,也能通过监控修改单个用户的某条言论进而掩盖敏感的信息,这放在一起是只能想想作罢的——那时只能通过向互联网公司内安插人员来部分压制可能引起异常泄露的新闻言论。现如今,即使是来自互联网内部自身的常态突破可能,基金会也具备了应对挑战的能力。

当然,确保这一颠覆规则的力量用于正途始终是重中之重。若放任人工智能对互联网进行全面监控,很可能会走向新时代的“全面压制论”和“技术决定论”错误思想,走上从前我们走过的错误老路。目前,伦理道德委员会已经开始进入人工智能应用部指导工作,监督与审查AIC的运用。这项审查将形成常态化机制。

现在准备好本文的“塞拉案例”,结合互联网掩盖协议思考一下。这次的限制简单一点,案例中的画面所构成的就是一张网上的图片,不过是一张随时可能抵达第一批用户电子屏幕上的图片。

你可能会觉得这次的思维检测很简单,但还是给自己一点思考时间,想想有没有更多的方法。

其实这件事有很多堪称暴力的解决方法,只要能给挽回异常曝光的情况,我们会做的有很多是一下子想不到的。没错,在这张图片传输的各节点用预设的拦截程序拦截,或者临时从发出源那撤回或加权限锁定都是好办法。但注意,我们的目的是不让那张照片被看见,因此实际上暂时停摆相应的网络服务器或者直接瘫痪目标用户的网络终端,都是可选项。

而反向方面,图1-1这张案例图片就是要发给用户的图片了。从技术手段来看,可行的推导结果有调整发送的参数细节,让终端默认那是垃圾信息。或者用其他不同的假消息夹杂着这一条真消息,大量重复发送且发给不同终端,让人们真假难辨,无法认清图片背后真正的真相。

当然,你也许会想,如果实在需要发送一张真实图片,应该有更好的掩盖方法。是的,在实际的掩盖工作中,并不像本指导一样拆分成各种不同的模块,整个流程根据掩盖协议都是一体的,不分彼此。但是本指导着重于通用指导的需要,在这里就只给出了这种切合互联网相关特点的方法。至于更为熟知的真实情况发送后的掩盖方案,则会在下面一节提及。

2.3.2 阴谋论与都市传说

现如今,阴谋论和都市传说变得愈加有市场,“神秘”成为了吸引眼球的重要特质之一。现代社会的许多人对超自然事物的接受程度产生了些许变化——不是说如果公布超自然现象不再会造成风险与冲击,而是说人们对于“非凡”“神秘”事物的态度已不如过去某些时期那么强烈否认和抵触。但这是否说明人类即将迎来揭开面纱的日子仍不得而知,毕竟对超自然事物狂热的时期在历史上也不是没有,最典型的就是第七次超自然大战前夕。

但这种阴谋论的广受欢迎也为基金会带来了一些影响。曾经有研究员做过模拟,单次异常事件被曝光仍然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但如果一次性公开整个基金会数据库反倒可能没有太大影响——这很可能被误认为是网络怪谈文学创作的产物。

全面公开数据库自然不可取,但这一点其实也在影响掩盖协议的制定和掩盖工作者。人们开始接受话题或者作品中所带的超自然属性,欣赏或害怕或吐槽之余,潜意识会产生一个意识:“这是个作品”。这种潜意识的思想基于常态建设带来的思维逻辑“世界上不可能存在超自然事物”。就算有人相信灵异现象属实,那也只是属于一种质朴的相信或者对自己恐惧心理的加重,无法绕开“世界上不可能存在超自然事物”的逻辑,更无法对帷幕产生整体冲击——如果这类人真的开始宣传超自然存在并给出证据,那在常态保护组织将其控制前,社会很大概率无视或者不信任这种声音,“只是假的而已”。

而这则为掩盖协议指明了一种新的可能:一定量的超自然现象经过处理后不经完全掩饰对外公布,很可能更加贴合人们心理,达到更符合预期的掩盖效果。一段时间里,这种可能被作为一种安慰剂使用,使用者据此认为常规掩盖出错后不会引发太严重的后果。关于这一点安慰作用是否应该存在曾在当时爆发过争议,最终安慰效应可能导致掩盖工作怠慢的思想成为了主流,开始排除这类“安慰剂”。但这种新的可能并没有被封杀,在经过一系列研究实践后,基金会找到了另一种更主动的利用方法。

guaitan.png
图2-5:怪谈部

怪谈部成立于2002年,最初是一个调查基金会内部传闻的非正式部门。鬼故事和都市传说在基金会内部同样存在,这其中某些可能是受真正的异常影响,但由于基金会内部各部门协调交流不足和保密权限限制,而忽略掉了对这些异常的调查与管理,怪谈部的成立便是为了对此进行调查。

