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机械帝国史 其二
评分: +72+x

第三章 第一帝国与波斯之围

接下来的几十年,作为战友的米底王国、巴比伦王国与拜迪恩都维持着一种平衡而又友好的关系,亚述的解体让作为盟友的三家都尝到了好处,于是三国决定继续维持这种弱合作关系,彼此的经济联系也十分紧密。商人、学者借此机会得以游历巴比伦、米底、埃及与拜迪恩,技术的交流也在合作下进行。但在今小亚细亚半岛一带,同吕底亚作战的米底王国节节败退。负隅顽抗的吕底亚人始终没有让米底人继续前进,而据米底人报告其“武器很强大”,其似乎在统治希腊人的同时或多或少地学习了来自希腊的机械武器。相比于拜迪恩的军事实力,吕底亚人虽略逊于步兵及其外骨骼的制造,其骑兵却是战无不胜。吕底亚人拥有相对充足的马匹供应,因此其骑兵数量众多。搭配青铜马铠,几乎无法在近战中失利。而吕底亚骑手也身披重甲,为防止从马上摔落,骑手的胯部及腿部机械能让骑手在登上马匹后便与马匹紧密相连,这大大增加了骑兵的机动性,也缩短了准备时间。对于吕底亚骑兵来说,踏上马便能刺入敌军作战。因骑手总是与马匹相连,战场上也总是出现马匹驮回骑手尸体的悲壮画面。面对这样顽强的敌人,米底人始终无法取胜。公元前589年,米底人正式向拜迪恩与巴比伦求援。巴比伦随即参战,而拜迪恩也在前588年加入战争。这场残酷的战争一直持续到前585年才宣告结束,期间发生在Halys湖畔的战役最为持久,双方共派出约7万兵力在此决斗1。此役持续约四个月,这也是拜迪恩人第一次与非己邦的机械单位战斗。两方损失均超过1万人,第四个月底该战役结束,双方进入对峙状态。前585年,双方交战过程中出现日食现象,拜迪恩天文学家对此有详细记录,他们认为这是机械之神的回归体现。交战双方均认为这是神的旨意,遂停战言好。

B.jpg

前575年的拜迪恩帝国及其附属领土。深色部分为拜迪恩帝国实际控制区域,浅色为其属国领土。(点击放大)

前570年,Al Qudum六世正式成为政教合一国家拜迪恩(也称为阿拉伯第一机械帝国)的统治者,拜迪恩的扩张也到达了瓶颈期。此后,Al Qudum六世宣布在全国各地修缮供奉机神的神庙,附加命令是各地神庙风格皆需接近位于艾卜哈的那座文明伊始便存在的庙宇,这引起了帝国内人民不小的不满。幸而其在第二年下令进行更多的祭祀活动,祭祀的频率达到了前一年的两倍之多,忙于供奉的信徒们也就淡忘了前一年修缮庙宇的事。同年,几位主教编撰的宗教书籍《神之散落》成书,在教徒间广为流传。相比于以往的祭祀仪式,这些活动更为虔诚但也更为残忍。为了得到机械之神的眷顾与其赐予的力量,教徒们在常规祭祀仪式之外开始研究如何让机械真正与人融为一体。对新生儿的改造、解构血肉的行为越来越多,对奇术机械的研究也在进行。这段时间显著的成果颇丰,例如机械改造程度约为63%的少年,这位年轻的海米斯穆谢特少年与其他的孩子因其超出同龄人的智力而被选中,是此次改造后唯一的幸存者。他的大脑被部分替换成机械,而内脏与肢体则全部被机械替换,而这对于他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不适,这位少年只是惊异于其更灵活的关节、更有力的臂膀和更聪慧的头脑。教徒们称他“被神明眷顾”,奉他为“圣童”。不负众人所望,这位“圣童”历时十三年游历拜迪恩各地的神庙后,凭借其改造后得到的几乎过目不忘的能力,时年二十九岁的“圣童”哈里发在协助下完成《拜迪恩》一书,成为后世研究此段历史的极佳材料。

