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P-CN-2840
评分: +19+x

项目编号:

CN-2840

收容等级:

RECLAIMED


%E9%AD%94%E9%AC%BC%E7%99%BE%E6%85%95%E5%A4%A7

2022版对象目击报告数量汇总图
(各点位目击偏差约为5海里)


«特殊收容措施»

对象目击报告被统合分析;确信对象的各项体征与样貌适用于《针对鲸形海洋异物收容措施》,其中内容随科研技术迭代更新,而被具体分化或添改为下述四项条款:

  • 〔基金会员工首位原则〕1
  • 〔新编•广域即时视野盲区措施〕第三项第1条例2;允许于海域周边首次安置埃利尼阻碍装置3
  • 确认对象的准确体征情报;
  • 以〔环域性异物循环收容法〕4收容对象。

«描述»

对象的第一次目击报告追溯于1856年2月28日,距迈阿密东约12海里;9年后以此地与圣胡安为起点,出现多起有关“大型鲸”的目击报告。多数渔民称其为“不死的塞壬”,这一名称的原因被确信基于对象向平民展现出的异象性质的划分属性。

从收集到的情报判断,SCP-CN-2840或为须鲸科(Balaenopteridae)须鲸属(Balaenoptera)的蓝鲸(Balaenoptera musculus)的某一异象亚种,体积约为一般蓝鲸个体的2至3倍。SCP-CN-2840的现存个体数量不明,目前仅在百慕大三角处发现对象;最短的两次目击报告相邻15小时,合理推测对象正面临功能性灭绝。

据悉,在主动接近对象1至1.5海里时,对象会发出持续性类似鲸歌的高频声波,10至12秒后有意识地向该移动目标释放某种异性EVE粒子干扰——该干扰流后被证实为高密度波形EVE粒子流5,确认对象为首个可自由使用波形粒子流的生物——单次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记录约为4分03秒,勘测船引擎、罗盘等设备完全失灵,约44分钟后恢复正常。

据勘测,因当地的二级EVE粒子浓度而保持着高水平的营养程度,SCP-CN-2840所在的海域生物种类丰富,个别个体体型相较于其它海域内的同属个体更为壮硕;这一发现被确信为对象产生异象属性的根本因素;由朵蒂•庞克•库罗蜜教授及其团队对对象的出现逻辑作出推测,其确信SCP-CN-2840原为一非异物标准蓝鲸个体,但由于1865年2月23日发生的LD级情景6,EVE粒子受到当地强磁场吸引,进一步引发了局部区域的GA级情景7,诱发并导致对象发生非化变异,出现永久性异象属性。

截至1877年3月4日,针对对象的追踪收容行动仍在继续,但因对象的异象性质对收容小队的影响过于巨大,行动未有显著进展;确认对象活动频率相较于最初发现时显著下降。1897年2月3日,未再观测到对象浮出海面进行基本的呼吸运动,推测项目已无效化或离开此海域。

1901年3月30日,成功于拉布拉多海海床发现一具大型鲸形尸体,疑似为SCP-CN-2840的尸体,尸体内部呈现出超高密度的EVE粒子;收容队员利欧将对象尸体摄下并上传至收容部门后被唤回,收容行动被叫停,一支特别收容小组被临时组建后替代该小队前往回收。6日后成功回收,但对象尸体及照片却不予公布。

目前SCP-CN-2840所处的收容单元及其性质和类别仍然未知;1902年1月2日,决策层提议将对象收归于《误化非异物》或《解明物》,取消其编号,这一提议直至今日仍无结果。


«文件附录A»

1869年5月23日,于一次地质勘测中回收一例异物个体,暂定义为“SCP-CN-2840-1”,下述代称“子异物”;基于观察和从子异物中提取的DNA,确信该子异物为非异物蓝藻(Cyanobacteria)的变异产物。

子异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转而以线性粒子流为能源,释放微量波形粒子流;据实验研究确认,SCP-CN-2840-1会试图贴附于其它生物表面,通过对象皮肤表面的创口进入体内,广泛影响对象神经系统,阻隔血液流通,最终导致对象死亡;在此过程中,SCP-CN-2840-1会控制宿主的正常生理活动,引导其处于EVE粒子浓度适当的生长环境中。

更多信息请访问《已无效化异物大全》;目前SCP-CN-2840-1于帷幕外的种群已因磁场复原而自然死亡,唯一一例无害化样本被存储于样本存储站点#0293中。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