该部门在2007年扩编转正成为了一个正式部门,2013年开始跨站点新建站点部门。现如今,怪谈部已经拥有数百名员工,在数十处站点设立了站点部门,并配备有专属机动特勤队。部门职能也经过了多次扩编,从最初仅四名成员时期的调查内部都市传说,到增加都市传说专项现场调查,再到增加与掩盖协议息息相关的职能:制作虚拟都市传说以掩盖真实超自然现象。

简单来说,怪谈部的任务就是“以怪制怪”,把一件事的真实影响解释为怪异的都市传说。制作过程一般而言有两个要点,一是要避开敏感关键的真实情况,例如涉事异常实际资料描述、参与基金会部门与技术的使用等等,二是结果要尽量不引起足够关注或怀疑,不论是故意设计精良故事还是显得明显粗制滥造,目的都是引开注意力,要是反倒引起了人深入调查到底就适得其反了。

拿出“塞拉案例”,我们来一起探究一下怪谈的编写。这次的限制同样简单一点,唯一要点只有一个,就是图1-1远处的那些红色怪物是长期存在于食堂内的,不会离开但一进来就看得见。

开始思考吧,思考是永远不应该跳过的过程,还请不要直接图快看解析。

编写怪谈进行掩盖的话,切忌省事直接照着异常写一个鬼故事。一是不能透露具体异常信息,二是这样很容易引来好事的调查者——对都市传说好奇的人不在少数。

就这个异常而言,你所采用的应该是留一手后路的思路,参考方法是将那些红色的怪物描绘进都市传说,抹去“食堂”这一发生地的地点信息。这样做的效果是,好奇的调查者会因为缺乏足够的遇见条件,逐渐失去对这个怪谈的信任。如果有人偶然间进入这间食堂发现了问题,传播消息时也会被认为是都市怪谈,留给基金会足够的处理时间。

而在反向推理部分,你所见的就是基金会散播出来的都市传说,那么首先这应该排除这就是事情真相的可能。进而排除可能让人追着调查而来的线索,比如食堂这一地理位置或者其中某个人的身份,这些很可能是虚构或者模糊的。

怪谈之中另外有一些信息可能是真实或者有依据的,这一类有时代表着一定的关键。比如假设食堂这一地理位置是正确的,那么一种可能是它是一种标靶,其目的可能就是把人引向食堂——这里可能有基金会的监控设施而真正的异常发生在地下室。还有可能图1-1中某人身份是确实存在的但人不见了,那么这一怪谈就可能是提供一种闲聊这人失踪真相的不靠谱猜测,引开人们对真相的好奇与注意力。

2.3.3 巅峰技术与应用

科技的进步总是能给事物带来巨大的影响,这一点掩盖领域已经在互联网技术上有所领教。而科技的发展始终在继续,这其中包括了许多超技术。我们所知道的是,如果不再对技术的发展持续敏感,可能会再次陷入无法应对的困境。

下面抛开“塞拉案例”,仅是介绍一些如今对掩盖协议有积极作用的巅峰技术。它们或多或少都有参与一些掩盖案例或实验,并且产生了积极效果。它们也许有着昙花一现的效果,也许将引领接下来一个时代的动荡,这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那琢磨不定的风向并做好准备迎接挑战而已,剩下的就是做好掩盖协议的分内本职工作了。

模因与认知危害:模因和认知危害的探索与应用在基金会内早已不是新鲜事,从提醒人在工作时保持注意力集中到瞬间崩溃大脑让人死于心脏骤停的都有。相关技术在掩盖工作中能做的有很多,包括有促使人无法将所见与基金会联系起来的特殊危害字符“SCP”,应用于前台组织中;阻碍人记忆与认知的安全逆模因技术;彻底制造幻觉现象掩盖实际情况的特殊复合模因技术。