同为这段和平时期的杰出成果还有较为简单的机械飞行器等器械。如果仅仅考虑我们所掌握的史料,这应该是人类第一次在那场[已编辑]后第一次再次飞上天空。前574年的那个秋天,埃及人霍罗德与拜迪恩人厄哈依一起登上了他们合作完成的飞行器。这种飞行器类似于热气球,同时加热空气、旋转顶部的大型旋翼以提供升力,下方设载人/货室,狭小的舱室外壁四个方向各有一圆形旋翼,舱室内人员可通过旋转与其相连的手柄来旋转圆形旋翼以控制方向。这种飞行器开创了空中贸易的先河,大大减少了运输时间与难度。尽管该飞行器可搭载货物较少,也容易在飞行过程中受气流影响偏离航线,且其最高只能升至约70米的低空,其仍是[已编辑]以来人类重回高空的一步壮举。这种酷似热气球的飞行器在后来经过改进成为了拜迪恩重要的军事力量,在对波斯第一帝国的战役中与几次布匿战争中都将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不管是波斯人还是后来的罗马人、迦太基人都没有预料到城市上空即将出现的携带爆炸物的飞行军队,这也成为了几百年间拜迪恩的攻城利器。

公元前553年,米底帝国统治下的安善(Anshan,今伊朗法尔斯及周围地区)在居鲁士的领导下发生暴动,这次的暴动似乎尤为激烈,反抗米底的不仅仅有居鲁士所领导的叛军,还包括不满米底统治的贵族。这场起义从前558年居鲁士二世成为安善王起就蓄谋已久,因此尤为强大。同年居鲁士在帕萨尔加代打败米底守军,幸存米底士兵报告居鲁士似乎拥有多支及其强大的秘密部队,他们都是两三米高的“巨人”,肢体虽是血肉却刀枪不入,速度极快,仅凭拳头就能击毁城墙。这种部队肆意撕扯着米底人的军队,米底人几乎没有任何还手之力,得到欲肉教帮助的几支居鲁士军队在米底的领土上所向披靡。没有等到援军的米底帝国在前550年,即起义开始两年后覆灭。军队中的叛徒和波斯人的攻势摧毁了米底帝国的一切,帕萨王Arsames让权与居鲁士,后者随即创立波斯第一帝国(也称为阿契美尼德王朝)。作为米底盟友,居鲁士向拜迪恩宣战,巴比伦人虽没有直接参与这次战争,但也对波斯抱有极大的戒心。巴比伦人和拜迪恩人都震惊于其进攻速度之快,无奈只好做好防守准备。作为联盟劲敌的吕底亚在米底被灭后也趁机将势力扩大到整个小亚细亚半岛,而其与希腊各邦的联系也越发紧密,例如斯巴达就可以保证吕底亚的后方安全。顺带要提的是同样信仰机械教的斯巴达人精于制造异常机械武器,这也多少影响了其盟友吕底亚人的武器制造。

与波斯交战前,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在一场盛大的祭祀后听从机械之神的旨意与希腊各邦结盟。机械之神告诉克洛伊索斯,如果他出兵,便能灭掉这强大的帝国。无后顾之忧后吕底亚人在这场盛大的祭祀后出征,打算一举歼灭新生的波斯帝国,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四处募集军队2,并在公元前547年秋进犯普特里亚平原与波斯人发生冲突。首次接触以吕底亚的机械军团获胜告终,普特里亚城几乎被吕底亚劫掠一空。紧接着波斯人再次杀回,将正在搜集粮草的吕底亚人打了个措手不及。之后两方均后退整顿军队,正式作战随后开始。居鲁士深知波斯的人数劣势,便更加宠幸国内的血肉信徒,希望他们能使更多的波斯士兵“获得升华以得到力量”。吕底亚人也是第一次面对这些可怕的血肉怪物,轻骑兵的护甲在他们面前不值一提。波斯人以大型的融合怪物(多个士兵通过祭祀合成的大型作战单位)推进,辅以轻骑兵与其一起冲入敌阵进行作战,有力地冲散了吕底亚人的阵型。除骑兵外,吕底亚人与希腊人一样也精于重步兵方阵阵型作战,但面临这种两三人高的敌人即使是强大的方阵也束手无策,何况是吕底亚从异邦招来的普通雇佣兵。经过几次交锋,吕底亚人仓皇撤退,克洛伊索斯认为一旦巨大的波斯怪物进入己阵,那么吕底亚便毫无胜算,于是他将标枪轻步兵部署在阵前以尽可能压制波斯的怪物。这些标枪兵的标枪均为特制,大部分士兵装备的标枪能轻易刺穿一个正常的重甲士兵,而且在刺入后标枪头可以在目标体内展开以最大化二次伤害;其余标枪兵则装备拥有可爆炸尖头的标枪,这无疑可以压制波斯人的冲锋。于是在接下来的几次冲突中,吕底亚人见证了更恐怖的杀戮利器——卷镰战车。在将巨大的波斯怪物压制住后,波斯人躲在侧翼的卷镰战车顺势冲出,冲入了吕底亚人的轻步兵与标枪手阵列中。标枪手们徒劳地尝试与战车上那些胳膊比腿多的战士肉搏,随后便被卷入了车底撕扯成为肉泥。在波斯人的攻势下,前两路的吕底亚人迅速溃败,然而克洛伊索斯没有犹豫立即由攻转守,第三路的精英机械骑兵们有序地冲向前线,在保护撤退人马的同时给了波斯人一个大麻烦。撤退的前两路士兵在骑兵后休整,短时间内恢复了阵型,这样一来骑兵在撤退时便有了步兵的方阵作为保障。几次交锋过后,克洛伊索斯意识到他无法彻底击败波斯人的军队便下令撤退,波斯人的血肉强度与再生能力让吕底亚人胆寒。国内萧条的经济又不得不让克洛伊索斯遣散了大部分雇佣兵,吕底亚的军事实力被大大削弱。

