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域
校对:易天泽
文章制作协力:星野谷、徐琰
鹭港市琴岛上旧日本领事馆于1898年建立,位于琴岛上的鹿礁路24号,与协和礼拜堂广场只有几十米的距离。自新世纪以来,针对这座已经两百余岁的建筑出现了许多令人兴奋的都市怪谈,包括但不限于地下室的冤魂,跳楼死亡的工人化作冤魂复仇等。对于热衷探索的基金会成员来说,这样的怪谈往往意味着全新的调查机会。
作为鹭港市人和鹭港大学民俗学教授,陈琳本身对这些都市传说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一来岁月变迁,这些怪谈早就是妇孺皆知,谣言由于添油加醋而变得不再可信。二来日本领事馆本身已经作为文化遗产,建筑内也经过修缮,即将对外开放,再去追寻谣言的真相似乎也没有必要。
在于东京举行的第八届新视界论坛暨全球超自然大会上,陈琳与72岁的东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上野鹤哉相识,在陈琳表明身份之后,上野教授提到,自己的祖辈曾经作为日本领事馆的职员在在鹭港市生活过一段时间。由于祖辈留下来的日记,老先生很希望去中国旅行,一来算是做历史研究,二来也想要了解日记中所提到的一些事件的真相。陈琳对此同样抱有兴趣。2020年的6月5日,陈琳和上野教授,以及东大历史系的三名研究生星野谷、小林志和以及芥川英子一并回到国内,开始陈琳们的工作。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在基金会以及日本领事馆修缮团队的支持下,调查组日本领事馆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了解,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具体的调查报告业已上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翻阅那漫长冗杂的大部头。本文将会在介绍日本领事馆的历史的同时,为各位基金会成员、观谬维基爱好者鉴定网上谣言的真伪,介绍目前为止的调查成果。
日本领事馆的历史
1895年甲午海战之后,日本政府迫切希望扩张其在中国的势力。1895年下半年,经过选址后,日本外务省聘请中国工匠王天赐进行领事馆的设计工作。1896年年初,使馆正式开工建设,并于1898年下半年正式交付日本外务省使用。
日本领事馆建筑主楼是一座两层红砖建筑,整体呈现标准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设计,并有地下防潮层,建筑面积为2390 平方米,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建筑采用木屋架,清水红砖外墙,砌砖工艺则是采用标准的欧式砌法。1928年,日本领事馆扩建,在侧面增建两栋红砖楼。一栋为日本警察署本部。一栋为宿舍楼。警察署本部地下设有监狱,用于关押反抗者和中国爱国人士。
二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将日本领事馆交由鹭港大学作为学生宿舍使用,由于建筑年久失修且病害严重,教职工于1980-1990年间陆续搬离该建筑。此后除基本的养护之外,楼宇未经修善,每况愈下。2018年,鹭港大学开展对日本领事馆的文物修缮工作,并持续至今。
日本领事馆的传闻
传闻:工人坠楼,冤魂闹鬼。
闹鬼传闻是琴岛上广为流传的街头怪谈。日本领事馆、美国领事馆与英国领事馆均有此类传闻。原因之一,乃是西式建筑相较于东方建筑在设计方面略有不同,以至于岛上西式建筑多采光不良。二来随着时间变迁,老旧的楼房与墙面的爬山虎也给人阴森可怖之感,坊间自然有颇多传闻。本着勘定人的原则,本人与鹭港大学同事,历史系教授易天泽进行了多时间段实地探访,并对曾经在领事馆居住的老人进行了交谈,目前均未能取得闹鬼的有效证据,遂认定此为谣言。
在由日本外务省提供的记载中,使馆前后共有196名人员(包括工人、设计师、监工等等)参与建设。这些成员中,非正常死亡的一共有两人,分别为日籍工程师芹泽优作和中国籍工人李立。
芹泽优作
芹泽优作于1852年生于下北泽,1880年以外务省专员身份来华,在死亡前主要担任工程的监督工作,并同时作为日本使者,在暗中从事对清政府的情报活动。
2021年3月初,回到日本的上野教授与芹泽的后人芹泽爱老人取得了联系。在由于破伤风去世后,芹泽优作的的大部分物品被寄送回国,并由其家人保存。芹泽爱老人提供了一部分他的日记。日记中的芹泽显然对于自己的工作颇有不满。无论如何,芹泽仍然兢兢业业地完成了工作,直到1897年在担任监督时被铆钉刺伤。由于伤口并未得到及时处理,从而诱发了破伤风,在送至琴岛上的圣玛利亚医院后,芹泽优作于1897年4月12日不治身亡。
