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中如何改善害羞问题
评分: +101+x

基金会记录与信息安全管理部的通知

以下文件发现于20██年7月1日,由Kanie Ja博士在基金会内网信息库新增文件中发现,经判断为爱蒂塔计划相关文件。本文件仅供爱蒂塔计划科研人员阅读。

— Segie Tissoriot,RAISA主管

基金会期刊:208期


文章:学前教育中如何改善害羞问题——以SAP-096:“羞涩”宝宝为例

作者:Dr.Kidswood


前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逐步走出原生环境,参与到外部环境的社会交往中去。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也开始逐步受到基金会员工及博士们的关注。良好的交往能力有助于儿童更快的适应基金会环境。害羞儿童由于沉默寡言,缺乏与他人的互动交往,在基金会时经常容易受到同伴或是基金会成员的忽略。如何帮助害羞及社会退缩的儿童逐步获得社会交往技能受到基金会研宄者们广泛的关注。本文中所指的害羞儿童以SAP-096:“羞涩”宝宝为例,在社会交往的情景中表现为逃避,退缩的儿童,他们在与同伴游戏中缺乏积极主动性.较少与他人展开互动,较易产生紧张、焦虑负面情绪,且在长时间的缺乏陪伴与独处中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一、为什么宝宝会害羞?

父母(直接生殖者或缝合者,以下统称父母)教育方式的原因

虽然孩子的性格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家庭环境等后天性的影响因素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存在影响的可能性有以下几点:

1.专制型教育:父母的要求太过于严格,以成人的方式要求孩子的行为。
根据往期研究表明,出身于军人家庭的孩子(以SAP-173:“雕像”宝宝为例)更容易被家长要求从小“站得正”、“立得挺”、“要有毅力”、“反应要快”等,这种家庭环境下生长的儿童更容易过分注意家长及外人的视线,在受到外界关注时产生退缩行为或缺乏主动积极性,而这种教育方式容易产生的坏处是,儿童很容易成为“两面派”,在长辈面前一套,没有人关注时又有另一套行为模式。基金会早期收养的“雕像”宝宝即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成长,导致其在基金会的长辈们关注下彬彬有礼,但是一旦没有人注意到他,就会变得调皮捣蛋,并且骚扰和冒犯D级叔叔阿姨们。

2.忽略型教育:没有良好的陪伴环境,或是突然变化的教育环境。
在往期期刊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中,期刊作者Dr.huris重点分析了单亲家庭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原因,而这些影响因素同样也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儿童害羞行为。基金会人员在收养SAP-096时,这位“羞涩”宝宝的父母不在身边,初步判断他是一名长期留守儿童——“羞涩”宝宝的间歇性攻击行为已被证实与此有关。而在被基金会收养的过程中,他经历了从直系亲属直接抚养——父母离开独自生活——第三方收养的环境转变,由于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的不同(暂时无法了解到“羞涩宝宝”原来的教育环境),孩子就会变得内向、沉默和自卑。

3.溺爱型教育: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式的教育容易引发孩子的消极退缩与害羞。
简而言之,哪些教育行为属于过度保护呢?如缺乏鼓励、没有对其自信心的培养,给孩子灌输“自己很脆弱”的观念,都是一种过度保护行为。
根据埃里克森人生八阶段理论,孩童早期有一个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时期,父母需要通过训练使孩子对自己的先天性生理的不当行径产生羞愧的心理,如“雕像”宝宝需对自己随地排泄感到羞耻,“害羞”宝宝需对随意露脸感到羞耻,另一方面又需训练他们对这些行为产生自我控制能力。如果训练不当或过度,尤其是对孩子安全的过度担忧,长时间告知孩子“那些东西太危险”、“不要让陌生人知道”、“你的脸只有爸爸妈妈能看”等,表面上是对孩子的关爱,实际上会使得孩子认为自己是没有用的,被人看到是会有危险的等等自身无能的心理诱导,产生怀疑与羞愧,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增加了孩子对父母的过分依赖,一旦离开父母,孩子的心理健康就有可能受到极大伤害。


二、害羞的孩子有什么样的表现?