尽管没有直接参与此次战斗,拜迪恩人也多少有听说来自波斯的血肉力量。作为正与波斯交战的国家之一,拜迪恩人开始准备面对这些棘手的对手。于是在大多前线城市,拜迪恩将原有机械城墙移动成为内外双城墙,内部被大幅度加固,城墙上加装导轨以快速移动重型射石炮,打击可能到来的各方向敌人;外城墙则加装长约4米的钉刺,这些强劲的护板可以有效阻止波斯人的攻势。同时内外城墙中间间隔约20米,留作缓冲区。一旦波斯人攻破外城墙,在瓮城的敌人就会遭受从内城墙上落石的攻势。拜迪恩人自以为其防御已经足够,便继续守城静观北方与西方的战斗,时不时防御一下没有把拜迪恩作为重要目标的波斯人的小型进攻。前546年,信使传来消息,波斯人攻破吕底亚王国首都萨蒂斯(Sardis),吕底亚王国灭亡。中东各国皆震惊,这个长久以来能与埃及、巴比伦、米底抗衡的吕底亚就此覆灭。紧接着在前539年,神庙祭司打开巴比伦城门,波斯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巴比伦,这时波斯人的目光才正式投向拜迪恩与埃及。

A1.png

进攻拜迪恩时的波斯部队编制。(点击放大)

公元前534年五月,居鲁士正式对拜迪恩发起第一次强大攻势。其波斯军编制基本与其在普特里亚战役相同,不过这次,居鲁士的军队更加成熟,编制也更加合理。波斯血肉教派的教徒对机械教一向不能容忍,于是他们说服居鲁士,调集了部分仍在攻打希腊城邦与埃及的军队向拜迪恩帝国的塞卡凯城进发,Al Qudum八世(统领者)亲自来到前线登上城墙督战,拜迪恩的队列则在城外平原迎战波斯军队。塞卡凯城乃是拜迪恩北方重镇之一,既肩负着拜迪恩北方的军事重镇的身份,也是各邦商人在拜迪恩的集散地,Al Qudum八世下令死守此城。由于波斯攻城怪物由于体型过大,在到达城市前就已被射石炮锁定,但它似乎无惧于这些几乎无伤的石头。Al Qudum八世下令将石制弹丸替换为铅制爆炸弹丸进行打击,于是在短暂的休整后拜迪恩人再次向这些怪物开火。同时,波斯人向守城的方阵拜迪恩方阵缓慢推进,弓箭手向重甲方阵士兵倾泻着箭矢,骑兵则开始向拜迪恩方阵侧面袭击。拜迪恩军队面临三面合围,在保持队形的状态下开始缓慢撤退。面对这一窘境,作为一位难得的拥有军事才华的国王,Al Qudum八世此时却下令直接让城中的重骑兵冲入敌阵扰乱敌人阵型。人们都惊异于其做出的荒谬决定,但他们除了照做也不敢有异议。无论哪方都没有想到拜迪恩重骑兵会突然冲出城外进行反击,即使是波斯人也没有做好准备应对这次冲锋。稍得胜的重骑兵立刻折返回到城中,城墙上的弓箭手有效地阻断了波斯的追兵。波斯方面大为恼火,却也无能为力,只能在城外暂时扎营休整。

