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叙事学与你:
摒弃虚构与非虚构之分
研讨会主持人:
高级研究员J. Anselm Harkness
理念与本质学研究处,皮尔克尤–闵可夫斯基中心所属混合理论科
代表形而上科学部发言
欢迎各位。我今天的讲座是关于叙事相对论模型的,它是述叙事学研究处的立身之基;有了它,这部门才可以从形而上科学部里面脱颖而出。我是高级研究员J. Anselm Harkness,多年以来,我一直在帮基金会维护现实稳定,同时还负责维修无线网络,总之我就是个修东西的。我自认为不是解释这个模型的最佳人选;我的工作和这方面也是八竿子打不着。什么“叙事”之类的东西,我几天之前才刚刚理解呢。在我看来,这种理论是形而上科学部的工作方向,它的范围将会不断扩大,最终囊括基金会研究过的所有自然科学领域。这么说,有朝一日,不管你们乐不乐意,述叙事学肯定会成为大家在基金会的必学科目之一。要想理解异常,它不可或缺;要想认识宇宙在什么地方,它还是不可或缺;要想领悟万物相对于万物之外的事物都处于什么位置,它依然不可或缺。
哎呀,你们还坐在这呢,太好了。我现在有个很劲爆的新闻,大家听好了。如果听说过超形上学的话,你们估计已经知道我想说什么了:你知道吗?超形上学部说我们都是虚构的哦?
没错,没错。我们或多或少都听过这种说法——“超形上学部看到了神的真面目啦,祂就是个住新泽西州的写同人的太太”,诸如此类。
我看到大家都害怕起来了,那就用点述叙事学知识来消除你们的恐惧吧。那个新泽西的孤独恐怖作家根本不存在;那个执掌多元宇宙一切思想的人物根本不存在。我亲爱的朋友们,这一点是绝对可以肯定的。
错啦。我们的宇宙是一张恒定的、宽广的、无边无际的复杂叙事网络。我们头顶上有无数的作者,我们脚底下也有无数的作者。四面八方,里里外外,作者们撸起袖子,一手伸入你的心智当中。你就是一位来自新泽西的同人太太,我也一样,上帝是,魔鬼也是。所有事、所有人都能归结到其中。
嗯,你们没听错。我知道这有点……和自然科学无关了。但请别往里面加“超形上”前缀先,不要走开,听我说完。全部听明白之后,我们最终才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超形上学。
啊——大家的表情我都看到了,特别是从我的——呃,大概算是同事吧?——的脸上。我看到,超形上学部和叙事学部的同事们都在摇头。“超形上学怎么你了?明明可以处理有关叙事层和作者的问题呀;明明可以解释这个、解释那个呀!”我听得见各位的心里话。虽然我同意超形上学可以解释今天我将要介绍的很多东西,但它毕竟不是全能的。比方说,它就没法解释自身和宇宙,以及现实整体的关系。而且超形上学实在是不够科学。它只是一套用来解释谁统治谁的哲学体系而已。叙事学在阐述一小撮世界时还挺不错,但规模一大起来就力不从心了。
我刚才说的都是现有的模型,它们全都将本地现实的体系说成某种“混乱度不断增加”的宏观系统了。这种思维方式有一点不对:系统的混乱度并不会增加。这世界始终是混乱的,只不过我们越来越习惯在秩序底下过日子而已。人类一直以来都想掌控多元宇宙,但我们的影响力反而随时间在不断衰退,也是这个道理。最后啊,我们对这些模型的荒谬性看得越来越清楚了。一些人开始意识到,这种程度的混乱等级是不能真正被收容的。之前的理解纯粹是痴人发梦。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竭尽全力去理解它,用数字去衡量它。这就是混沌宏观系统的性质了,越放大看,它就越有序,你对它的规则就越熟悉。而述叙事学则是要缩小看,一路缩到底。
述叙事学是一种非常清晰、可以量化的标准,能够帮助大家从统合系统的角度理解大宇宙学——意思我待会解释——反观超形上学,基金会研究叙事的时候一旦沾上了它的风格,就肯定会出现一些含糊不清的边角案例;这么说算是抬举它了。你迟早会被卷入到争论当中,而且有了第一次就会有无数次——有争论“存在”的;有争论“联系”的;有争论“为啥这堆时间线老是没法同步”的;还有争论“创造万物的上层叙事究竟是哪位”的——无时无刻都有争论。冤有头,债有主,正是有了主流超形上学模型里面的硬性“规定”,才有了那么多争论。我换种说法吧:都是超形上学缺乏硬性规定的错。S.A. Swann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原型性的假设,这种假设催生了后世的无数模型,它们都声称可以解释关于现实颗粒性质的问题。这种现象就跟原赫尔墨斯派1的信徒们写出一堆晦涩难懂的炼金学典籍差不多。你们肯定在基金会见过这种人吧:满嘴都是超形上学的行话,还引以为荣,好像在喊咒语似的,声音一出口就可以增进理解能力。
