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P-CN-286
评分: +114+x

项目编号:SCP-CN-286

项目等级:Safe

特殊收容措施:鉴于SCP-CN-286-1不可移动之特性,应指派基金会人员对该项目进行一周一次定期观察。同时因为SCP-CN-286-1位于该城市公墓之中,基金会人员已在前台公司伪装之下接管公墓管理。对于SCP-CN-286-1,应以每季度一次的频率进行清洁除草等工作,但在工作过程之中注意不可伤及SCP-CN-286-1周边植物。

于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中元节),基金会人员应对SCP—CN-286-1进行彻夜观察,并对SCP-CN-286-2的生成进行记录。除此之外,对SCP-CN-286-1本身以及所在公墓不需额外收容措施。

对于SCP-CN-286-2无需收容,仅应在其固定路线上安排人员进行沿路监控。当SCP-CN-286-2出现目击事件而被报道时,应采取舆论疏导手段或者小范围A级记忆消除手段进行信息伪装。

SCP-CN-286-3已经被指定为Area-CN-286。于每年农历清明节当日日落之后,研究员应在“界碑”处服用定时睡眠药物对SCP-CN-286-3进行最多为期2小时的观察,该研究员应接受梦境记忆训练以确保观察结果可得以准确记录。

SCP-CN-286-4应收容于Site-CN-033异常书籍收容库中安保等级2的库区之中,对SCP-CN-286-4的研究需要该站点主管的批准

SCP-CN-286-4已于事故CN-286 1783之后遗失,基金会正在追查其下落。

描述:SCP-CN-286是对中国陕西▇▇市公墓之中一座坟墓每年农历中元节起,至来年清明节止的一种现象的统称,该现象发生所牵涉的各部分分别编号为SCP-CN-286-1至-3。

  • SCP-CN-286-1是对▇▇市公墓中的一座坟墓,据墓碑显示墓主姓名为陈▇▇,女性,生卒年份为1921-1987。在项目周边半径约1M范围内,生长着较大密度的非本地原生植物铃兰欧石楠(Erica formosa)。该项目大部分时期与公墓之中其他坟墓一般无异。

    该项目异常性质在于:自每年农历七月一日起,项目周边所生长的铃兰欧石楠花无论生长状态都将盛开,此时可视为SCP-CN-286异常展现起端。从农历七月一日开始,每晚21:00-次日6:00,所有SCP-CN-286-1周边的铃兰欧石楠花冠之中将间错产生类似于磷火自燃的现象,散发出暗淡的青白色光。但据基金会人员观察研究表明,该现象并非磷火自燃,而是一种与火焰形态类似的冷光现象,对铃兰欧石楠植株本身以及周边环境并无损害。这种现象将一直持续至农历七月十四日止,据基金会人员进行的信息调查,这种现象导致了公墓周边乃至▇▇市范围内“闹鬼”的传言。

    于农历七月十四日21:00开始,SCP-CN-286-1周边花冠内冷光变化频率将逐渐趋同并且发光时间将慢慢变长。在这过程之中,冷光颜色也从青白色渐变向淡蓝色,最后在农历七月十四日24:00(七月十五日0:00)到达时,所有铃兰石楠花冠都会在幽蓝色火焰之中自燃,但本体植株不受燃烧影响。此时在火焰之中SCP-CN-286-2将会产生。
  • SCP-CN-286-2表现为一只外形与金斑喙凤蝶(Teinopalpus aureus)十分类似的蝴蝶,差异在于金斑喙凤蝶常见的黑色部分在SCP-CN-286-2身上为玉白色,而金斑喙凤蝶标志性的后翅金斑在项目上则显现为幽蓝色。项目全身散发着暗淡波动的白色冷光,在黑夜之中十分易于辨认。

    该项目产生之后,将会以正常蝴蝶飞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飞行,并且偏好选择有灌木或林木遮挡的路线。其飞行时间为每晚19:00-次日7:00,在AM7:00之后,项目将会雾化消失,并于当晚PM19:00继续在消失地点100M范围内出现,继续向西北飞行。

    该项目没有表现出破坏性,对路线上的环境并不造成影响。基金会对项目的物理捕获尝试均告失败,项目会穿过进行捕获尝试的物理屏障而继续行进。对项目利用微型斯卡兰顿现实稳定锚进行捕获的提案被否决。据观察,项目的行进路线相对固定,从未发生过大规模偏离现象,协调其行进路线上各临近站点派出人员进行观察即可保证收容。另外,尽管项目本身偏好选择有遮蔽物的路线行进,仍然有目击现象不时发生,基金会人员应以舆论疏导或者记忆删除手段对这些目击事件进行处理。
  • SCP-CN-286-3是一块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在和田市东北方约200km处,半径500m的区域。该区域为SCP-CN-286-2飞行的终点,其显著特征为西北方向可观察到三座直立高耸的孤峰,离该区域中心点的距离分别为▇▇km、▇▇km以及▇▇▇km。区域西南方边界内以一块绘有基金会徽章的石墙作为标记,通称“界碑”。界碑常常因沙漠强烈的风化作用而毁损,应注意修缮。