翌日清晨,更多的大型血肉改造怪物奔涌上前,随着而来的是波斯炮台战车的火力压制。外城墙的护板在沉重的弹丸攻势下逐渐脱落,这也给了波斯改造人一个难得的机会。在进攻城墙的过程中,波斯炮台战车开始发射身体强度极高的作战人员,他们通过炮台直接被空投到前线加入战斗。拜迪恩人也没有料到这一举措,只得将守城机器从城市中心启动并将其移动至两城墙的中间部分等待波斯人的到来。三天后,外城墙仍在面临来自波斯的强大攻势,而所有守城机器已经在两城墙间的空地就位。外城总指挥奥洛穆(Orom)在经过Al Qudum八世准许后下令所有外城人员撤入外城墙内部,然后在波斯人诧异的目光中下降外城墙直到城墙顶端于地面齐平。迎接波斯人的是强大的守城机械,他们由内城人员控制,冲向来犯的敌人并亮出了他们的武器进行厮杀。短暂的防御过后,外城墙再度升起抵御攻击,瓮城中剩余的敌人也被剿灭殆尽,波斯人撤退,二次交锋就此结束。

倔强的波斯人当然不会就此放弃对拜迪恩的进攻。在西部战场,同为商业重镇的塔布克城被五千波斯人在三十二天后拿下,西部战区基本沦陷。而在东部,拜迪恩在两河的飞地(位于今科威特与伊拉克境内)在战争伊始便因缺少补给,胜利几率渺茫被放弃,剩余人员全部被转移至拜迪恩帝国境内准备应对强大攻势。这样做虽巩固了内部防御,却也给了波斯人长驱直入的机会,他们一路向南进发,在开战三个月后攻破了拉夫哈城。这样一来波斯人在主要战场虽不得胜,却已在左右两战线逐渐蚕食着拜迪恩人的领土。如此来看,唯一打出优势的只有中部的塞卡凯城与哈伊勒城。九月底,波斯人的前锋已经到达哈伊勒城南方,拜迪恩的前线中部战区颇有被围攻的风险。此时的Al Qudum八世仍在前线塞卡凯城指挥战斗,一人包揽大部分前线事务,而其余国家事务则交由Yad Allah团员进行管理。Al Qudum八世没有听取部下劝其回到首都麦加的建议,前532年一月,塞卡凯城沦陷,Al Qudum八世被波斯人以爆破弹杀死,他最终长眠于他所守护的土地。残存人员迅速向哈伊勒城集合,死守最后的北部城市。拜迪恩人再次陷入了困境,缺少国王使他们士气低迷,而波斯人的强大攻势几乎能将拜迪恩的所有器械碾压。神之手与百人议团大感意志消沉,甚至有成员妄图向波斯投降。一时间全国上下群龙无首,仿佛回到了一百五十年前那个分裂的困难时代,重任落在了陆军总指挥赫利阿(Helio)和新生空军指挥利卜诺(Lipnor)的身上。幸而波斯军队此时并没有攻进麦加。而此时的拜迪恩空军仅仅只是一支气球编队,根本不能称作是一支军队。利卜诺知道波斯人的厉害,但自忖他们不知抵敌飞行军队,便让部分军士登上飞行器,携带炸药以空袭波斯人。波斯人虽惊诧于这飞行的死神及其可怕的破坏力,但他们很快找到了对策躲避。波斯人隐藏在城中各地,碍于城内仍有拜迪恩人民,利卜诺不敢肆意轰炸,这令他大为恼火。三月,波斯人向拜迪恩中部奔涌过来,赫利阿将北部残存士兵分为三队,巡逻看守已是前线的中部地区,派遣部分主力尽力解除哈伊勒城的包围。这只军队行军中在Taloh一带与波斯人交火。拜迪恩军急于将行军阵列改为防御阵列,不想被波斯人直接以骑兵冲散队形。拜迪恩人也不示弱,迅速整合部队,正面的重型步兵组成大型护盾,波斯人一筹莫展。拜迪恩军左右翼开始缓慢推进,不久后将波斯人半围,波斯人迅速后退,将方阵展平,袭击了拜迪恩的右翼标枪手阵列。中路重甲骑兵立刻支援标枪手,逼退前来的波斯人后左右翼的骑兵均冲出追杀敌军。波斯人见势不对,迅速后撤以寻找机会反击,却不想大乱的阵型给了拜迪恩军机会将波斯军切为两半。在骑兵冲入波斯人阵型中路时拜迪恩军两翼重甲士兵立刻收起伸缩盾,后方的标枪手与长矛手上前进一步限制波斯人的活动范围,不久后完成合围。拜迪恩军战意正酣,却不想波斯军增援随后赶到,只能暂时撤退。这场未曾考虑到的遭遇战中双方均未承受较大损失,但两方都开始重新考虑兵力的部署以应对这类突发情况。

