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位叫做克劳狄乌斯·盖伦的医学家认为,人类之所以具有生命,是因为与血液共同流动的“灵气”。这种学说随着解剖学的发展逐渐遭到批评(有时甚至导致其著作遭到焚毁),最终成为了远古时期的妄言。但是,有人通过现代科技(暂且不论是正常技术还是超常技术)证明了这套理论。他们从自己的信徒身上发现了“灵气”,此即后来所说的红色液体Thanatoma的原型。那一瞬间,他们首次让“死亡”具象化在世界上了。盖伦的学说在他身故两千余年后的未来终于得到证实。
在20██年,有一项发明震惊了全世界:名为塞巴赫中央制药的新资企业提出了“死亡抽取”的概念,即将“死亡”本身抽出,在实现了世间罕有的不死性的同时,也能制造足以引发真实的死亡的毒物。虽然说起初这项技术被讥讽为荒唐无稽,但仅仅两年过后,它就因为能够实际应用而扎根于人类社会,无论是避免死亡的常态社会,还是嗜好死亡的地下社会。
有人从死亡之中逃离,有人将死亡握在手中。
——对于只需一滴的死亡,还有缺少了死亡的生命,人们又当作何反应呢?
・“拟液相性致死现象”( Pseudo-Liquid Lethal Phenomenon ,别名为 Thanatoma )
如同字面意义所属,是近似液态的“死亡”,通过专门仪器将对象的“死亡”具象化为液体并抽出。
此处的“死亡抽取”准确来说是指抽出生物“从生到死”的过程,因此已经死亡的生物便不可能进行抽取。同时,如果对象具备特殊的“生”,也就必须注入特殊的“死”。整个抽出的过程需要以对象的血液以及伴随其中的灵气为媒介。
在常态社会中,它以Thanatoma的商品名进行流通,因此常有人直接使用该名进行称呼。
・捐赠人
类似与现代器官移植的情况,此处指被抽出死亡的人。在发达国家,几乎每个人在幼儿期就已成为捐赠人,并将若干种发生几率较高的死亡抽出。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可平等地享受这种待遇。
・受赠人
类似与现代器官移植的情况,此处指被注入死亡的人。受赠人可以自行选择死亡的方式,也许是安详地逝去,也许是在剧烈的痛苦中死去,此后也将不复生存。
・塞巴赫中央制药(Seebach Central Pharmaceutical Ltd.)
位于瑞士的制药公司,基金会在全世界散布Thanatoma时进行支援并加以利用的前台企业。
售卖Thanatoma的世界级公司中的两大巨头之一,其售价相比其他企业较高,但信誉更佳,因此主要占据富裕阶层的市场份额。
・大悲咒(Tai-pi-tsiu Inc.)
位于中国台湾的制药公司,在塞巴赫广为人知后涌现的新资企业。
售卖Thanatoma的世界级公司中的两大巨头之一。以其他企业无法企及的廉价售卖Thanatoma,因此主要占据平民阶层的市场份额。
基本项目
所以,Thanatomania设定的重点是什么?
- 将人的死亡分为各种原因,以液体Thanatoma的形式抽出的技术已经得到普及化了!
- Thanatoma抽出后,面对相应的死因不会死亡!
- 相对地,注入Thanatoma后就会以相应的死因死去!
- 如果已经抽出了Thanatoma,又被注入了相同方式的Thanatoma,则是阶级更高的一方生效!
- “死亡抽取”实际属于超常技术!由于涉及到某个项目的事故,导致普通民众被无意识地、无差别地抽出死亡,基金会为保护帷幕于是将“死亡抽取”向常态世界公开!
为什么要新立Thanatomania的设定,而非归类于死亡终结设定?
说到“不死现象常态化的现代社会”,在本设定之前还有“死亡终结”。那么两者之间有何差异呢?本质上的答案是“生死的价值”。
死亡终结当中,任何人都无法死亡,并且寻求死亡。某种意义上,该设定中“死亡”以及与其相对的“生”是比任何事物都崇高的。根据不同观点,甚至可以直言“死亡终结”中生死的崇高与现实中是一样的。
而在Thanatomania当中,谁都可以放弃死亡,或者寻求死亡。生死的价值在这里也沦落到了被摆在柜台上卖的程度了。而正是如此,在这种世界生活的人(以及看着或想象着那个世界的作者诸君)才有必要重新面对并再次思考大大小小的、五花八门的“生与死”。
如果诸君想要写作Thanatomania相关的作品,也许尝试表现角色(或者作者本身)的生死观说不定会好一些。
专用版式
Thanatomania相关的作品需在页面开头粘贴下述的代码以导入专用版式,这个超酷的版式由
KanKan制作。
[[include :scp-wiki-cn:theme:thanatomania]]