李立
李立个人资料不详。由于清代资料混乱,仅能从日本外务省的记录中一探究竟。
外务省资料中名为“李立”的有三人,但仅有一人非正常死亡。资料记载,李立时年41岁,同安县人,1897年4月10日日间施工时,于建筑三层东北侧脚手架上跌落死亡。此事件的原因疑似为脚手架安装纰漏导致。李立最终安葬何处尚且不得而知,本次调查也未能寻访到其后人。本次事件在上野专一的日记中亦有记载。
没有证据表明李立在生前遭受了非人虐待。尽管打骂工人在该建筑过程中十分常见,但对这一情况是否能够导致产生冤魂甚至于闹鬼,目前还不得而知。
由于时间上的巧合,上野先生认为这两起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关联性。芹泽先生很可能是由于李立先生的坠楼事故而致伤,由于其工作的热情和对知识某种程度上的缺乏,致使其未能及时就医,导致死亡。
关于该谣言的出处目前已经不可考证。根据网络爬虫结果,该谣言最早出处能够追溯到2007年的发帖。但由于该BBS论坛用户已经注销,究竟发帖人是否掌握了有关证据也无从查起。
在调查过程中,本人使用三台密斯卡托尼克大学的雷克·斯克兰顿教授所研发的雷克计数器,从三个方向对建筑进行了总计148小时的不间断检测,三台设备的雅加(YAGA)读数均未超过基准值。也意味着基本不可能有鬼魂存在。
尽管目前这一设备仍然处于技术验证阶段,但仍能为涉及“鬼魂”的异常现象提供部分参考数值。
地下室冤魂
日本领事馆的警察署地下监狱,在二战之前便被侵华日军用作关押中国爱国人士的场所。由于福隆省南部气候潮湿多雨,且光线不足,这所监狱的环境极其恶劣。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修缮,致使地下室内部环境肮脏不堪。
在调查过程中,陈琳与上野先生共通探访了地下室并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未发现任何灵异现象。仅在地下室西侧发现有一枚清代银元和布袋。布袋呈长条形,为棉麻质地,应为清代的米袋。关于此物件为何会出现在这里尚且未知。目前仅能认为米袋用于某些道术,用来困住鬼魂。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米袋在建筑周围的杂草中一共有三个,分散在领事馆建筑群的三个不同方向。
在领事馆建设期间,有许多这样的米袋被运送到工地以供给伙食。
目前关于该传言也同样无法证伪。 两台雷克计数器同样未能检测到异常。
关于上面两则传闻的可能的由来,我们将会在下文提到。
重叠的房间
2020年7月20日,在与修缮团队的沟通过程中,陈琳得知在建筑三层东北角曾发现过一处日式和室样式的房间。目前围绕这一房间的研究也仍在进行当中。在接下来的部分,本文将就这一房间展开讨论。
在加入考察组后不久,上野先生提出,在先祖上野专一的日记中曾提过,施工团队曾在日本领事馆三层修筑有一间约20平方米大小的和室在1898年的日记中,上野专一将其认为是英国设计师给在华日本人提供的特殊待遇。但目前尚且没有证据能够支撑这一观点——不论是设计图纸,还是别的诸如设计师日记等等物品均没有提及此房间修筑的目的,甚至连这间房间的存在也只字未提。
陈琳与上野先生在7月初期加入项目组后,曾向项目组提出过对此房间的勘察请求。一方面,房间内可能存留的物品可能会对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一定的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以来的对外交流、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提供物证;另一方面,房间内可能留存的私人物品也能够反映房间主人的特定生活习惯,对于研究历史人物能够有一定的作用。
在收到陈琳的请求后,项目组与调察组进行了交谈。根据上野专一的日记,该房间位于领事馆主楼三楼东北角,并且能够“眺望”鹭江风光。经过项目组的考察,这一房间应当位于三楼东北侧,窗户视野正好能够与附属建筑错开,较为符合日记中的描述。
项目组经过三日的搜寻考察,并使用各类设备进行勘测,均未发现建筑中存在有类似房间。在与鹭港大学员工交涉的过程中也未能寻获有关此房间的线索。
项目组首先怀疑,是否是上野专一等人存在误记的可能。由于上野专一在归国后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项目组中部分成员认为,所谓“房间”的发现根本是子虚乌有,有可能是部分精神分裂症的前兆。
