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亿万年前的故乡
fixedflowers.png
评分: +29+x

新品名:海愿 Macrocystis oceanus V.

种植家:花匠03-“紫罗兰”

目的:协助人类适应海洋。

花卉特征:

(1)经过特殊改造的巨藻类植物,营浮水植物、自养型生活。生长过程中,在其伸长阶段,每日生长长度在光照良好下可至两米。成熟后,总长约八十米,柄和水下叶呈深绿色。水下叶长两米,革质。为避免其在海洋中过扩散,通常情况下不产生孢子叶。柄坚硬,难以被破坏。全株均产生有毒物质和驱赶信息素以阻止动物啃食,并对人类释放特殊气体以产生精神干扰,阻止人类对植物产生破坏欲望。

(2)水面处叶和固着器特化。水面叶形似莲叶。其呈浅绿色,形圆,半径四至五米,质地坚韧。下部有气体囊,用以存储光合所产生气体提供浮力,除去自重外可承重二百千克以上。固着器不再附着礁石,可从海水中滤过无机营养,且产生高密度钙质结构,提供向下重力。

(3)当无阳光,有人类卧于水面叶,且目前无其他水面叶被占用时,该片水面叶扩张并向上蜷缩成球状密闭空间。同时:叶表气孔开放数和开放程度增大以释放特殊气体(下述)并加快空间内外气体交换速度;叶片迅速产生大量黑色素使其不透光,并增生空孔类结构以使其隔音;当外界气温低于十五摄氏度时,内层叶呼吸加强产热使温度维持在十五摄氏度,当外界气温高于三十摄氏度时,外层叶蒸腾加强使温度维持低于三十摄氏度。

(4)球状状态将维持至第二日太阳升起、且在球状叶中人类醒来、且球状叶正常漂浮于海面上方之时,此后将自然张开并恢复至先前状态。在球状状态下,其叶片和柄链接处将快速增生钙质结构以使球体重心保持在下部,同时其他球状叶向该球状叶靠拢,并振动以抵消微弱海浪影响。当海浪过强时,部分气体囊将打开以使球状叶沉入水面下方。若强风浪状态持续过长过至第二日太阳升起仍未结束、或其他情况使得球状叶无法正常打开、或夜晚持续时间过长(如极夜),将释放特殊气体延长人类的睡眠状态,并减低人类的新陈代谢速率以使其进入近冬眠状态,该状态可稳定维持一年以上。

(5)柄一定程度特化,产生可黏着在金属或岩石上的黏着头分支。可搭载于方舟或其他船舶处。

(6)可生活在盐度最高百分之十五的环境当中。在最低零下五摄氏度,最高零上五十摄氏度的环境中均可生存。适应高奇术辐射或高常规辐射环境,且叶对如上辐射有阻隔作用。在生存十年后,其固着器钙结构将自融,气体囊全部打开并自沉入水中,其毒性物质会自分解、革质层自融并为鱼类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

功能:

  • 帮助人类适应自然。
    • 在项目中睡眠的人类共将度过八个睡眠周期。每个睡眠周期将持续一夜晚。在睡梦中,梦境的场景将从无法见到海洋的原野开始,随后逐步向海洋移动,经历由山顶遥望海洋-从高地下瞰海洋-站在和海洋衔接的草地上-踩在海洋边的沙滩上-站在海水冲洗的礁石上-站在海洋环绕的一人岛上的变化,最终淹没在海水之中。随着阶段的变化,球状叶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最初其完全隔音,而在最终阶段,其将完全不隔音,并间歇的释放气体抑制人类呼吸,并使海水短暂的充满球状叶舱室。
    • 睡眠周期的完成不是强制连续的。完成睡眠周期的人类将摆脱对海洋的恐惧,将海洋认同为自己的故乡。项目唤起远古的海洋认同,通过将人类在睡梦中无意识的暴露在海洋中的方法,促使人类消除海洋相关的精神症状,并使得人类足以真正认同海洋乃是人类所应当生活的纯粹的自然。
  • 充当应急居住场所,在短时间内对抗极恶劣天气环境。
  • 自融后的项目可供食用并富含多类维生素和矿物质,可通过特定手段催化其自解,是海洋时代下的优质新型作物。
  • 在部分高污染水域,可有效吸附重金属,阻止环境破坏。
  • 重塑浮水状况下的鱼类生存空间,为鱼类生态圈重建计划提供基石。同时可作为小型水上岛屿重建工程的基石,为除人类外的幸存非水族生物创造生存空间。