继续刚才的比喻。在以前,把水银变成黄金确实是不可能的,就连金色黎明教士团里最弱的那帮家伙都做不到。但是我们现在知道——甚至早一百年前就已经知道——超形上学的方法论一直都只能算差强人意。它们乱得很,不准确,和自然科学走的是两个风格。随着物理学几个世纪的不断发展,人类所能解释的现象也就越来越多。1941年,我们利用粒子加速器首次合成了黄金,不过人类现在的经济体系是以稀缺性催生的债务为基础的,所以这种方法自然就划不来啦。在今天,基金会的先进科技已经可以3D打印金条,成本只有市场金价的几分之一,不信去问问美联储。
警告你们,千万别做这种事情啊。他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但我们肯定知道。基金会有种效果很强的药,专门给泄露基金会机密的人员用的。这种药英文名开头是“A”,后面好像忘了……
[笑声] 好好好,大家轻松一下。之后想笑可就没机会咯。
那么回到我最初的观点——自从部门创立以来,围绕超形上学对基金会的行动有没有用、有什么用的争论就一直没停过。虽然我们已经认定需要再创个科室,用来专门处理真实性可变的现实,但不如一步到位,直接跳过那些对叙事作品——其实还包括我们自己的现实——的诸多假设。一旦理解了不同叙事层之间的联系,你就能觉察到本体论和述叙事学的相似之处,剩下的部分就水到渠成了。
首先:述叙事学是什么东西呀?


述叙事学重构了叙事、角色、作者各自担当的角色,这种学说是可以无限扩充、完全兼容其他理论的。要想理解它,就得先认识它的三条支柱:
一、虚构和非虚构之间没有差别,这点从研讨会的标题就看得出来。我们之所以会有“虚构感”的幻觉,是因为观察者来自某个特定的“叙事梯阵”,他的视角自然也会局限在里面。从叙事相对性可以推出充叙度、可信度、现实度三个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观察者的原初特质。所以说,所有叙事对于身在其中的角色而言都是真实的,毕竟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都是他们自己的现实。


这里得说明一下:所谓的“叙事梯阵”和其他模型不同,它只是一种可视化手段而已,就跟点线面公设似的。用这个系统来描述真正的叙事现实是错误的、落后的,因为并不存在从一个叙事层到另一个叙事层的线性通道,没有这种连接彼此的箭头。很多叙事的充叙度、可信度、现实度(统称NBR)水平很接近,但它们之间根本就不会互动,各自的本质也完全不一样。所以说,各位大可以认为传统意义的叙事“叠在一起”是错的。我在这打个比方,大家看看会不会更好理解:叙事现实可以看作无线电广播的不同频道;叙事之间性质不同,电台的频率也各不相同。如果两个故事之间出现了关联,它们就会紧紧地缠绕起来,形成一种叫做“设定束”的结构。从一个叙事层到另一个叙事层,就像从一个电台“调频”到另一个电台一样。层与层之间的距离越远,你就越难过去;电台的频率相差越大,你就越难调好。频率调整有方向,层与层之间的移动也一样。在目标层的居民眼里,你往一个方向走,就会显得相对不真实;你往另一个方向走,就会显得相对更真实。


刚才说的那段,其实就是第二条支柱:现实程度的波动方向有两个,一个是非现实,一个是超现实;每个叙事都和电台一样存在特有的“频率”,且这种特质在个体穿梭现实层的过程中是不变的。所有本质促动活动都是处于超现实或非现实的个体引起的;一切现实扭曲异常都可以分成“超现实”和“非现实”两种。
假如你“向上”穿越到了另一个叙事层,那么这层就会比你更真实,你就会比周围的叙事更不真实。能操纵这种空间的异常就是“非现实现实扭曲者”,他们可以利用身上更不真实的因果律,施展“故事书或童话”式的技能。受态势感知能力所限,这种现实扭曲者一般只能影响身边的环境;但是,我们有时也能见到一些特别强大的实体,他们一般特别狂妄,粗鲁莽撞,有一大堆认知或感官方面的盲点,可以方便我们展开收容和处决工作。
假如你“向下”穿越到了另一个叙事层,那么你就会比这层更真实。于是乎,你变成了超现实,周围环境反而变成了非现实。平均来讲,超现实现实扭曲者比之前那种危险得多,破坏力也高出不少,因为他们的控制是自上而下的,而不是自下而上的。当然,超现实和非现实的本质促动异常内部也有战力的区分。一位特别虚弱,或者没训练过的超现实个体可能还不如一位自信的、做好了准备的非现实个体来得可怕。那该怎么区分呢?我们有个经验法则。请大家判断:这家伙能不能改变现实本身?这家伙能不能随心所欲地毁灭宇宙?如果回答“能”,那么这位实体就是超现实的。


