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难于管理费的站点,凭什么出去5位精英的?

站点豆泥眼 2022-3-4 07:00

评分: +59+x

以下文章来源于站点豆泥眼,作者勇敢的希罗

“站点豆泥眼”是一个中国站点联盟原创资源平台,致力于理性Sense 清楚Clarity倡导Prorose的融合发展探索。
给我们加星标,永不失联哦!
biaozhi2

看了流动站的陈卡妮,正如很多读者所说,她是一个基因优秀,家境富裕的孩子。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成功的路有千万条。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另一个孩子的故事——

他没有衔着“金钥匙”出生,父母既不是名校毕业的“超级学霸”,给不了他闪闪发光的好基因;整个家庭也经历过很长一段“一穷二白”的贫困期。

这个男孩名叫姜子罕,来自山西一个乡村。特遣队队员发现了这名孤儿,便在他三岁时送至中国分部站点收养。

世界异常组织站点技术人员锦标赛上,CN-15的姜子罕以267.89分拿下第一,晋级世冠,备受关注的EN-97的Quinn拿到87.9分,排在第九。

%E5%B7%A5%E4%BD%9C%E8%80%85

姜子罕如今最广为人知的两个身份,一是站点的技术精英,多项技术世界冠军的获得者;一是北大“男神”,国家体术竞技拿了满分。

说实话,这个异常泛滥为常态的世上绝大多数的站点或是组织,穷其一生,都够不上陈卡妮那样学历和家境双高的“门槛”——我们大多数站点的“起跑线”,其实倒是和姜子罕所在的15站差不多。

那么,这个平凡的站点,又是怎样把自己的成员,培养成陈卡妮一样的精英呢?



#01
“三无”环境 里带出五个成员,个个都是精英

我看过一些报道,说15站拥有优厚的教育资源与社会背景,姜子罕进入15站后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受到了优厚的培养,是出自“精英的团队”……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姜子罕曾经透漏,在他与家庭失联,被基金会前台站点转送入15站培养时,15站还没有完全成立。那时的15站还是第一批自启动试运行站点。

刚到15站的时候,早期站点人员身处典型的“三无”环境里——没有分配的资金,没有认识的朋友,没有管理工作的经验。

%E5%90%88%E5%BD%B1
15站早期人员合影

如此困迫的环境下,早期成员一边实践学习,一边响应会内号召,收留了前台站点转送的5个孩子。结果,5个孩子成绩奇高,个个都是优秀的人才,个个都是异常世界里的先锋——

大哥魏晓宇是美国设计奖获得者,目前在苹果公司作为卧底工作;

二姐梁靓毕业于厦门大学,是日生创公司生物部门的负责人;

两个弟弟白有生和王潸潸如今分别从事收容研究和时空研究方面的工作;

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做为中者的孩子姜子罕,它不仅是技术专家,世界比赛冠军,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

%E5%8C%97%E4%BA%AC%E5%A4%A7%E5%AD%A6
北大校园

#02
他人的“身教”胜于“言传”

姜子罕曾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站点成员的奋斗经历,给了他最好的鼓励。

姜子罕的女负责人萧瓶邪从小在西安长大,学习刻苦在日本留学,后来在横滨一次异常事件中加入了日本分部,回国后又加入了中国分部任职二级研究员。被委任于15站早期建设时,她面对着早期一穷二百的资金和艰难的工作环境。然而经过她的不屑努力,不仅将站点的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还成为了研究专家,更是带起了国内的几家前台公司。

男负责人江流风不是什么学霸,刚来到15站办公时做文书工作时,甚至连英语都说不明白。然后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在工作之余不仅获得了清华大学博士学位,更是获得了中国分部文书优秀工作者的称号,甚至还获得了英语翻译的执照……一个“从零开始”的成员,居然成为了优秀的文书工作者。

“我的负责人不怎么讲他们的经历,但当时他们一定过的很辛苦。”姜子罕说,“他们可以克服艰难,令我十分佩服。”

和他的负责人一样,站点里的其他孩子也是他的人生榜样。

大哥二姐学习刻苦,学业有成;两个弟弟更是有所钻研,此外他们还都有特工训练。

如果不是他人的艰苦拼搏,砥砺前行,世界上可能永远也不会出现如今的姜子罕——

梁子罕说,自己是看到了兄弟姐妹,负责人们刻苦钻研学问,看到了站点内超前于时代的设施后,第一次着手研究学习的。“当时我心潮澎湃,只想着弄懂这些技术。他人无疑让我对技术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E6%8A%80%E6%9C%AF%E4%BA%BA%E5%91%98