栽培事项:

(1)在项目形成水面叶前,其自由生活能力较弱。因此在其培育早期应在水缸中种植,并施加高浓度钙肥,待其水面叶和固着器基本形成后再投入海中。但,依旧需要注意,切勿在海水中大批量抛洒孢子,这可能导致项目在小范围的泛滥。

(2)若需要使其与船只一起行动,可通过施加特定肥料诱导分化黏性头,并将黏性头固着在船只之上。

(3)项目和海洋紧密相连。在水缸中种植时,也应引入海水。长时间脱离海水后项目会自枯萎。

(4)在不损害固着器和水面叶的情况下,水下叶可再生。无需担忧项目的水下叶被意外损毁的情况。此外,项目叶极坚韧,难以被以常规方式绞断或破坏,请注意其对机械的损害作用。

寓意:

在前年的五月十九日——我想那么一天在每个人的印象中都无比鲜明——我正和和日本生类创研的深水研究员一道在西藏地区进行考察。虽然身为修正花卉的立场不允许我们认同他们的工业理念,但在应对超常恐袭一事上,我们二者的态度的确相同:此类穷凶极恶的行为必须被果断制止,现代化的、阶级分化的社会已经走上迷途。也正因此,我姑且还是在此处称这些偶然的同路人为同僚吧。

在先前的合作里,日生创的同僚们向我讲述了他们企业的运作方法,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是,他指出,日本生类创研之所以在异常科技方面享有盛名,是因为“我们制造的商品足以直接打动人心”。“譬如我们中国区的热销产品,第二心脏吧,使用者可以直接体会到那股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快意。哦,那不单纯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作用。‘啊,我从未如此健全!’那一类的感受。这使得这些人们热衷于支持我们的研发,也让我们拥有继续前进的动力。”

我心想,这的确是某种有启发的事物。修正花卉的诸多实验历来基于讽刺,比如我的一位好友,花匠十的箭竹,通过隐藏和震撼以达成揭露工业之丑恶的效果。当然,也有那类直接能够产生些破坏的产物,譬如彼岸花所研制的丛云花。但,那些都是针对无机质的产物而言的,或者是通过间接的方法来震慑人们。可是,如果人们再麻木不仁一些呢?如果人们的心灵被各种各样的杂念所占据,而无暇顾及突兀出现的高楼呢?如果人们根本对我们辛辛苦苦种植的花卉不屑一顾呢?当然,从传统的模因学上出发,我们的确有点方法,譬如傲霜君所研制的春灵。不过,那又未免太强行了一点。那到底是人们在反思呢?还是我们像人类把各种各样可恶的观念强加于自然一样,把自然的观念强加于人类呢?或许我们倒是应该去寻找些新的方法,来更直击心灵、又更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观念。

五月十九日事件发生后,我和大部分修正花卉的成员都失去了联系。幸运的是,有一处花萼曾经研发出一种浮力极强的荷花,在事件发生的时候派上了大用场。在日生创的协力之下,我们——幸存的几位成员——重建了一个小型的工作室,并利用仅剩的生物资源展开了研究。是啊,无暇为逝去的人们哀悼,在我们眼前有着更要紧的事情要做:对于这样追逐自然的我们而言,海平面上升三千米——这样的自然的骤变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能够做到些什么?