其实可以说,超现实现实扭曲者很像作者的代理人:既然作者可以凭自身意愿主宰所有存在平面的事件,那么一个可以改变宇宙基本规则的角色,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作者的成分,甚至可能源自更“上层”的那位作者。而这种现象正是支柱三的体现:
理论上,我们所能到达的叙事层有无限个。任意两层之间肯定还会有一层,别管它和上面下面的一不一样,因为我之前说过,这种“层级”划分只是一种可视化工具,是用来帮助我们人类笨蛋去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的。各种叙事合在一起组成频谱,只要你稍微偏离了当前的层,哪怕只差了一丁点,都会让你与出发点脱节得越来越厉害。你越“向上”走,相对于当前层的真实度就会越来越低,你对该层的掌控力就越来越弱。相反,如果你“向下”走——无论走了多远——都不会影响你对下方各层的影响力;但是,你作为观察者,越“向下”走,叙事相对于你就会越来越不真实,于是你存在的意义就会根本性地被削弱。
当然了,要想避免自己的意义或者可信度被削弱,大家还是有办法的,那就是:创作一个遵照你本人意志行事的作者实体。只要这实体是你创造的,它就肯定会没你那么真实,于是将它插入其他叙事里面就很合适了。这种实体就跟所有角色或作者一样,不能支配自己的行动,只能听从另一位作者或角色的指令。
同样道理,角色一般也不能影响其作者所在的层,但在更“低级”的下层叙事里面,角色干预作者的概率会高出不少。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NBR数值较低的叙事中,创造一名角色所需的H能量或知子密度会更少。大家都听说过角色扬升之后攻击Swann作者实体的故事吧,不过这些示例的设计都挺烂的,例如SCP-3812。
去跟别人聊聊3812吧,找多几个人。很快可以发现,那些和你聊天的家伙里面肯定有人会说:实体来到了上层叙事,攻击了位于我们之上的作者,也就是他的创造者。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这个异常肯定想攻击他的作者,这点我能肯定,但之后更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其实是:作者实体创作了一位代理自己的伪作者,把他扔到下层去,让他代替自己挨揍。这样,作者就可以把3812写进-2层,再把代理作者写进-1层。实体成功扬升,达成目标,而这一切都在作者的掌控之下。
那么,归根结底,这件事完全取决于作者本人,叙事存在根本没有展现出自我意志,别管他们感不感觉得到自己的意愿。角色所能拥有的意愿,必须是作者想要给予他们的意愿。意愿由作者传递给造物,而作者的意愿又来自更上一层的作者,如此就构成了一条逻辑链。
在多元宇宙里面,唯独作者的想法是有意义的。确实啊,你们可能已经发现了,大家的日常生活里面就有很多不连贯的地方。今天休谟指数还是种可靠的衡量体系,但明天就不行了。怎么回事呢?形而上科学部的人有不同意见。一些人报告说是某种基本力被完全替代后的作用;另一些人则说他们发现了两种SCP-3125,一种是致命模因复合体,另一种神他妈居然是只海星。哎呀,全怪在不靠谱的作者头上不就行了嘛。作者可以搅乱你们的叙事连续性,也可以引入一些自相矛盾的规则。作者完全做得到。叙事一定会顺应作者的要求。
但也别对作者太苛刻哦,毕竟他们也是按照其他作者的意愿行事的。其他作者也一样,其他作者上面的其他作者也一样。是诚无穷匮也。
没错,这说明,任何存在都不具备自由意志和行动主体性,我们也一样。我们仅仅是链条上的一段,是万千创意世界中一段确定的循环,而其中的作者数量很可能是无尽的。一旦媒介发生波动,我们就会瞬间烟消云散。
说到这,有人听完这段讲座后可能会感觉很痛苦,很绝望。如果你真的出现了这种状况,请别慌,先等等。你们刚才吃的面条、喝的咖啡里面混了一些抗焦虑药,什么地西泮、咪达唑仑之类的。很微量,应该不会出什么意外,除非你根本没听讲,光顾着喝饮料去了。假如有——嗯?你?还有谁——一、二、三、四——总共四个。呃,加上你,五个,请你们立即离场并前往走廊尽头的医务室。我看看时间。
行,可以。你们没事的。走快点。
别太担心。肯定比强效迷幻药好吧。如果我带了什么没经过审批的东西进来,就是当年绿型讲座上用的那种,就当我玩忽职守吧。那段故事大家肯定都听说过。光是给他们治精神病就花了——