梦境干预:梦境的探索在基金会内持续的时间相当久远,但系统性理论与成果出现的时间让它成为了一个新兴科技,并且具备相当的理论不完备性。梦境干涉在掩盖超自然踪迹的应用中有巨大的潜力,比如有组织地去干预修改目击者的梦境,让其怀疑自己所见不真实。更极端的例子则是在异常事件发生现场将周围目击者快速拉入梦境,营造虚构的场景。

口袋空间:这种技术的含义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但具体的实现则颇具难度,直到最近才有了发展。目前基金会所掌握的技术是基于伪黎曼流形制造的负深度空间,与自然口袋宇宙原理有所差别但效果基本一致。可能的应用情况就是直接将异常发生的地点隔离至另一片空间中,略显科幻效果且更偏向于压制异常威胁而非掩盖踪迹,但足够有效。目前仅能在实验室条件下稳定存在,缺乏机动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概率操纵:随着理论的突破,基金会对概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构想几种可能的应用范例。在掩盖协议中对概率进行操纵的应用范围很广,原理则聚焦于让曝光异常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在超自然现象现场应用该项技术,可以让本应成为目击证人的平民因为“巧合”而“错过”超自然现象。不过目前这些还只属于理论实验阶段,实际应用还需要经过相应的研究与发展。

3 一场谣言的诞生:掩盖协议中的分工

3.1 现场铸就空想

3.1.1 超常现场调查

在前面的指导中,我们了解了掩盖协议的相关概念以及不同类型的掩盖方法。而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对一次掩盖行动的标准化流程进行介绍。

我们总说掩盖协议要基于事实,但事实是什么我们没有人从一开始就知道完整的事实是什么,毕竟如果知道的话就能提前部署收容工作,超自然的曝光也就无从谈起了。

还记得文章开头提到的图1-1“塞拉案例”吧,在本节我们借用这个现成的场景预设,进行一次标准掩盖行动的模拟,通过与实际情况的结合辅助理解掩盖行动的流程。而第一部分内容,就是获知超自然事件的相关事实,也就是对异常发生地进行现场调查。

场景来到这个我们此前已经借用了几次的食堂,现在就从画面内容开始模拟。目前你随着第一批赶到的基金会快速反应小队一起,来到了这处异常发生地。进入报告发生了异常的食堂,映入眼帘的就是图片中的景象:两人对坐于一个餐桌旁,其中一人穿有风衣,另一个人脸上有结晶手中拿着书,脸有结晶的人面前放着餐盘和里面的面包。另外桌旁站着一人,三人周围则是披萨饼和红色的奇特造物。

在一般的快速反应行动中,通常不会指派专门的现场调查人员,这是考虑到多方因素的结果,包括第一现场潜在的危险因素、没有足够让现场调查人员准备的时间等。仅有预先准备充足的探索类行动可能配备专门的调查人员,突发现场调查的职责通常由反应小队成员直接担负,调查人员一般随第二批或第三批人员抵达。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先前的场景描述中并没有提及每个人的身份。是的,现在我们必须抛去前面在“塞拉案例”中进行预设限制的概念。现在假设的是你正面对真实的异常第一现场,你获取的事实必须是你侦查出来的,而非“预设”出来的。一切基于事实,要不允许自己去相信提前的猜测。

你可能会说,画面最左侧的那个人明显是武装反应人员,难道连一起来的队友都不能知道了吗。首先需要纠正的一点是,并没有“明显是武装反应人员”等等这类说法,还记得之前学习的掩盖要素中现场基金会人员对衣服的伪装吗?另外,即使是一同的队友,很多情况下你也是不清楚情况的——快速反应小队除部分常设单位外,很多情况下因事态突发,是抽调站内特工临时组建的,队友之间很可能不熟悉。在现实环境下你当然可以确认谁是和自己一起过来的,但现在需要着重理解的便是一切需要基于现场调查的事实。

如果有人对此依然感到迷惑或者认为在钻牛角尖,那么在此给出经过现场调查的结果:经过投放无人机后,你是第一个冲入的反应小队成员,桌旁的两人把头都扭向了你,随后桌旁站着的人开始朝你射击——那人听命于桌旁某一方或者双方。同时那些红色的怪物也开始躁动,你和从其他角度突入的队友开始还击。

调查至此,上报结果吧,不然通讯里的指挥部就只能听见枪声了。

3.1.2 充分准备

掩盖协议就好比是一场魔术表演,目的是把超自然的痕迹从大众面前变没。而对一场魔术表演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事前准备妥当,这就对标了在对外行动中的实体与资源伪装和介入。