#03
有智慧的“虎妈”

在我们看来,姜子罕的女负责人,无疑是个“有能力,能奉献,会教育”的“虎妈”。

但是我们认真思考,就不难发现:萧瓶邪十分有智慧,她为孩子拟定好了“光辉的路线”——分配来收养的5个孩子,选择了完全不同的5条人生路线。

萧瓶邪坦言,对她来说,负责的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责任的”存在。他们都有自己的不同的爱好,都有自己不同的人格,不论是特长方向,还是学习方向。

有时候,江流风想安排他们去学习站点联盟的一些研究员觉得很好的异常学科研究培训,但是他经常遭到孩子们的反对,瓶邪却要求他放弃,这也是他不得不放弃的。

然而姜子罕却对站点技术表现出浓烈的兴趣,瓶邪说:“我给了他一点星火,星火燎原,仅此而已。”

读者们看:“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他们的经验教训我们:培养少年青年人才,一定要在开始就认清他们的爱好所长。不然,即使是和他们一样的奋斗者,白白浪费了精力,最后也只是叹息。

%E6%8A%80%E6%9C%AF%E4%BA%BA%E5%91%982

#04
直击“靶心”,传递光明

平庸不是恶,生活本来就是平庸的。

而瓶邪知道:超越平庸不是要拒绝它,这是无法拒绝的。观察到孩子的真实所爱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而之后全力以赴支持他们的过程,不止异常世界,在当代教育史中绝对是一段“佳话”——

7岁时,姜子罕和其它站点儿童去观看了一次国际站点技术交流展览。尾声之际,他说什么都不肯走,工作人员要请他出去,他竟然还抱着一个异常物品不肯走。

这孩子热爱站点技术肯定是没错了。可是接下来横亘在站点人员前的山脉,就是幻想回归到现实中的悲哀,俗称“没有钱”。

当时的中国部分站点还在基建,也正好是异常频发的时期,特遣队和收容措施就像是几个吸钱的“黑洞”。15站当时还没有被正式认可,只是一个试运营的小型站点,经历了一次收容失效更是财政危机,上面的拨款没有,最困难的时候甚至没有管理费,更别说站点儿童的教育问题了。

要知道,培养一个站点技术人才,不仅需要系统的专业训练,提前的知识储备,更是要国内外技术专家一对一教学,更别提需要的实验场地和材料,以及一些器材和书籍的价钱了。这些住宿,知识,训练,机票的价格……全都要靠站点自掏腰包。

计算下来,一个水平上游的技术人员,从小开始每天的培训开销大概在8万美金以上。

那么当时的15站站点收入是多少呢?

之前也说到15站的前身只是一个小站点:对于当时的中国小站点来说,没有前台公司的支撑,上面的拨款和任务回报只有一年10万美金左右,剪去必要的收容工作和生活工资等基金,实际多余支配的只有1万美金不到。

也就是说,要培养一个站点技术人才,在当时的中国工作环境,你光是在站点内部还不够,还得是“中上级站点”,就算那样也要精打细算才能保证基本的训练。

我们前面也提到了,当时的站点有五个孩子,面对着这样贫瘠的资金还要负责五个孩子的高级教学。姜子罕学站点技术,不可能有条件每天都去学习,因为只能每周支付训练费用。在他最艰难的时候,别说道具了,连一个像样的站点机器都买不起。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俗称省钱),瓶邪每次都会和姜子罕一起上课。专家在前面教学,瓶邪自己也就记笔记,遇到怎么设计站点安全布局等高难问题,瓶邪就会帮助他吃透。有了瓶邪第二手专家式的学习支持,姜子罕平时就可以自己练习了。