1.缺乏自我认同
孩子在成长中会逐渐形成一种内部的自我认知,即对自身的一种评价。害羞的孩子自我认知是消极的,自我认同感也会较低。在一个新的环境中,他会对自身的相貌产生质疑,并表现出消极退缩的状态,也不愿与他人进行直视和面对面沟通。孩子的内心往往考虑的是“对方是否会觉得我丑”、“我的长相会不会被别人嘲笑”等。

2.无法融入集体
在集体环境中,孩子会选择退避和沉默,不愿意参与到正常的外界交流中,这是恐惧和焦虑的表现,在陌生的环境与熟悉的环境中,这种行为表现都不会消减。害羞的孩子往往想要隐藏自己在集体中的存在,内心抱有“别人会笑话我”、“我是不是做的不够好”等想法,对自身的否定态度愈发严重,一旦在集体活动中被他人注意到,就有可能变得恐惧、慌乱。

3.冷淡孤僻
面对陌生的环境(如收养室),害羞的孩子会表现得紧张、警惕,会尝试找一个无法被人看到的角落把自己藏起来,在外界看来可能是一种强硬的拒绝,但此类情形会随着这种行为的持续发生,使得外界难以注意到他的存在,让孩子的心里产生“自己完全不受欢迎,是被排斥的一员”的想法。在长期的自闭中,孩子会逐渐变得孤独、敏感、自卑,同时又渴望和人互动。一旦被人注意到,就会一边想要参与到和人的互动中,一边又抱着退缩的心态,这种反复矛盾的心理活动,加上本身缺乏社会交往经验,往往容易导致孩子在和外界的互动活动中产生失格或不恰当的行为举止。


三、如何帮助害羞的孩子解决困扰

给孩子建立良好的榜样
可以给孩子讲一些积极开朗的同伴故事,比如:“你看人家‘蜥蜴'宝宝很喜欢出去和大家玩游戏,还喜欢游泳”、“‘亚伯’宝宝喜欢和叔叔阿姨们一起玩警察小偷的游戏”、“‘鸟嘴’哥哥经常在娃娃家扮演医生给小病人们看病,你要不要帮帮他呀?”等,告诉孩子和同伴玩耍是一件有趣味的事情,通过熟悉的同伴故事,给孩子建立一定的信心。

减少批评,增加鼓励和夸奖
对害羞的孩子来说,收养人员要减少严格且较难执行的要求,增加正面的关爱,比如在日常的每日教育活动中,可以适当性地说:“宝宝今天特别厉害,骨头超级坚硬!”,也可以适量地给予鼓励,比如“其实你长得一点也不难看,今天的头套要不要拉下来一点呀?”

鼓励孩子展示才艺
在收养教育中,可以多培养孩子的爱好,并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鼓励他在大家面前进行才艺展示。如简笔画教学“画出你自己”,讲故事比赛“我真的很好看”,让孩子摆脱怯场和自卑,培养他的自信心。


总结
由于先天气质和性格的关系,以及后天的培养失当,儿童的早期害羞在目前的大众社会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情况,而比起其他心理问题,害羞问题更容易被父母忽略,从而造成不可逆的恶劣影响。收养基金会将持续致力于减轻孩子的害羞心理,同时收养专家提醒各位父母及收养人员,如果孩子过于害羞从而影响了自己与周围人的正常生存,一定要积极求助基金会并尽快纠正孩子的不良心理习惯。

再次感谢Dr.Kidswood的本期刊文撰写,下一期期刊文章预告:儿童的兴趣确立与适龄培养——以SAP-1875 为例(Dr.Maswen)

我们缝合(suture),收养(adopt),保护(protect)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