你是刚刚听完报告,了解了现场初步情况的站点指挥官,正在准备指挥下一步的行动。你同时需要考虑的是在进一步安排时考虑掩盖协议的需求,进行相应的伪装。很多人会在前面的学习后认为用于造谣的相关资源是掩盖工作者专门去做。这在曾经确实是事实,但当前面提到的DCD设立标准化资产使用名录后,安排伪装资源的职责便开始向行动指挥官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应掩盖协议灵活安排。

现如今的掩盖行动再也不是哪个人或者哪个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融合为整套行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指挥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伪装、资源调配和掩盖协议后,DCD等部门就会开始根据相应的情况和反馈信息草拟假新闻情报,后续一系列流程也是整体联动,保证任务完成的高效与利落。

那么作为指挥官,你判断得出现场人员明显对基金会人员怀有敌意,同时持有手枪和可以用于攻击的异常生物,而这些威胁可能引发伤亡甚至大规模破坏。这就需要你提高应对等级,部署增援和对应的压制设备,并预估出接下来最坏的情况可能会有点壮观。

到这一步,在考虑人员配置和伪装方案时,你其实还需要考虑一点东西——地理位置与社会环境。在实际情况下这一点几乎不用特殊思考,因为在站上指挥岗位前基本都需要对当地环境有下意识地判断。地理位置与社会环境需要你决策出合理的配置,让行动高效不浪费,同时也不显得突兀。比如如果你身处美国,那么在已经爆发武装交火的情况下将后续人员伪装成武装警察是很合适的选择。而在中国的话,把后续人员伪装成消防人员并将现场处理成火灾则更容易让民众接受。

做完这些后,你就可以正式派遣人员,并通知掩盖协议内相应的人员开始准备接下来的内容了。

3.1.3 作家的虚构推理

正如目前掩盖工作不再由掩盖工作者去全力负责一样,指挥官同样不可能完全指挥整场假情报掩盖行动。让负责前线行动的指挥部确定相应的伪装和合适的掩盖协议,是因为他们不仅也会接受相关掩盖培训,更是他们最清楚现场的实际情况。至于之后,就要由专家干正事了。

你现在是这次掩盖行动的负责人——负责人一职一般由所选的掩盖协议确定,比如站点DCD主管、怪谈部主管或者安插在外部科研协会内的协调员等人,毕竟不同的掩盖需求需要不同的人出主要力量。

当然,负责人的制定不代表你只能指挥自己能指挥的下属力量。掩盖协议将确定一个大体的掩盖行动框架,在框架下你可以进行资源的调动,跨部门跨层级均可,超出框架则需要向上级递交报告等批准了。框架的制定一般是在确定掩盖协议时认为不必要或者不应该动用的资源,相应的动用就是资源的浪费或者掩盖目的跑偏,不会有太多其他的限制。

现在你是代表基金会在模拟处理一起真实事故,你有权动用协议框架下的一切资源,不再需要像之前本指导内提及的那样受限于某种方法。首先需要做的是熟读掩盖协议,明白协议的框架限制以及重点的掩盖导向。当然,等你到了担任负责人的位置,你应该已经能做到熟背各个所需要的掩盖协议甚至形成条件反射了。

然后你就可以开始拟定掩盖解释并敲定细节,同时安排资源调动了。这些同样不用每件事都由你去做,部门的意义就在于分工合作。你可以列出需要记忆删除的名单,写出需要管制的人员,同时让AIC做好互联网压制准备。只要能合理满足信息管制需要,一切资源都可以调用。

有一点常用的小贴士是,不论你是领到撰写假新闻的任务还是负责安排任务的领导,在人手有富裕时喊上两人一同完成。这样可以挑选更优秀的一份,减少可能的返工带来的时间损耗。

如果说有什么是大部分掩盖协议共同提及的,那可能就是“注意公众关注点”了。掩盖并不是对所有细节进行解释,实际情况下小的物证可以直接由现场人员留存或者消杀,你所留心的应该是会引发公众关注的点,尤其是不寻常的点。

那么,最新更新的现场报告交到了你手上——食堂炸了。基金会已经控制了两人,实为尸体的保镖在交火中被毁灭,但随着保镖的毁灭那红色的怪物似乎受到了某种刺激,开始扩增并愈发具有攻击性。为了防止威胁,进一步扩大,指挥部下令撤至安全区域后用重武器把食堂炸了。

在觉得这还蛮刺激的同时,你暗地里送了一口气,没有反常现象暴露在公众认知里,只有足够夸张但能理解的大场面。而且这种大场面的存在会带来一定好处,那就是将注意力化零为整,人们的注意力自然而然落到了这起爆炸上,很多原本需要精修的细节此刻就已经不再重要,只需要解释这起爆炸就好了。

待部门人员确定好直接目击者,现场人员收到命令就会开始记忆消除。人工智能也已上线,监控网络中是否存在对这件事的异常关注。那么你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准备把手头的假新闻发表了。假新闻中用的掩盖理由?