C.jpg

前532年底,与波斯交战的拜迪恩同盟领域,红色部分为实际领域,浅色部分为被围困的哈伊勒城。(点击放大)

前532年六月底,双方对峙仍在进行。空军将领利卜诺开始用空军部队补给被围困的哈伊勒守军,并尝试更多的空军作战方式。陆军皆在阵前巡逻,交火相比之前已经少了太多,难得的清净使得两方都得以休整。期间波斯人曾提出议和3,但因拜迪恩人想要夺回北方的陷落城市而拒绝,他们妄图抵抗到底。波斯方面也没有多余的表示,他们只是加强了在前线的兵力部署。波斯如日中天的发展羡煞众邻邦,内部则在研制更多的科技,血肉的融合技术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光是一只五头的巨大家猫就能以一当百,横扫拜迪恩的埃及雇佣步兵。相反拜迪恩由于士气的低迷,城中人人自危,别提研究新武器与战术,能守住战线苟活已是万幸;埃及此时已经无法为拜迪恩所用,王朝自身也陷入了与波斯交战的泥沼。七月份,东部阿尔卡吉城的叛乱大大加剧了中部的压力,守城总督带头向波斯投降,拜迪恩由此军心大乱,部分人员已经开始南迁或西迁躲避战乱。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投降的拜迪恩将领在三年后被暗杀,他的尸体被整齐地肢解摆放在阿尔卡吉城门前。前531年初,被围困已久的哈伊勒城终于被攻下,而拜迪恩南部的无力抵抗一直持续到前530年末。期间拜迪恩曾尝试夺回过几座北方的城市,但是他们终无法力挽狂澜。前530年末,拜迪恩向波斯人投降,拜迪恩帝国覆灭。波斯人接受了和平条约,也接纳了部分拜迪恩公民,赫利阿对其他神之手成员深感失望,战败后与利卜诺带领军队渡红海,继续支援埃及的抗侵略战争。拜迪恩的遗民也随之向南或向西迁徙,一部分奔向阿拉伯半岛南部,大部分则跟随军队进入埃及,这其中的部分则继续西进,在北非的土地上扎根,埃及与迦太基欣然接受了这些携带现进技术的援军和人民。在波斯占领区的拜迪恩人则效忠波斯以延续生计,幸而波斯人接受当地的不同信仰,他们才没有受到太多的血肉信徒迫害。据信,这些效忠波斯的拜迪恩人曾在居鲁士时代的波斯帝国内帮助消灭完全失去理智的血肉怪物,也协助建起了一面铁墙。最后几座没有落入波斯掌控的城市在接到命令后实施自沉计划,城市下方的机械迅速工作使城市全部陷入地底,地面则被一片沙漠所掩盖。波斯人在两个月后到达时,这里已经完全没有城市存在过的迹象,这也成了波斯人不解的疑惑4。他们随即放弃了这块原属于拜迪恩的荒芜领土,北上全力进攻富裕的埃及。从此,拜迪恩帝国在政治上不复存在,在之后千年中也从没有人找到它存在的痕迹,拜迪恩从此只活在各邦人民的记忆里。


