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 一生的角色
所需材料:
“见前”
一 (1)个“表象”型身份模板
现实中断媒介
戏剧的观念
扩音器
概要:
一个简单的导演扩音器,可为一木制锥状物,可由硬纸板卷成,也可由其他任何适合的坚硬材料做成(该物品的实际材质并不重要,只需要外形类似典型的导演扩音器即可)。当“cut”经由该作品被喊出时,所指向的个体的所有习得行为与既有的社会规范将被移除,将其更换为演员的行为与规范。
本质上,该个体将确信自己正在一次戏剧排演或电影录制中扮演之前的人格,而自己并非该人格的拥有者。个体将意识到自己在“存在”这一出闹剧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将据此进行表演,同时也愿意接受作品使用者给出的指示。
这些演员是我所共事过的最靠谱的演员:顺从,耐心,总是虚心接受批评,从他们的表演来看这些是不言而喻的。我唯一想指出的的缺点是他们有过于入戏的倾向。如果给出的表演指示离原先的已有角色差别过大,表演质量将会大幅下降。
我也发现演员们能够完全离开“布景”,来到“幕后”。为了不让作品因为一些无关的道德问题而受贬损,我尽量避免让演员在无准备的情况下继续表演。当我问他们其中一位离开角色是种怎样的体验时,他看起来非常困惑,对我说:“这是幕后啊…你不知道吗?”我进一步的询问只会使得他的不解和不安程度更深一些。看来关于所有关于角色和演员之间出现的不一致性的质询都得到了相似的回应。演员们看来没有理解我问题的含义,而把它认为是愚蠢,荒谬的胡言乱语。
含义:
像许多作家和导演那样,我经常怀疑我的角色究竟有多“真实”。如果我能在某种意义上在现实中展现他们,他们作为普通的人类又会是怎样的呢?我在我2005年的作品《角色研究》中尝试了这一构想。根据那件作品的完美呈现,虽然角色的行为经常显现出常人相同,这仅仅是一层薄到令人惊异的伪装(对拾柒画廊致以诚挚的歉意)。
这一次,我决定进行一次反向的尝试。与其选择一个角色,让他们在真实世界中投射出来,这件作品选取了真实的人,然后将其变为一个角色。与《角色研究》所不同的是,这件作品将直接作用于观众,以期他们可以获得更为直观的体验。
首先,该作品旨在产生观众的质疑。因为他们的正常状态与在该作品中呈现的演员状态感觉起来都一样的真实、清晰、毫无谬误,他们将不得不怀疑,他们本身其实不过是他人扮演的角色,无论是从直接的角度还是从隐喻的角度。
从其根本来说,角色仅仅能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一层表象。即使是最立体的角色也不能代表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角色,除非创造角色的作者已经拥有了“超然物外”的能力和人格(但也通常被视作精神疾病的症状)。
通过完全掠夺观众控制源的方式,这件作品对一条人类经验赖以建立的基础公理——即个体对自身的行为有完全掌控权——进行了一次有力的攻击。将个体的控制源从该个体拥有的心智瞬间转移到作品所创造出的外界环境,这一变化会势必引起个体因形而上意义缺失带来的精神迷失感。
而该作品的第二个意图,是唤起对于个体外在体现(日本文化中“建前”的概念)与真实自我(“本音”的概念)之间矛盾的关注。观众届时将会对构建“建前”的谎言,非真实与有意的疏忽提出质询,同时也将就自己的“建前”究竟是一个独立的,自洽的存在,还是一种与个体内在紧密相连的非自洽表现这一问题产生疑问。在将社会礼节需要的“建前”表象与在创作意义上用于塑造虚拟角色的“建前”手法以该作品的方式进行统一的过程当中,观众将同时对于自己的真实性与其所处世界的真实性产生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