自然是“煤气爆炸”。

3.2 确认发布渠道

假新闻掩盖进入了发布阶段,就要开始寻找合适的媒体了。现在你是发布阶段的相应负责人,而对媒体的甄选,你同样需要考虑很多现实因素。

首先是基于合理性的考量,简单来说就是对这件掩盖内容来说,“发生这么一件事什么媒体会来报道它”。目前的情况是那间食堂炸了,掩盖成了煤气爆炸继而引发火灾,基金会人员已经在现场进行了一定伪装并与消防部门进行了协调。那么这就意味着火灾的核心内容是不太可能出现异常曝光风险了。那么让媒体自行组织报道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不过首先,在对任何媒体进行沟通前,你手里的假新闻报道需要先发给一个人,那就是现场的基金会负责人以及专门应对采访的人员。只有他们先清楚具体的方案安排,才能灵活应对现场的记者。

下一步需要发的是官方联络人,由其转交政府机构。绝大多数基金会站点应该都和所在政府签订了相应的协议,其中应该就包括执行行动的告知义务。这类收容行动一般不涉及重大机密,通常会选择告知官方联络人。并且在我们设想的情景中这是一起煤气爆炸,官方每天渠道也会需要判断是否准备相应的新闻发布。

然后媒体中能联系上的基金会潜伏人员。即便选择了让媒体自由进行采访,告知潜伏人员的作用依然重大,毕竟每个媒体人可能都要挖掘新闻点和真相的心,万一哪位记者突然表现了调查到底的决心,身为同事的卧底可以在暗中采取策略打消这种念头。更有过去的案例,潜伏成记者的基金会成员自己对一起意外产生了兴趣,调查到最后发现是自己所属站点处理的事故。

因为确定采用让媒体自由报道,假新闻的发布到这里就算告一段落了。各个媒体最终报道出的结果可能和预先编写的假新闻存在出入,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只要最终没有造成关键信息泄露就行。

而如果是采用给予拟定好的假新闻这一方案的话,通常是在通知完媒体潜伏人员后,以政府人员的身份联系媒体领导人或者接洽人员——政府人员的身份可以通过情报部门进行伪装,但一般情况下是利用和官方机构签订的掩盖协议,让官方直接辅助掩盖即可。除非是基金会掌控的前台媒体企业,不然以政府人员的身份给予假新闻然后施压是必要的。

3.3 及时做好记录

发布完所需的假新闻掩盖,整个行动最紧张的部分就算基本结束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件事就此完结。还有最后一件事,那就是归档记录。

目前最通用的掩盖行动归档是DCD档案,按照行动内容填写好相应的内容即可归档。这件事可不只是繁杂的文书工作,而是有意义的。每次掩盖行动后的DCD档案不止作为归档用,同一站点内和本地区其他基金会机构要在每次行动后学习相应的DCD档案。每月则对分部所有站点DCD档案进行汇总,并要求站点主管与掩盖工作相关部门进行系统学习。重大掩盖活动即刻汇总DCD档案并下发各站点学习。

这样做最重要的目的还并非强化思想意识,最重要的是防止掩盖内容出现自相冲突的情况。曾经有过多起掩盖内容冲突的情况,例如同一公司被两家不同的基金会前台企业分别收购,亦或者一个工厂被一个站点以化工污染封锁,但就在一周前另一个站点以另一套协议撤空了这个站点里的所有化工原材料。这些自相冲突的掩盖内容本身都差点酿成掩盖事故,而且掩盖事故一旦发生其反常性将被放大,重新掩盖的难度直线攀升。

所以归档档案以及定期学习虽然时间跨度长,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做好了这一步,一次掩盖行动才算真正圆满画上了一个句号。

