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1月 日本超自然保健学会杂志 第15号 第1卷
奇蹄病
〜超自然生化危机的起始〜
御国春砂
国立超自然保健医疗科学院超自然疾病研究部
目前,2009年发现的新传染病“奇蹄病”是日本国内超自然医疗行业主要应对的、超自然疾病扩张的先驱。加之慢性奇蹄病患者受害或加害他人的案件数量增长,该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限制以及社会对该群体的看法也仍在波动。本文将通过梳理奇蹄病这一疾病的病态生理、治疗方法以及其历史,达到明确读者对奇蹄病的认知的目的。
1. 临床特征
1.1. 病毒特点
奇蹄病病毒(正式名称:TX-85957野兽重组病毒)为一类单链RNA病毒,隶属于逆转录病毒科Γ逆转录病毒属。病毒直径92nm,呈有胞膜的球形。其原本是用于基因治疗的、以病毒为主体构建的人工病原体,部分RNA包含结构不稳定的序列,即使不受外界刺激也很容易发生突变。奇蹄病病毒在干燥环境和紫外线环境下表现脆弱,因此自其在2009年被发现以来并未发现病毒自表面环境脱离的事例。
奇蹄病病毒仅会选择具备人类要素的生物,也即部分或全部身体组织属智人种的生物,作为其宿主。自发现以来进行的生物体外感染实验未能成功。[1]人体实验结果表明病毒原则上感染人类细胞是经血液、性、母婴等直接途径感染,而仅进行皮肤接触则不感染。但下述的急性期患者经上皮细胞排出的病毒则具备飞沫传染的能力。另外,仅有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会对病毒具有感受性,因此不会感染不具备分裂能力的大脑等脏器。此外,由于细胞分裂更为活跃,儿童罹患奇蹄病的概率高于成人。
侵入分裂中的人细胞的奇蹄病病毒,与其他的逆转录病毒同样使用逆转录酶将单链RNA逆转录为双链DNA,并将其插入宿主的DNA内。此时,增加了病毒DNA的人细胞DNA进行转录后将产生大量DNA分解酶,导致原本的人类DNA结构破坏,被分解为大量核酸,但病毒的基因序列不受其影响。随后病毒基因部分被转录并合成一种未知的DNA聚合酶,使游离核酸重新结合成DNA。然而,重建的DNA序列不是人类的,而是其他生物体细胞中基因结构。这是由整合了病毒基因的细胞所拥有的整个基因造成的,最终染色体的数量也不再是人类所拥有的46条。
目前推测,细胞内基因/染色体动物化的机制源自病毒DNA序列的不稳定。虽然在病毒的体外感染过程的详细观察尚未成功,但对直接从患者身上收集的奇蹄病感染细胞的成分调查显示,C端一侧的部分氨基酸链是三维的,且该结构并不稳定。该蛋白质是在从奇蹄病病毒衍生的基因转录的早期阶段合成的,是能连接到地球上位于生物性形而上学的阿克夏区域所有脊椎动物的遗传数据库的关键。尽管这一理论较为有利,目前也仅停留在假设阶段。[2]
病毒活动而产生的分裂后,感染细胞与某一非特定的物种具备相同的基因序列,同样的蛋白质,并逐渐发展与该生物种类相同的生物组织。此时,受感染细胞分泌的激素在人体原始组织中诱导快速自噬,分解后的人体组织和骨骼组织中所含的氨基酸和无机物将被重利用以生成新的生物组织。另外,目前尚健在的奇蹄病患者的病毒基因序列部分以与正常病毒相同的方式复制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完成复制的病毒通过不杀伤细胞的方式排出胞外。复制出的病毒通过宿主的细胞外液感染其他细胞,某些情况下会进入血液并转移至其他身体组织。如果被感染的细胞处于皮肤或呼吸道等身体表面,产生的病毒将直接排放至环境中,当且仅当该种情况发生时有可能造成飞沫感染。
当动物化的感染细胞稳定后,奇蹄病病毒的排出量就会减少。基因转录物质将建立长期免疫耐受并维持宿主嵌合状态。
▲图1
A:人鼻咽部细胞病理学检测到的奇蹄病病毒。
B:病毒部分RNA构造,碱基结合力较弱,容易断裂。
C:阿克夏通道转运蛋白的三级结构,注意C-端侧无法在三维观察。
D:感染病毒的人体颞肌病理标本。家犬的耳软骨出现在人体肌肉细胞通过自噬分解产生的空隙中。
1.2. 急性期症状
奇蹄病病毒的潜伏期是5〜7天。在潜伏期偶见轻度发热、流鼻水、关节痛等非特异性病毒感染症状。另外,患者在潜伏期〜发病初期会出现食欲增加的症状,该种症状应是为了预先储蓄发病后组织变异时消耗的大量热量。