第四章 地中海纪事

波斯大帝居鲁士的死掀起了波斯朝廷内不小的风波,忙于内斗的波斯放松了对拜迪恩人的封锁,拜迪恩人这才有机会告别了阿拉伯半岛,一路向西,穿越红海、埃及,来到北非的中部。这里,他们发现这个世界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广阔。古典世界的中心在地中海,如今,原身处世界边缘的拜迪恩人也逐渐了解这些来自异域的文化,从贸易中获得的知识远没有在到达后获得的多。背井离乡的拜迪恩人松松散散,从波斯统治下的巴比伦到遭受侵略的埃及,从强大的迦太基到疆域狭小的塞里尼,拜迪恩人依旧延续着他们的生活。埃及前线战况不佳,来自拜迪恩的残兵与埃及的人马虽在城中负隅顽抗,却难以抵敌这越战越勇的凶猛波斯军。前525年,波斯帝国攻陷埃及,各方休战,中东迎来了难得的和平时期,不过也仅仅是表面的脆弱和平罢了,埃及境内的起义从来没有中断。对于拜迪恩人来说,更多元的文化意味着更多的潜在信徒,他们在北非四处传教,修建庙宇,宣扬机械之神的旨意。当地人显然对这些奇怪的半机械人怀有极大的兴趣,教义因此得以广泛传播。直到前472年残存的拜迪恩人与其他的机械教信徒建立第一个北非机械教徒定居点奥姆耶(Omye)前,拜迪恩人一直在游走四方,怀着激动与警惕的心情,他们也接触了更多的文明,例如罗马、高卢、腓尼基等。前460年,埃及人与拜迪恩人发动反对波斯统治的起义,前455年,起义被镇压,几位起义领导人逃往奥姆耶躲避波斯人的追捕。然而他们没有放弃,直到前404年,波斯王朝被推翻,埃及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第二十八王朝,拜迪恩人作为起义军的强大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埃及人的尊敬。而此时,最后一批真正的从拜迪恩帝国逃出的人已经垂垂老矣,新一辈拜迪恩人虽继承了他们祖先的理念、教义与财产,却已没有对波斯宣布收复战争的想法。他们带着从统治埃及的波斯人那里抢来的物资,在北非沿岸建立了多个定居点。这些定居点逐渐发展壮大成城市,颇有当年Kaban的欣欣向荣之势。

D.jpg

前392年来自拜迪恩的机械信徒所建立的定居点。(点击放大)

前392年,拜迪恩的遗民重新组合起来,连带着当地信仰机械教的人民一起建立了奥姆耶帝国(即阿拉伯第二机械帝国)。城市的建立者,机械信徒的领导者,阿布德(Abd,复国者)被簇拥为王。阿布德5在帝国内是无上的统治者,其下仍有一百人议团,负责议政,而原拜迪恩帝国的神之手则被取缔以避免分裂或篡权的情况再度发生。下一任统治者可以直接由上一任统治者挑选任命,但之后这一制度与世袭制基本无异。初建国时奥姆耶只有约14万国民,因此较少的人口使其相比于拜迪恩更为开放与包容,它与许多邻邦签署共同防御条约,广通商路,接纳有意加入帝国的城市。同时,它更多的发展海军与空军,而不是拜迪恩帝国所珍视的陆军(当然,虽然奥姆耶并不大力发展陆军,其陆军编制仍继承了拜迪恩的标准编制)。然而总归来说,习惯了陆战的奥姆耶人没能迅速掌握海战要领,于是他们将几艘战船通过机械装置相连,必要时也可分开。船首装有撞角,不过这在实战中并不常用,奥姆耶人更喜欢利用舰首的伸缩登陆板直接把海战变为他们更熟悉的肉搏战。这种方式屡试不爽,在与地中海海盗的几次交锋中,那些海上劫匪眼睁睁看见本应是猎物的奥姆耶人冲上他们的船只,打败他们的水手,抢夺他们的财物。这给了地中海上雇佣兵与海盗极大的震撼,奥姆耶水军规模虽不大,却已声名远扬。