4 意外永远比明天先来:警惕其他势力

4.1 小心“观众”

了解完掩盖协议的相关概念、类型和流程,你也已经对掩盖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全面了解。但事情还远没有到“剩下的都是钻研深入学习抠细节”的地步,不论再简化内容,也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需要衡量。如果你认为一切已经结束,这时候应该有所醒悟了。

提醒一下,世界上可不只有基金会。

是的,这个无法忽视的因素就是其他各个关注组织。之所以没有把这一点放在前面的标准流程前介绍,是因为对GoI而言根本没有所谓的“标准流程”。当一次掩盖行动中有GoI的身影被发现或者参与,你所需要做就是联系专家,或者你自身已经足够老练到具备了处理能力。

当基金会在组织进行掩盖行动时,这些GoI通常就会像观众一样在一旁看着,在进一步行动或者得到指示前一直看着,区别只是看多久而已。虽说也有过我们在暗观察他们的案例,但在掩盖行动这种需要我们顾虑公共常态的情况,我们要始终把自己放在被监视的位置并依此准备,才能为可能的被动局面做好准备。

不过,这些组织的一些影响是可以标准化的,无非就三种:好的、坏的和不打交道的。不打交道类型的GoI在掩盖行动时通常需要考虑侦查一下相关情报,但如果本身事态突发比较急的话恐怕收效甚微,好在既然不打交道那也可以临时放一边。坏的则要么对基金会直接攻击,要么破坏掩盖促成曝光,形式多样,目的更是不同。而好的则就给予帮助。这是非常标准的分类,标准到几乎没有实际应用效果。

而作为一名掩盖协议的执行者,当GoI这个要素开始显现时,有一点你是肯定需要做的——紧绷神经,实时关注所有能获取的信息,并积极思考对方造成的影响需要用哪种方案掩盖,同时调拨各类资源进入预备状态。GoI出现造成的唯一影响就是可能影响一切,因此你也需要和所有人一起随时改变动向,认清自己肩上担子的重要性——唯独常态上的问题必须被压制。

4.2 共享与配合

不过在众多GoI里,有一类稍显特别一点,主要是因为他们意味着一类稍微不同的掩盖模式。这类GoI就是其他常态保护组织。

之所以说这一类GoI会带来一类稍微不同的掩盖模式,那是因为他们通常也会采取自己的掩盖协议来掩盖超自然事物的痕迹。而这时,就可能出现掩盖内容相互冲突的问题了,这一点则是需要规避的。

目前在各大常态保护组织间达成的基本默认共识是,作战或者作业小队可以合作行动,但后续处理人员一般相互之间拉开距离各弄各的。同时如果目标为同一个或者相近类似的话,遵守先来后到的原则,后来组织的处理人员负责配合先前人员的行动或者避开待命。

不过说这些,指的是一般的默认共识,最主要的核心要点还是要进行沟通交流。当两队常态保护组织的人员相遇时,一般会有建立沟通的机制,让专家们和领导层互相协商。这种协商通常会具体敲定采用的掩盖协议和具体方法,两方则通常配合执行。

但还是要提醒,这种情况下并不意味着随机应变的消失甚至思想的放松,一切依然都有可能发生。GOC在遭遇时对我们开火的可能性和他们救我们于危难之中的可能性一样大,一切只取决于变幻莫测的实际情况和更加无法揣测的对面决策。我们需要在面对其他常态保护组织时学会共享与配合,但这不意味着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无条件把后背交给对方。

5 后记

靠一篇指导就掌握甚至精通假消息掩盖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在这篇案例还完全没有涉及具体的掩盖协议和资源调配步骤的情况下。这份通用指南所能做到的就是帮助对掩盖工作有一个入门级别的了解和把握,并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开个头,让你顺利进入系统化的学习之中。

希望你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牢记依托现实和实际案例的重要性,不忘记在本通用指南中学到的理解,然后逐步精进逐步深入,开始形成自己的思考和条件反射,开始培养自己的干事风格,最后签署下自己制定的掩盖协议,主导掩盖行动,甚至制定掩盖工作的大政策。

等到你抛弃本指南并嫌弃它是“幼稚肤浅的读物”时,恭喜你,本通用指南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你确实可以丢弃它了。愿你在未来的学习中早日成长为这样一个人,早日成长为一个对集体有帮助而又无愧于自己的人。

SCP基金会中国分部
Site-CN-49
2021年8月15日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