感染后168小时内病毒处于急性期,此后为慢性期。奇蹄病在急性期最显著的症状是,由于感染细胞发生了上述异常的变异,感染部位的人体组织被其他物种的组织代替。多数情况下,变异后的的组织来自某种哺乳类动物,亦有部分病例出现变异为其他脊椎动物组织的情况,但变异为无脊椎动物组织或非生物组织的病例暂无或极罕见。此外,变异后生成的组织通常与原本的感染部位具备相同职能,具体例子如感染的部位是人体右下肢,则生成的新右下肢是马蹄。发病后6~72小时内动物化尤为显著。
由于奇蹄病的动物化范围因病例而异,事先无法预测。若变异的是外部器官则易于在外部观察,但消化道、内分泌器官、血管等外表无法观测的组织同样可能变异。目前已诊断的病例中,60%是集中在头部、手足、殿部(尾部)发生变异的局部型患者,30%是全身体表发生变异的全身型,10%是仅在体表无法观测的部位变异的内脏型,上述三型的病理皆一致。
急性期的奇蹄病死亡率约为3%,其死亡率随变异面积增大而增大。已确认下述现象将造成感染者死亡。这些现象均与非奇蹄病引发的人体动物征现象具有共性:[3]
- 动物化进程中的人体组织分解、动物组织生成所消耗的热量无法供给,无法维持体内平衡。
- 气管和颈动脉等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被动物化,在变异过程中发生器质性机能不全而死亡。
- 动物化后未建立免疫耐受,发生排斥反应并导致严重的自身免疫疾病。
- 变异后的动物组织与人体相比体积较小,因血压和肌肉收缩遭到损坏,导致大规模的身体缺陷。
- 变异后的动物组织与人体相比体积较大,因血流量不足引发休克死亡。
1.3. 慢性期症状
发病168小时后,急性期出现的动物征现象会停止,代谢趋于稳定。通过病毒建立的长期免疫耐受,在变异结束后,患者的动物组织将承担原本组织具备的职能。此时病症进入慢性期。变异后的组织原则上无法重新变为人体细胞,因此患者的动物征将是终身性的。
奇蹄病进入慢性期后很少会危及生命。然而,有两种症状可能损害患者生活质量 (QOL):
1.变异后的动物化部位活动与人体组织发生龃龉的症状。例如在头顶长出鹿角的患者会在一年中的特定时间发生期头痛。与自然界的鹿角生长时间同步。据推测,由于该病例下神经系统已经建立,原有的鹿角无法脱落,因此引发头痛症状。
2.变异后的动物组织分泌的激素所产生的精神症状。若患者处于重度压力之下,该种情况将会恶化,有时将发生与野生动物相媲美的破坏力与凶猛。有研究指出,若变异的组织原本属于肉食性动物,则很可能发生精神症状,但由于患者在多数情况下处于易受外界压力影响的环境中,具备肉食性动物组织与患者的凶猛化是否存在关联尚有分歧。
目前大众认知对病症存在误区,但不进行细胞分裂的组织不会发生奇蹄病,病毒亦不会感染以以大脑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因此,奇蹄病患者不会引起精神发育迟缓和后天性智力障碍。但母婴感染预防不充分引发的先天性奇蹄综合征则不在此范围内。
▲图2:
A患:30代,男性。观察到双侧耳廓动物化。耳廓的位置位于颞区~冠部一带,根据病例不同存在差异。
B患:10代,男性。右手无名指、小指被水牛蹄取代。若手指部分或者全部粘连,对QOL的影响极大,需提供合适的矫形器。
C患:40代,女性。左大腿与左足变为马蹄。运动器官不对称的情况下,容易因跌倒而发生难治性骨折,需要尽早进行细致的康复治疗。
2. 诊断与治疗
2.1. 诊断
奇蹄病病毒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病原体,因此感染的原因仅限于人工感染。对于出现非特异感染症状或连续几天食欲增加的患者,需询问其性行为、血液接触、家族史等方面的经历,以及是否可能发生慢性期患者的接触感染。明确的诊断应基于血液抗体的检测。
以下身体变异症状应与急性奇蹄病相区分:
- 变形性狼人症:通常在满月夜发病,发病时难以区分,但由于该病与奇蹄病不同之处在于其可逆。因此观察一段时间后较容易判定。
- 本质低下综合征:此情况下应询问患者活动轨迹,确认其是否前往本质性较低区域或与现实扭曲者接触。
- 肉体操纵法术:若突变组织没有表现出动物征,则疑似是该种情况。特别是在表皮突变但不形成皮肤时,则可能性极大。
- 神学意义变异:2015年西班牙全国公民河狸化事件发生后,此种病例开始频发。发生单独病例时,需询问患者本人是否激怒某个神格实体;发生群体病例时,若发病前彼此没有接触的病例较多,则疑似是该种病症。
发生新确诊的奇蹄病病例时,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必须立即就近向卫生机构报告。