    该区域通常情况之下并不具有异常性质,只有当每年的清明节当日,SCP-CN-286-2抵达该区域中心,其异常性质才得以出现。在每年清明节当日,SCP-CN-286-2将不再于AM7:00消失,而是飞行直至抵达SCP-CN-286-3中心处消失。从此时起,该中心点半径500m范围内如果有人类在离他人20m以上距离,并且失去意识或睡眠时间达到1分钟以上时,这名个体将“梦见”一块区域。据探索过该区域的研究员描述,该区域半径大约500m,基本与外部异常区域重合,其内部阳光较昏暗,风沙平稳,SCP-CN-286-2将围绕区域东北方一块半径约10m的区域环绕飞行。并且在一定时候落地以幽蓝色火焰自燃,从火焰之中产生一株与SCP-CN-286-1周围同种的盛开铃兰欧石楠。据研究员观察,所有铃兰欧石楠植株都环绕着中心生长,并且不见衰败迹象。从已有植株数量推断,SCP-CN-286现象产生已有▇▇年。

    在SCP-CN-286-2自燃之后,进入该区域的人类个体将会醒来。根据观察记录,该区域最低持续的时间为30分钟,最高则为2个小时。值得注意的是,在该个体“进入”异常区域之后,其他人对他的行为并不影响其意识在该区域之中的存在。因此在研究员开始对SCP-CN-286-3进行观察之后,在限定距离之外的人员应第一时间注意做好对观察者的沙漠生存保护措施。

基金会是于2001年起开始的对SCP-CN-286的观察与研究,因为在▇▇市出现了越传越烈的“七月鬼火”传言。基金会的介入导致了SCP-CN-286的收容措施建立,并且对外进行了“鬼火不过是磷火自燃现象”的科普行动。在追踪SCP-CN-268-2的行动最后,一名MTF队员的意外中暑晕倒导致了SCP-CN-268-3异常性质的发现。

根据SCP-CN-268-1墓碑名字及其他信息,基金会展开了对墓主的调查,以期能查明该项目的成因。根据当地户籍资料显示,陈▇▇自1962年起迁住到▇▇市▇▇▇▇宿舍区。基金会人员以人口普查为伪装对陈▇▇住址以及邻居进行了采访调查。

根据邻居提供的信息,陈▇▇平日独居,而隔壁的王▇▇看她一人生活不便,经常帮助陈▇▇打理生活琐事。因此基金会研究员决定对王▇▇以及寻找提到的陈▇▇的养子进行调查,进一步探寻SCP-CN-286成因。

研究员根据大致的年龄推断以及受访人员提供的名字在▇▇市找到了陈▇▇的养子陈▇,并且进行了相关调查。从监测数据来看,他并非异常个体,活动范围内也没有休谟指数波动。研究员对他进行了相关调查,记录参见附件CN-286-3。

从调查数据之中显示,陈▇▇本人并非一名现实扭曲者。生前也没有牵涉异常事件的传言,研究员决定继续调查陈▇▇生平以确定SCP-CN-286成因。

根据采访之中所提到的“阿牛”以及“男子”的描述,基金会初步推断SCP-CN-268成因与这两人有关。同时,研究人员以房屋安全隐患检修为由进入陈▇▇家中调查。屋中基本陈设排列没有被移动,也没有发现异常物品。经细致搜查,一本名为《岿阳符箓集》的书被回收。而后在陈▇▇家中发现一个上锁的房间,基金会人员设法进入后发现房间空无一物,四壁、天花板及地板上密集贴满了红纸画成的符箓,每一张上都以黑褐色颜料写着名字“李▇”。对于颜料的性质测定确定为血液,疑似来源为陈▇▇。

对于“李▇”基金会进行了调查,结合陈▇▇可能的出身地、年龄、陈▇▇笔记本残存记录以及SCP-CN-286异常性质,最后确定了他的身份。据资料显示,李▇约生于1919年,于1940年前后参军进行抗日,并且于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胜利之后,疑似于1960年前后被派往新疆执行核工程相关任务,并疑似于1962年前后因任务牺牲。终身未婚娶。

对于所提到的“男子”基金会调查并没有结果,现推断与岿阳派有关。

对于回收于陈▇▇房中题名为《岿阳符箓集》的书籍被编号为SCP-CN-286-4。据调查,该项目除了封面标题和最后一页之外,其余50页均为空白,以仪器尝试解读也没有结果。最后一页上记载了名为《冥蝶搜魂箓》的岿阳派咒法。查看需要2级权限。

对于陈▇▇的笔记本调查,结果参见附件CN-286-6。

事故CN-286 1783:于201▇/5/19,Site-CN-033遭到袭击,入侵者袭击了异常书籍收容库之后迅速撤退,安保人员没能成功追击袭击者。事故后清点之中,发现唯独SCP-CN-286-4被入侵者夺走。同时留下的还有一封信:

致:

我岿阳派有一劣徒,心术不正。竟欲以岿阳秘术为祸人间。四处搜寻经历凄苦之人,以“复仇”为名行无端杀戮之实。盖其心有仇念,只欲报复无辜大众以泄恨。

然我等近期知悉,此劣徒早已行迹无踪,《岿阳符箓集》亦为汝等所得。劣徒无此等秘典便无从施术,不足为虑。虽无灵法之力之人无可窥得典籍秘术,然则吾等不可放任极危秘术外流。故今日讨还。

基金会正在追踪“岿阳派”动向,以追查和回收SCP-CN-286-4。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