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闪长岩的讲座:煤气灯程序、最小收容准则以及其他
评分: +33+x

在座各位晚上好,感谢你们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听我的讲座。这里代号是闪长岩,三级研究员。

拯救世界无疑是个有成就感但过于繁忙的职业。所以,我会在尽可能少地占用各位时间的条件下说清楚,现在投影仪上打印出来的这两个神棍兮兮的词汇到底是什么,当然,还有你们为什么需要学一学这个来拯救世界。对于现在正通过某个充斥着代开发票和虚假广告的网站实时观看直播的上层叙事小兔崽子们,我的上层叙事也希望你们能够认真看一看这些知识点,并思考一下它们可以如何让你的作品变得更加真实。我想我的同事们应该会对您感激不尽。

好,我们现在切入正题。如果你想对所谓的煤气灯程序Gaslighting Procedure(或者按照信息部门那帮小伙子的说法,G程序)有个初步印象的话,不妨先回想一下你曾经看到过的一摞又一摞UFO目击报告。是的,里面有很大一部分确实是磕high了产生的幻觉,少部分可能是较为少见的自然现象或者人造事物——但也有很多是确实存在的skip。甚至,有一些是我们专门发布的假目击报告,为的是让那些真正的skip目击事件看起来更加不真实。这就是G程序,一种低成本而灵活的信息掩盖方案。在所有的低强度潜在面纱破碎中,它几乎未曾败绩。它的优势在于成本极其低廉,而且几乎不需要什么专业人手。好的,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流程。

一般来说,我们会首先考虑对发布者本人下手:只需要用低剂量的致幻剂小小地麻痹一下他/她的大脑,就可以让他把所见到的事情当成一场幻觉。致幻剂可以投放在对象的食物当中,让他难以区分梦境与现实的边界,也可以向他买醉的杯中投入几粒,让对象把幻觉归咎于酒精的力量。如果处理及时或者对象并不知晓什么相关的阴谋论,略微处理一下他的相机和社交媒体便足以万事大吉。但如果你不幸碰上了某个阴谋论者,或者照片赶在你来得及屏蔽之前就在因特网上被广为传播——这时候就要赶紧开始下一步了。

G程序的第二步才是真正的重点。它还有个臭名昭著的外号,叫做“众人皆醉”。它的任务是在社交媒体和网络上污名化目击者,通过添油加醋和多次反转的谣言控制舆论(是的,那些爆款公众号每天都在做类似的事情。相信我,作为整体的人类太容易被引导了),从而让这条货真价实的异常目击消息泯然成千上万的都市传说和小道新闻。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会对这种荒诞不经的内容嗤之以鼻,麻木的底层人民则只会将它当成饭后闲暇的谈资。或许有些人会突发奇想,想要对此寻根究底——但这些人大多数是无组织无计划的都市传说爱好者们,他们是不会发觉自己在签收过某个香辣脆披萨外卖之后丢了两小时记忆的。

和此前每一个提到G程序的相关讲座——无论是我的,还是其他人的——一样,我必须警告你们低成本并不代表着人畜无害。众人皆醉程序的本质是网络暴力,如假包换确确实实的网络暴力。通过暴力我们孤立当事人,我们巧妙地把他从自己发表的内容所引起的漩涡当中隔离出去,让他眼睁睁地看着事情被闹大、失去控制,然后反噬自身,最终沉寂下去。我们让他在娱乐至死熙熙攘攘的信息荒原中大声疾呼,却听不到一丝一毫的回音。我必须警告你们这是极其危险的,心理的挫伤和社会关系的损毁一点都不比记忆删除剂的副作用来得轻巧。如果将来的某一天需要执行或协助执行G程序的话,你们将会在提前接受的安全教育当中看到无数失败的案例。其中一些直到今天还让我在深夜辗转反侧,思考我们到底是在拯救全人类,还是毁掉一个又一个单独的普通人——又或者,两者皆是。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最小收容准则。这是个最近才出现的新玩意——如果你是某个新来的应届毕业生,那么它的年纪比你还要略微小一圈。而为了解释它是如何被提出的,我们得先来说说G程序的历史。

G程序最早成型于世界互联网初见雏形的年代。飞速成长的互联网给全世界的沟通和交流带来了方便,也让绝大多数异常社群措手不及。一个传送信件的法术需要跳上半小时的舞蹈才能攒够eve能量,但光纤和电缆却可以在半分钟之内将相同内容的电子版发送到地球另一侧。我得很不情愿地承认基金会在这个问题上与所有同行一样栽了跟头:一台电报机和一个因特网终端在基金会这种小组织里面没什么区别,但当规模扩张到全球之后,原本无人重视的事物也可以掀起风浪。整个异常社群一度对病毒般传播的目击信息束手无策——直到某个家伙提出了用其人之道反制其身。

这个全新的思路其实并不复杂。简单来说,面纱协议即是目的本身,我们的任务是避免平民百姓免遭异常的困扰。那么,基金会完全可以放开严格的信息管制,只需要保证大多数人并不知晓或相信超自然现象的确实存在。给使用者定位然后挨个登门做记忆删除的掩盖方式早已过于低效——我们的人手数量早已难望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之项背,而神秘失联的同好者也更像是对超自然事件的明文确认书——取而代之的是对事实的添油加醋、对舆论的暗中调控和对刺头的定点特殊服务。而这便是后来被称为G程序的雏形。

现在看起来,这种解决方案再正常不过,但当时G程序甫一面世,便受到了诸多质疑。所幸在经过诸多实践之后,它证明了自身的有效性和便利性。而在它被广泛认可之后,另一条由此衍生而来的定律也渐渐成为主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到的第二件事,最小收容准则: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和对异常本身的限制/更改保持面纱协议完整,不必特意追求某一个平民个体的知情情况,或特意在字面意义上管控和关押异常。现在的G程序便是它的应用案例之一,但其实相当一部分skip的收容措施在制定时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由于时间仓促,在此我仅举一例:SCP-CN-1339,或者按俗名叫做云端跳蛛。这是一种可爱但是危险的小生物,由于它们的个头实在太小,分布实在太广阔,传统的捕获式收容对它们难以起效。另一方面,项目本身的正常生命活动需要雷雨天气和闪电——是的,我们可以小规模模拟这种天气现象,但目前的经费完全不够维持一个大小足够,勉强不受遗传漂变影响的种群。所以我们采取了较为保守的方式:捕获并圈养一部分个体用于研究,同时对野外种群加以监视和管理。看起来确实像是个权宜之策——但面纱得到了维持,平民的安全得到了保护,异常生物本身也能够继续繁衍下去,基金会也不用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经费在此处,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那么,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感谢各位的聆听。祝各位余生平安,身体健康。接下来是提问时间,如果各位有需要解答的问题的话可以举手。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