[咳嗽] ——总之,我现在换个领域,讲讲叙事的物理学结构吧。我们认为,现实是由一些基本粒子所组成的,举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光子、夸克、玻色子,等等。其实啊,物理学粒子都只是现实的投影而已,你可以叫它们“全息模型”。这些粒子几乎完全不能反映叙事层的真实情况,毕竟它们只有三个维度。既然不能用物理粒子,那就得看看我们的述叙事学基本粒子了。其中很多粒子都是叙事在某种具体格式上的反映,这样叙事就可以尽量轻松地多次表达了。譬如,图素、动素和词素是三种基本的单位,分别对应三种特定的媒介:书面语、手势语和口头语。


H能量和知子是这体系里头最重要的两个部分。H能量,又称二设能量(Headcanon Energy),用于创造或巩固世界;二设能量又来源于知子,也就是思想的基本单位。大量创意的积累可以创造出知子,而知子通常用于在脑内创造出故事的图景。如果作者用知子创造了下层叙事,那么知子就会转化为H能量,为其设定带来势能,从而促使作者集中创造力,巩固世界。
不过,我刚才基本把其他内容差不多全砍掉了,因为我不想用这次研讨会来讨论反粒子是如何产生的。我想讲讲H能量如何转化为述素,以及它如何依照不同媒介产生不同比例的理素、音素、形素和/或图素的。至于多余的H能量嘛,它们会失去势能,重新转化为知子,然后被储存到系统里以备下次使用。如果故事储存在电子媒介里,那么它的基本组成部分会先转化为比特,等有人来看之后再变成上面的几种东西。
述素可以组合到一起,变成一种叫做“修辞格”的复杂结合体。而依据媒介不同,其他部分也会出现类似的组合现象:从形素到短语;从音素到多音素;从理素到思想,以此类推。修辞格和述素合并在一起,就形成了“述本”。叙事推进的快慢叫做“速率”,可以用每个述本中时子的密度来衡量。
如果知子密度发生指数式下降,那么下层嵌套叙事的述素就会减少,故事就会更简陋,充叙度降低;如果理素密度下降,那么可信度就会降低;如果词素、音素和/或图素密度下降,那么现实度就会降低。不过,上层的作者随时可以往系统里投入更多的知子,从而提高它的可信度或现实度,这就是H能量自上而下的流动。
反粒子只有一点要大家注意:一切危害现象都来源于反粒子。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异常为何要产生、如何能产生反粒子,但可以确定,反粒子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危害。反述素产生叙述危害;反模因产生模因危害;标素产生符号危害,反意素产生语义危害,诸如此类。
虽说H能量主要用于创造设定和世界,不过它也可以让故事的某个元素变得“真实”一点。这个过程很费精力,需要很多人一起想设定,不过理论上确实可能在物质层面上凭空创造出某种事物。我们管它叫“心灵显现”,需要很多很多作者同时、持续地输出知子才能做得到。如果某个想法经历了心灵显现,那么就会创造出(我们理解中的)“思想型相”或“幻人”——和一团浓缩的真实信念差不多。
最后啊,抱歉,我没法确定这部分真不真实。我是说,这的确是真的,但我几秒钟前才刚刚知道。问题就在这儿呀,对吧?这堆想法肯定是别人塞给我的,这人和把我安排到述叙事学教育项目的家伙是同一个。我不知道他是谁。某天,我一起床,就收到了升职的消息。挺奇怪的,不过远远不如这场研讨会那么奇怪。你们谁还记得来这之前在做什么吗?有人吗?反正我不记得。
述叙事学的作用就在于此。述叙事学是我来这里开研讨会的原因,也是你们所有人的脸都不见了的原因。我才发现呢。算了,忽略掉吧,得赶紧整完我的发言,不然又得被细枝末节的东西给缠住了。
总结一下:叙事学是针对超形上集合叙事模型的多元宇宙式理论。它假定所有故事对内部的人物来说都同样真实,对外部的观察者来说也相对真实;一切理论、设定、故事,无论好坏,无论是否可信,某种程度上都是存在的;剧情漏洞、不兼容的联动等都可以得到解释;唯有作者的意愿是重要的。如果我把两个不兼容的故事联动到一起,它们居然会可以兼容,挺神奇吧,但它们只能在我所续写的孤立叙事幻泡里面才能兼容。即使有人专门写了个违反述叙事学的故事,我们也可以用述叙事学来解释它,因为它的叙事层绝对存在,别管在哪里。述叙事学是对叙事因果律的大一统框架,包含了一切故事,无论真实或虚构,未来或从前,SCP或非SCP。它包含你的故事,我的故事,远在天边的诸神的故事。它无所不包。然后,我回到了回忆中叙事的边角处——我正处于此;在这个空间里,我存在,听众不存在。我对着一堵白墙说话。没问题的。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