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谈及图书馆创作,核心之一就是所谓"渊妙感"。如果有仔细阅读过中文维基中图书馆的写作指导,这段简短的文字必然是每一位作者的出发点:
这里的故事应当试图唤起一种“渊妙感”,一种超越我们所知的更大世界的感觉。在图书馆的世界中,这些惊奇之物是隐藏着的,但从未真正远离。然而,永远不要忘记,这是一片比我们自己的世界更加狂野的天地,它也绝非安全。小心前行。
事实上,这过于简单、笼统的描述让"渊妙感"难有足够明确的定义。每一位图书馆作者都对于渊妙感有自己的理解,在形式上相似,但内核可能完全不同。
建立这种设定的初衷或许就是鼓励不同角度的理解和发散,但是这样做的弊端也很明显:对图书馆文风的误解和偏见。
在进行过一段时间创作后,笔者对于所谓"渊妙感"稍有一些领悟。这些内容可供所有作者参考,无论是刚开始创作,还是已经有着自己的风格。笔者将尽量避免代入自己的行文风格。如果此刻正在阅读本文的你是已有经验的出色作者,笔者在此表达敬意。
另,本文只针对常规的图书馆故事。特殊格式不做讨论。
何为"渊妙感"
在写作指导的描述中,只有一句话对渊妙感有着直观描述:
一种超越我们所知的更大世界的感觉。
这通常被理解为"管中窥豹"。
当然,这种理解过于片面。"渊妙"可分开理解为"深度"与"奇异"。管中窥豹,所看的是豹的局部,看得再细致,也只有"深度"。而"渊妙",应该如同双目失明的人那样,避开最为直观的部分,用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去感悟一草一木,在心中描绘。当我们看不到观测之物的真相,却又深刻地明白自己就置身其中,这感觉就如同在深渊中行走一般——无比漆黑,但每一步都听得一清二楚,这就是"渊"。当重现整个世界后,能够发出一声惊叹,这就是"妙"。
有着未知的深度,且置身其中,这是渊妙感的必要条件。它更类似于一种被笼罩的感觉,而非单纯的反常感。
由此,并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写出渊妙感,也不是什么东西都适合写出渊妙感。图书馆的题材看似不作限制,其实则有着更为隐晦、严格的标准。
如何在文章中表现出渊妙感
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需要先面对现有的创作风向。笔者认为以下几种观点是对渊妙感的误解:
- 异世界就是渊妙
- 生涩难懂就是渊妙
- 文词精致就是渊妙
- 不合常理就是渊妙
- 孤独空阔就是渊妙
或许这些观点从某些角度上讲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它们造成了大量低质量文章的出现。因此,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还是应当更改这类想法。
前文说过,渊妙应当有笼罩感。图书馆的创作描绘的是一个环境:可能是局部的,可能是整体的。这个环境会将文章的核心包裹起来,但是不会直指核心。我们需要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意识到,文章中描绘的是什么地方,而作为读者的他又位于文章的什么位置。事实上,读者所在的位置就是文章核心的位置。
在中文维基的创作中,文章的核心有时并不那么明确,甚至连作者本人也说不清楚文章的核心究竟是什么。这并没有影响,我们营造渊妙感时需要明确的也只有两个笼统概念:
- 实,即文章反馈的现实意义,通常是讽喻,有时也有歌颂,等等
- 虚,即幻想的内容
文章的核心是什么,就决定着落笔的轻重分配。
通常来讲,这两种文章的内核,区别就类似于重小说和轻小说。如果内核是现实,那么表现的更多是某种特定的思想或情感;如果内核是幻想,文章的现实寓意就会弱化,转而强调环境和情节。
如果你的文章内核是"实",那么文章中的大部分应该是在描写"虚"。但是描写的"虚"应当有能够回归到"实"的内在联系,否则就是纯粹的无端崖之辞,或者说,连文章都算不上。
如果你的文章内核是"虚",那么叙述过程的主体应当贴近现实,或者与现实相似。在这种文章中,我们常常需要添加一些对主要情节没有帮助的内容去帮助读者更好地还原环境。但这些内容并非和文章完全脱节,它们恰恰是相关的,而且应当具有诱导思维发散的作用。否则就是废话。
和重小说相似,以"实"为核心的文章往往需要较强的笔力和丰富的阅历,而且要求创作者已经有着完整的三观。渊妙感在这类文章中已经属于次要,真正占据主要地位的是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这类文章的创作难度非常高,对大部分维基作者而言相对遥远。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相关的优秀作品。例如主站的图书馆故事《楼梯简史》,就极具讽刺意味。文章通篇都在用荒诞、离奇的"虚"构建一个只有升降机而没有楼梯的世界,人们反着科技的方向探索,并在最为关键之处做出自我否定。在中文分部,同样优秀的文章如《不著名星际贡献者不完全记录 第40章与书后附言》,其思想内核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从而使"毕竟总要有人去做"这句话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而维基的创作者普遍涉世未深,想要创作出有深度的作品是比较困难的。
而事实上,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图书馆作品都是以"虚"为内核的。这类作品往往没有明确的中心思想,而是追求把故事讲好。读者从一个故事中还原出一个奇异的世界,这就是渊妙感展现的过程。
对于以"虚"作为内核的作品,笔者所见过的渊妙感表现最出色的作品,其实是一款游戏,名字叫做《gorogoa》(中文译名:画中世界)。1
一个只有图画的解密游戏,创作者在其中添加了非常多与主要情节无太大关联的内容。正是这些细节让整个故事变得完整,而且充满了隐喻。即使游玩者位于上帝视角,依旧有着置身于未知中的渊妙感。(当然,这也和本身就出色的作画和较长的篇幅有关)在游戏中,创作者所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等并不明确(或者说在刻意淡化:主人公没有五官),但是构建出了一个充满了神秘感的世界。在主人公寻找儿时看见的怪物"gorogoa"的途中,这个怪物的身影似乎随处可见,但人们从未注意过。而游玩者意识到这一点时,便会感到身处一种未知的笼罩之中——而这便是我们寻找的渊妙感。
建议
如果你是创作者
- 不应当刻意使用难以理解的句子。那只能叫做陌生感。
- 如果真的没有足够好的题材,不要动笔。(除非这是意识流创作——确保你的笔力足够)
- 不要刻意地、过度地渲染。修饰过度并不能带来任何的渊妙感,反而会影响理解。
- 故事>手法
- 不要认为脱离基金会主调的作品就能往图书馆丢,这是极大的错误。
如果你是读者
- 不要盲目认为自己看不懂的文章就是好文章。好文章恰恰是你能看懂的。
- 评判文章的侧重点应该在人物/环境塑造与情节上,而不是修饰。
- 应当注意文章的画外音。
最后的话
需要重申的一点,这篇指导只是笔者的个人见解,其中的观点未必是完全正确的。不过,在现阶段,它们至少是合适的。这篇指导诞生的原因,是现阶段不少作者对于图书馆的错误理解。低质量的文章回流,这是每一位热爱图书馆的创作者都不愿意看到的。经过权衡笔者还是决定将这篇指导发表。对于可能导致的创作风向牵引,笔者在此表达歉意。
补充-关于对"渊妙感"字面过度解读问题(2020.12.28)
所谓解读,只是为了更好的表述某种意思。不管是"渊妙"二字,还是sense of wander,最终目的只是为了传达出某种特定的意境、情感。对于前文所谓的"过度解读",如果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笔者认为并无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