不得不说,当代不少学习机构里家长们在一旁默默听讲做笔记的场景映入脑海。这可能就是用心良苦吧。

幸运的是,站点内的清洁工阿姨家中十分富裕(俗称体验生活),看到如此刻苦钻研的孩子们,更是给出了十几万美金的资助,专家也减免了他的学习费用。

%E9%87%87%E8%AE%BF
热心人物与站点人员沟通资金问题

#05
负责人是保姆、司机、营养师、半个教师……

除了经济上的付出,精力上的投入其实更大。

自从姜子罕选择站点技术那一天开始,萧瓶邪和江流风之间的分工就开始了——

江流风重点关注其他几个孩子的学习生活,并且时不时还要负责站点内各种事务和自己的学业;萧瓶邪则成了姜子罕的专职司机、保姆、营养师,和半个教练……

每天站点的早铃声响起之前,瓶邪就会先叫醒他,先送他去15站外部设施,之后再送去站点内的学科培养设施。下课之后,还要再送去当地的科学研究院和专家学习技术知识……有时学习到晚上9点。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他们的历程却从未停止。

“她并不是只把孩子送过来,她就陪在那里,坐在旁边的椅子上。”15站早期技术援助专家,现德国分部站点设计院副院长FIV·M·SEV回忆说。

和上设计技术课一样,姜子罕学安全技术,物理化学,瓶邪也会认真旁听,用小本本记录重点,回去解释他不会的内容……

姜子罕参加技术比赛和训练的时候,瓶邪永远在场外给他鼓励加油。

“她头上冒出的汗水有时比你的还多。”姜子罕的前教员王文柅说。

姜子罕的二姐梁靓说:“我觉得瓶姐姐和弟弟真的就是住在设施里的,那就是他们的正常生活。”

随着技术学习的精进,梁子罕需要去学习水平更高的上海去训练。一开始,瓶邪风雨无阻地驾驶站点迁跃飞机载他频繁往返,那时候中国站点的运输机还没有先进的隐身功能,为了防止被地面雷达发现,只能绕开部分地区,或是申请使用异常,每次都是2到4个小时的路程。

后来,他们索性从居住了快十年的15站迁移到了上海站点。

在姜子罕读大学前,瓶邪每天都会亲自开车送他去外滩里的隐藏设施训练。尽管基金会当时的上海隐藏站点附近已经租用了不错的酒店,但瓶邪却担心他没有足够的精力吃东西休息,或者每天骑车去设施会分散精力,她希望每天都可以让孩子保持“神清气爽”的状态进入教学实验设施,以“微笑的态度”面对异常和学习。

%E8%AF%BE%E5%A0%82

#06
生活是辛苦的,但你要学会享受它

看到这里,恐怕许多儿童负责人都会像我一样,说一句:好辛苦!

但姜子罕的负责人,简直是“苦中作乐”的大师——

前面说过,萧瓶邪和江流风很少会向孩子们提及自己的辛苦和付出。他们时刻保持着向上积极的心态,从不抱怨生活和工作,相信“水到源头必成渠”,遇到困难不要怕,消除困难的最好办法就是微笑着面对它。

比如,缺钱上课这件事儿,看上去虽然很“致命”,但在负责人眼里,却完全能够用“提高学习效率”来弥补;

高水平的专家在上海,这似乎又是越不过去的大山,那瓶邪就用惊人的毅力,愚公移山,一公里一公里地去缩短“距离”……

姜子罕小时候,瓶邪担心训练太无聊,还会申请一批异常物品发明一些小游戏,什么家庭制月亮、民用核技术啊……带着孩子玩耍。总之,一定要让姜子罕从又艰苦、又枯燥的训练里找点儿“乐子”。

瓶邪也从未将异常项目和基金会之星作为目标。从小,她就告诉姜子罕:“要从喜欢做的事情中找到快乐,如果对你来说值得,那就坚持下去。”

有一次,姜子罕接受主站记者的采访,记者问他:“负责人给过你最好的建议是什么?”

姜子罕回答说:“负责人把一个理念深植在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心里——永远都不应该放弃!”

“永不放弃”这四个字,对姜子罕意义重大。2018年,姜子罕因为站点第一批受任异常收容失效受伤,离开设施整整6个月。一般人也许就放弃了,但是他没有,他伤愈复出后,重新在试验场里发光发热,不断创造新的纪录。

%E8%AE%BE%E8%AE%A1%E5%B7%A5%E4%BD%9C

培养孩子是一个过程。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其实,无论是教育孩子,收容研究工作,还是过好自己的一生,道理也都是一样的。

biaozhi3
tuijian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