这一时期的地中海格外热闹,奥姆耶人在解决海盗之忧后便更加频繁地与外通商,甚至与Amoni城邦建立了联系。尽管Amoni城邦对外隐瞒自身存在自保,也限制了外邦人的进入,这些与他们持同一信仰的阿拉伯人最终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作为技术交换的代价,奥姆耶人不得向任何人提起Amoni城邦的存在,事实证明他们遵守了约定。前384年,小部分Amoni人跟随商队来到奥姆耶的领土,在这里他们见到了“仿佛是另一个机神教帝国”,尽管他们的教义在百千年的演变中发展出了诸多不同,这些Amoni人仍决定在奥姆耶定居。有了来自Amoni城邦带来的古老机神教帝国的技术,奥姆耶科技突飞猛进,这段时间史称黄金时期。在Amoni人的帮助下,奥姆耶人开始尝试他们从未接触过的技术,如脑部改造、自动防御机器人技术等。尽管对脑部改造的大多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奥姆耶人仍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自动化的船坞是奥姆耶的一大王牌,例如在前354年奥姆耶与克里特的一次小型冲突中,为应对克里特舰队袭击,奥姆耶的苏尔特港进行自动化的战舰组装。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内,苏尔特港量产的四十艘中型战舰全部下水,而生产全部由港口自动化设备完成,几乎不耗费一丝人力。克里特人见状落荒而逃,奥姆耶军也没有为难这些克里特人,在索要赔款后便利索地离开,这次冲突告一段落。迦太基此后曾来请教技术,因此在布匿战争初期迦太基能迅速夺得制海权以压制罗马海军,不过这已是后话了。前348年,奥姆耶人中激进派劝说阿布德二世进攻波斯夺回失地,这位有远见的领导者最初没有同意,不过在两年的窥探期后奥姆耶人仍对波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打击。不同于想要夺回拜迪恩的领土的激进派观点,阿布德二世看重的是波斯境内矿产丰富的小亚细亚半岛。他准备夺下原吕底亚的部分领土以弥补奥姆耶缺少金矿的现状。

前344年七月的一个夜晚,小亚细亚半岛西南部海岸大雾。位于今土耳其西代(Side)一带的波斯守军发现不明身份的船只靠近,警惕心不足的波斯人以为只是因大雾行错方向的商船,正要拦截时,战舰已经靠岸伸出登陆板。数百名奥姆耶战士从船上冲出,而他们前面则是身披坚盾的机械作战单位。奥姆耶人跟在机械的后方,一路扫除人数少得可怜的波斯守军,轻松夺得港口控制权。类似的场景也发生在贝利克(Belek),格伊尼克(Goynuk)一带,而后这几波人马在五天后共同奔向安塔利亚(Antalya),按照计划,奥姆耶战舰会夺下港口,为进攻安塔利亚的部队提供协助。7月26日,根本来不及准备防御的安塔利亚守军被奥姆耶约三千人的部队拿下。波斯人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着手应对未曾设想的侵略——波斯人从没想过会有军队从地中海来袭,奥姆耶的这支部队可以说直接打入了波斯防御薄弱的腹地。8月初,波斯仓皇准备的军队奔向安塔利亚,企图赶走这些来自奥姆耶的不速之客。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奥姆耶军留下部分奇术师延缓波斯人的进军,其余人马则登上在安塔利亚港的战舰驶向阿拉尼亚(Alanya)城。当安塔利亚城中的奇术师最后撤离时,城中已无任何守军,波斯人虽捡回了城市却扑了个空。八月中旬,阿拉尼亚城被奥姆耶精锐部队攻陷,但这次奥姆耶人不敢在城市逗留过久,于是简单整顿后再次登船出发,在这年的八到十月一路沿小亚细亚半岛洗劫港口城市,波斯人竟屡次失算,波斯军只有一次同奥姆耶舰队相遇却几乎被全歼。这令波斯人大为恼火,但他们甚至并不清楚他们的对手到底是谁,来自哪里。波斯上一次打出这样的劣势还是在对拜迪恩的围攻战中,于是根据相似的装备与编制,他们猜出这是来自拜迪恩的遗民所发动的攻击行为。对于对敌方所知甚少的波斯人来说,他们的海军部队速度远没有奥姆耶人的舰船快,也不能预测他们下一次所袭击的城市地点以对此进行抵抗,于是便主动向这些“拜迪恩海盗”求和6。波斯人提供了难以拒绝的条件,奥姆耶人欣然应允,从此他们得到了一小块安塔利亚一带的定居点。在这里,奥姆耶人可以自由居住、进出、通商而不受波斯人影响,波斯人还在签署合约后分十二个月提供矿产、粮食等作为补偿,而这正弥补了奥姆耶所需,这引起了安塔利亚一带居民的不满。但波斯人不把重心放在与奥姆耶人的斗争中也并非没有理由,公元前343年,波斯军再次进入埃及,结束了埃及第三十王朝的统治。埃及再次沦为波斯的一省,幸而波斯军队尚不清楚奥姆耶帝国的确切位置,也没有继续西进,否则恐怕奥姆耶的防御还不足以抵敌这样的强大军队。