2.2. 急性期治疗
对于急性期患者,需尽早确定变异组织的范围,因病患有大致两个时期会面临生命危险:
变异组织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情况下,发病初期患者即可能发生休克并死亡,需尽快稳定起循环动态。此情况下,考虑到可能需要供氧、气管插管以及部分情况下需要人工心肺,患者应尽早送往重症监护病房。免疫应答造成的排斥反应在此时期最容易表现,须通过生命体征测量和采血监测患者炎症反应,并在早期判断是否有必要全身性类固醇给药和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另一方面,若变异仅限于肌肉、骨骼或表皮,多数情况下可在变异结束为止不进行治疗而进行观察。但如果变异后的组织与人体组织不成比例,则有整体脱落的危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适合转移到更高的医疗机构。由于组织脱落或组织过度肥大导致的血液循环不足可能需要以严重创伤为基准进行外科清创手术。在这些情况下,大量输液、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已被证明可有效挽救生命。
已知如逆转录酶抑制剂等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在潜伏期开始给药时抑制发病。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可靠的治疗方法可以抑制发病后病例的动物征进程。
2.3. 慢性期治疗
慢性期奇蹄病患者并无有效治疗方法,对于症状稳定后的患者,原则上以2个月~半年左右的周期定期进行后续治疗。
若想完全除去患者的动物征部位,外科手术是必须的,但是手术对于患者预后并无效果。若肌肉、骨骼等出现动物征导致日常生活能力(ADL)降低,制作并穿戴适宜形状的假肢被证明是有效的方法。[4]
在消化系统(特别是肝脏)发生变异的病例中,因为存在变异后人类可食用的部分食物反而有害的情况,所以有推荐转移到变异后的动物的摄食习惯为基准的饮食中。但由于饮食生活是与患者QOL直接联系的要素,可根据需要选择通过服用人肝酶制剂来维持对人食材的耐性的方法。另外,动物化部位的体积对于人体部位较大的情况下,为了维持代谢,与患病之前相比需要高热量饮食,但是若消化系统仍是人类基准,存在无法确保热量充分供给的病例。该种病例多定期通过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可经口摄入且充分补充热量的营养辅助食品目前也正在研发中。[5]
慢性期中最严重的问题是激素平衡变化引起的精神症状。一旦患者失控,由于其臂力和咬合力已经超出普通人类,有极高风险发生自残或伤害他人的行为,令人遗憾的是,已经发生多起类似的案件。服用心理药物的效果有限,而对症的预防药物仍在开发中。通过外科手段摘除变异内分泌器官可作为根治手段,但是由于术后难以预测激素平衡的变化,此类方法较为危险,不推荐使用。由于奇蹄病患者的智力及精神活动与正常人完全相同,故不应对症状稳定的患者进行无根据的隔离等歧视性处理。[6]
此外,部分病例的动物征部位包含毒腺,为保证患者人体组织不受毒物侵害,需额外使用抗毒血清。
2.4. 预防
与各种超常传染病相比,奇蹄病突出的特性是其病毒结构和生命周期除了直接作用于动物征现象的主体基因外均可通过主流医学、病毒学解释。因此,可以使用靶向反转录病毒载体包膜的疫苗来预防感染。
建议从事职业中可能接触他人血液的人士(例如医护人员)接种疫苗。此外,即使在未接种疫苗的情况下感染病毒,也可以通过在48小时内接种相同的疫苗来预防发病。目前对于1岁婴儿是否需要强制接种奇蹄病疫苗的议题仍存在很多争论。
3. 历史
3.1. 奇蹄病事件
奇蹄病病毒的爆发被广泛认知为帷幕破碎后的第一起超自然生化危机事件。
2009年1月23日,(原)日本生类创研(JOICLE)设置于神奈川县的一处研究设施发生一起病毒泄露事件,病毒传播途径被认定为自设施中逃脱的实验动物,即当时目击到的至少50只人源化嵌合小鼠和蝙蝠。当时媒体报道此事件时称之为“长有马腿和马耳的老鼠”,并进行了紧急捕杀,但似乎未能完全将其消灭。
五天后的1月28日,人感染奇蹄病的零号病人被报告:一名居住在神奈川县的女孩(时年13岁)的双腿被置换为栗毛马的双腿。一号病例的病症表现具备奇蹄目动物特征,“奇蹄病”一名由此而来。较为幸运的是该例的受害者并未产生致命病症,但此后陆续发现多例患者,当日晚间有一百余人遭到感染并死亡。民众知晓此事件明显是一起超自然传染病疫情,造成神奈川县境内陷入恐慌。翌日,又有百余人因急性症状死亡,县厅宣布进入紧急事态。