7月19日晚间,修缮团队成员黄晋在巡查建筑三楼时,在主建筑三楼东北侧发现一处新房间。黄晋立刻向负责人汇报了这一有关情况。负责人对此情况高度重视,安排人手对此房间进行保护,并通知第一时间通知了调查组。随后的11:32分,睡在领事馆附属建筑的上野先生与陈琳到达现场。同行的还有调查组与项目保护组的成员,共9人进行考察。
此次发现的和室大小为四叠半。1内有神龛一座,供奉有上野专一牌位。但上野专一自领事职位卸任归国时年仅56岁,其在79岁时于京都病逝,其后代也没有在领事馆中任职,此房间为何会存在这一牌匾同样不得而知。
神龛除供奉上野专一排位外,也供奉有疑似石长比卖2神像一尊。目前尚且不能知晓其制造商,且其形象诡异,披头散发,双目低垂,与日本神话记载中有较大出入。
在调查中,调查员在房屋东北侧发现一具尸体。年龄在70-80岁,身着有明显的西式特征着装。法医推断其死亡时间约为三天前,死因是由于饥饿导致的胃溃疡。在经过DNA比对之后,确认尸体与上野鹤哉具有亲缘关系。其很可能为真正的上野专一。
在发现和室之后,项目组便对此开始了全面考察。经专家比对,确认神龛应当来自中国,而并非日本。在神龛内部同样发现有疑似人类组织存在,DNA比对结果与尸体相同。神龛下层柜中存放有一佩玉,上刻有未知文字约六个,形似甲骨文和金文的混合体。
关于此玉佩的来历,上野专一在日记中写到:
昨日(1897.4.10)清国李公使至,咨以设馆仕事。予我佩玉一枚,其乃蓝田宝玉,上镌祥文,余心甚喜。
对于这枚玉佩,上野家族一直未能在上野专一的随身物品中寻找到。上野鹤哉同样无法对其做出解释。
值得一提的是,文中所提李公使,应为钦差李顺,同安人,在清代地方政府中以强硬外交出名。此次会见除了问询公馆相关事宜之外,李顺还与上野专一就日本企业在华商贸问题进行了协商,但最终此次会面由于日方所推行的霸王条款不欢而散。
在7月19日凌晨结束约三小时的初步考察之后,项目组离开和室。但此刻电子设备上的时钟由于未知原因遭到破坏,在恢复之后显示时间为11:35分。在外驻守的同事声称,尽管项目组“多次进出拿取物品”,但并没有见到任何人员出入此房间。在内部进行考察的同事也同样证实了这一现象,声称到房间外拿取物品时并没有见到任何同事。此现象立刻引起了项目组内基金会成员陈琳的注意。
经过与上野教授的多次考察,调察组发现,该日式和室内部时间流速明显慢于和室以外(下文称之为“和室时间线”)。上野先生身处和室内部时,时间流速加快的区域将会扩张。陈琳认为,和室内部与外部存在的两条流速不同的时间线会由于上野先生的存在而产生交汇。当上野先生被请出和室以外时,两条线继续并行,互不干扰,和室恢复正常。
在之后的勘测中调查组发现,由于时空的交汇,和室内部的人和物品会出现一定的“残影”现象。即和室内部及其影响区域会重现一部分所处和室时间线上人物的行动。这也有可能是上文提到“闹鬼”传闻的由来。但至于上野专一何以同时存在于两个地方,目前无法解释。
调查组随后围绕和室的历史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但很遗憾未能寻得更多有关资料。唯一提及和室的记载来源于上野专一本人的日记。在1897年4月10日,李立坠楼时,上野专一正在此和室中(此时已经建成)休憩。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上野专一和李立的死亡有直接关系(尽管李立死亡的位置很可能能够看到和室内的情景),但陈琳教授仍然对此保持怀疑态度。
目前,陈琳所带领的团队仍在积极推动此和室有关的考察工作。目前和室内部已经整修完毕,预计将会与日本领事馆主体建筑一道对外开放。
结语
关于日本领事馆的历史和传闻,在这里便告一段落。这座经历了一百余年风雨飘摇,见证了中国屈辱近代史的建筑仍然在矗立在鹭江之畔。围绕这座领事馆,或许还有太多故事要讲,但这些终究仰仗于陈琳教授的研究发现了。
另:感谢东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上野鹤哉先生、研究生星野谷、小林志和、芥川英子,以及鹭港大学历史系教授张仲仁先生,黄晓萱女士,易天泽先生对本次调查的大力支持。同样感谢鹭港市博物馆的杨亚林先生,和日本文部科学省的安倍泽川先生,外务省外交史料馆的神谷光先生,以及芹泽爱女士、服部理央先生,他们在本次调查中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同样感谢市局刑侦大队的法医徐琰先生,鹭港大学物理系的刘欢静教授在调查过程中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