公元前四世纪,各方忙于抢占资源互相争斗的同时,偏居巴尔干半岛一隅的马其顿逐渐发展壮大。尽管这一时间马其顿发生几次权力之争,王国曾一度陷入危机,幸而腓力二世成功将马其顿扶回正轨。马其顿拥有多元信仰,南方诸城因临近希腊城邦,从各方面都受到希腊人的影响因而信仰机神教;而马其顿北方的人民则多持多样的原始民俗信仰,如狩猎之神等。自前359年起,马其顿就开始向四周开拓疆土。前338年,在波奥蒂亚境内喀罗尼亚附近,马其顿皇帝腓力二世领导伊庇鲁斯、色萨利、埃托利亚等城邦,凭借其精锐的机械方阵(这也是马其顿方阵的原型)打败雅典和底比斯联军,正式成为巴尔干半岛霸主。除斯巴达外,所有希腊城邦都接受了这一事实,并在腓力二世的胁迫下签下协议。奥姆耶对这个新生的巴尔干半岛霸主仍持中立态度,但马其顿随即向奥姆耶伸出了橄榄枝。相似的信仰和共同的敌人波斯给了两国组建联盟的机会,随后雅典各邦建立“科林斯同盟”,妄图组建能与波斯实力分庭抗礼的军队。阿布德二世与他的五位将军在前337年末秘密被邀请前往马其顿首都佩拉城(希腊语:Πέλλα)商量攻打波斯事宜。Amoni城邦被奥姆耶邀请,但前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答复。这场会议被称为“大谋略”,这也是奥姆耶及其前身拜迪恩帝国的统治者第一次前往异邦进行拜访。会议中,马其顿结合了来自各方的情报,确定了进攻波斯的时间,战术,以及编制。按照会议内容,战争的第一阶段科林斯同盟将跟随马其顿兵一路从爱琴海诸岛沿黑海南岸进发,在埃尔祖鲁姆(Erzurum)一带停下攻势,向南切断小亚细亚半岛同波斯帝国的联系;而奥姆耶军队则会从安塔利亚出发,呈辐射形向外消灭波斯守军并在奇里乞亚(也译西里西亚,注意有别于波兰境内的西里西亚地区。希腊语:Κιλικία)一带与马其顿军汇合,一举拿下小亚细亚半岛。第二阶段则是进攻埃及,届时几方的联合舰队将载着各邦海军部队从马特鲁与尼罗河三角洲一带登陆埃及进行作战,奥姆耶陆军也会沿地中海南岸,联合埃及当地反抗武装一并进攻波斯。最后则是总攻的第三与第四阶段,关于第三与第四阶段进攻策略大多的细节已经无法找到,现存唯一对其有记录书籍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前336年,腓力二世被暗杀,其子亚历山大三世(大帝)即位。他即位后迅速镇压了国内的起义并消除了政敌,阿布德二世表示“很喜欢这位领袖雷厉风行的性格”,事实上亚历山大三世与阿布德二世的友谊在他们第一次见面后便迅速建立,双方都欣赏彼此的才干,这份难得的友谊一直维持到前323年6月亚历山大去世才结束。但此时的亚历山大已经没有时间为父亲的死悲伤,与奥姆耶约定围攻波斯的时间即将到来。前335年末,亚历山大的约三万五千人的大军和拥有一百六十艘战舰的部队已经集结完毕。这只东征军将在翌年春度过赫沦斯滂海峡,同奥姆耶的两万精兵一起,一路向东,进行诸如伊苏斯之战等传颂至今的战役,将昔日强大的波斯帝国彻底粉碎,开启属于他们的征服之旅。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