SCP基金会下令封锁神奈川县的边界,但逃脱的实验动物已经扩散到县外,阻断感染的效果有限。部分受害者的变异位置无法承受血压而破裂,造成大量失血,当时的媒体将其报道为“耸人听闻的生化危机”。
隶属于日本超常组织和平友好条约机构(JAGPATO)的诸多加盟团体,如SCP基金会日本分部、世界超自然卫生组织远东分部、警视厅公安部特事课等为平息事态四处奔忙。2月时,病毒始发地点被确认为县内存在的JOICLE研究设施,对该设施进行突击搜查时发现了TX-85957野兽重组病毒的疫苗。在迅速进行了对疫苗的分析与安全性试验后,指定进行异常制品制造的制药厂进行了生产,对神奈川县居民、感染者以及密接县外居民进行了大范围接种。最终以感染6万人、死亡1500人的结果平息疫情。[7]
3.2. 事件原因
基金会、GOC远东分部和警视厅进行的联合调查表明,日本生类创研根据其他企业的委托订购开发了奇蹄病病毒。委托人是国内一家制药企业“海捌制药”,该企业为某些娱乐目的向JOICLE订购了使人体部位转变为动物的逆转录病毒。海捌制药以自身确立逆转录病毒疫苗的高效生产而闻名。此外,由于JOICLE在其活动中屡屡发生实验品泄露问题,在预计此次也会发生类似行为的情况下,打算首先将疫苗向各地医疗机构售出。调查后基金会控制了海捌制药的董事长,该企业的疫苗销售因之受挫,不久后宣布破产。此外,尚不明确JOICLE研究设施的突发事件是否与该公司存在联系[8]。
此外,研发奇蹄病病毒的日本生类创研属于JAGPATO非许可组织并造成病原体泄露,因此遭受高额赔偿金的处罚,并最终被政府撤销其营业许可[9]。该组织与生物科技关联较弱的医疗器械产业部分在接受政府援助后,改组为“日创医机”。此外,在帷幕崩溃前一直进行恶性异常生物研发的群体潜伏在东京,继续暗中进行非法活动。尚且无法否认上述组织可能持有未被扣押的奇蹄病病毒的可能,目前仍需警惕在新的生化恐袭中使用奇蹄病病毒的危险。
3.3. 事件后的奇蹄病
疫苗供应体系建立以来,至今未确认有经飞沫传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然而,接触感染病例迄今为止仍有零星报告,日本国内每年约报告200~300例新增病例。不过由于增加了在潜伏期对阳性病例的预防措施,每年新增的动物征病例已下降至50例左右。
进入21世纪10年代以来,慢性奇蹄病患者精神失常而发生的集体暴力、杀人事件频发,在日本国内造成很大社会问题。多数情况下,加害者是学生,而校园霸凌和家庭虐待造成的压力是凶暴化的诱因。[10]上述时间导致日本国内对于奇蹄病患者的态度更加严峻。另外,由于奇蹄病事件本身被认定为“超自然生化危机”的典型案例,国内医疗机构也曾接获因相同原因产生的新发病例。[11]针对这些变动,基金会、世界超自然卫生组织与日本政府共同着手开发缓和差别感情和抑制精神症状的方法,以稳定事态。
参考文献
[1] 琳谷悠子等, 对TX-85957野兽重组病毒的初期调查报告[R], SCP基金会医疗部门, 2009(Vol.208)
[2] 今仁龙人等, 生物DNA记录领域的阿克夏记录[J], 2005(Vol.36)
[3] 神鸟梅等, 对人科-非人科混合体之概括性初期应对方案[S], 基金会生物学, 1997(Vol.511)
[4] 红屋瓶藏等, 对人形超自然实体后续医疗行动标准(2016年修订版)[S], SCP基金会医疗部门, 2016
[5] 春屋十三等, “中立城市”之概念[J], 多种营养学会, 2015(Vol.2)
[6] 卯都木紫阳, 对抗黄昏之人:与奇蹄病共存之社会[M], 信浓中央出版社, 2016
[7] 日本超常组织和平友好条约组织, 日本特异例报告-特异例504号“奇蹄病”[R], 2009
[8] 日本生类创研独立调查委员会, 日本生类创研与海捌药业间的野兽重组病毒相关交易调查报告[R], 2009
[9] 日本厚生劳动省, 撤销对生物科技业务的批准[N], 2014
[10] 信浓中央新闻(电子版), 峰川暴力杀人案的真相,动物征人士歧视问题是其背景[N], 最终更新于2015.7.19
[11] K.施韦泽等, 超自然病症疫情统计—远东地区(2015年度)[R], 世界超自然卫生组织,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