醉心于天道轮回的人大概会说这是“来自自然对人类过度工业化的报应”,指明自一千八百年以来人类不断破坏自然的恶果终于得到了显现,这样的海洋正如同一个放大号的我们的作品。而对异常事物了解不深的人则会尝试探究这样的事件产生的原因,是否有其预兆?然而不管怎么说,我们的宗旨在于修正人类社会的方向,然而这样的灾难却几乎毁灭了人类社会;而同样,此般的超常事件难以用任何已有的理论而衡量。我们的老对头,基金会,对这样的事态都无丝毫的预料。他们的组织也几乎被毁。不过,也绝不能说人类没能从这次事件中学到任何有利于他们的事情,至少人们学会了团结。而我们的职责,正是在人类团结起来之后,为人类指明一条多少可行的道路。

在这两年里,海洋不断的带来痛苦和绝望。如果一睁开眼每天都是同样的景色,自己在一艘小船上不断上下沉浮,日常生活被毁灭殆尽。书也不存在,娱乐也不存在,工作也不存在,所作的仅仅是为基本的生存而奋斗:想办法弄到食物,想办法弄到淡水,人类社会为这样的事情而挣扎着。尽管超常的企业们正逆转这样的态势,但人类的心态诚然已经被彻底破坏了。正如同坠海的飞机上的幸存者一般孤苦无望的在海水覆盖的地球上漂流着。起初我认为,我们,修正花的任务,是缓解人类这样的痛苦,为此我们和日生创再次合作,研发了回望之梦,相当吸引人的一种花。也正是在那里我进行了第一次尝试——正是我先前提到的兼具直击心灵和潜移默化的看似矛盾的二重性质的方法:通过让人们做梦。梦是潜意识的浮现,在那里浮现出的画面会隐暗的影响人们的心情,一旦在梦境中接受了什么样的存在,在现实中也就可以接受什么样的存在。在梦境中体会到了安宁和幸福,在现实中也有更大概率获得生存下去的勇气。不得不说,这是次相当成功的合作。

可是我渐渐的意识到自己的谬误:仅仅缓解痛苦是没有用的。人类还是把自己视作离散的游子、把自己视作脱离了陆地怀抱的思乡之人。对人们而言,海洋始终是一片异乡——一片先前不属于,现在不属于,将来也不会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可憎的破坏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的空间。他们在说到家乡的时候,还是仅仅能想到自己生活的城市中的高楼大厦,或是乡村中的万顷良田。他们并不会想起,在万亿年之前,最早的生命正是在覆盖了整片大地的广阔无垠的海水中诞生的,又怎样一步一步成长进化,踏足海水褪去的陆地,最终成为如今的模样。他们也并不会想起,在历史上人们曾多么向往海洋,用怎样的船队在海洋上雄姿英发的前进着。换言之,人们不会想起,海水正是我们永恒的第二重故乡——不论是从进化的角度上,还是从精神的角度上。我们是来自和海水的环境相似的子宫中的生命,而海洋正是那一切物种的摇篮。因此,必须要真正理解海洋,接纳自己被海洋环绕的现实,把海洋视作故乡才是。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作品。一方面,它具有实用性能,尽管社会上的企业们已经有了一些更加高效易用的产品,但我相信这种经过特殊优化的巨藻在口感上绝对不差,营养成分相当丰富,也易于大批量种植;在另一方面,它能有效的转化人们的观念,让人们一步一步的理解这个社会。既不会在模因失效之后让人们重新变回原来的样子,又不是洗脑式的灌输。而是让人们在银河横卧的天空下一步一步回望自己——身为人类这个物种——所曾走过的历史,倒叙回溯自己从海洋的中央走向大陆腹地的旅程。在星空下,第一个踏上陆地的动物站起身。它不由得感到一种恐惧:一种来自未知的恐惧,一种来自迷茫的恐惧。它不会想到,多年后,当它的后代回到海洋上的时候,竟然和它产生了跨越时间的共鸣。那么,就回到摇篮里去吧,用巨大的藻叶编制而成的摇篮,做个安宁的梦吧。

当人们从陆地的幻梦中醒来之后,一定可以理解面前这片无边无际的大海,在那里展开自己和自然为伍的全新的生活。我如此坚信着。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